“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战略

发布日期:2013-03-14    浏览次数:1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文化战略。然而,2012年度《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指出,中国文化产品输出仅相当于引进的30%。中国文化该如何走出去?本报记者专访了几位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

  产品:中国与西方

  中国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何在?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谈了自己的亲身体会:“前年,我带队去欧洲演出4个多月,连演了70多场,这说明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欢迎和喜爱不是偶然的个案。我的体会是,要赢得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首先要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厚重感,要体现我们的价值观和完整的文化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扬琴演奏家刘月宁教授也指出,中国文化产品首先必须能够传神地展示出中国人的精、气、神。其次,这种展示还需要符合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具有符合外国接受者的审美和理解习惯的独特表现方式。

  “我们已经处在新的时代,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系统研究,保留灿烂的部分,剔除落后黑暗的东西。”全国人大代表凌解放(也就是作家二月河)说,“另外,正像鲁迅先生说过的那样,我们还需要‘拿来’,要把当今西方世界一些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我们的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外化杂交优势,才能为我们今天的人服务。”

  困境:传统与现代

  多次中外民调显示,目前被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依然是传统文化为主,孔子、功夫、瓷器等。如何让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和现代,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困境。

  刘月宁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不能急于求成。任何文化的交流和理解,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我认为,应该建立中国文化传播的长期机构和长效机制。同时,应该用现代人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节目进行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祖宗留下的几千年文化真正成为财富而不是包袱,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最近,《甄嬛传》将登陆美国的消息引发热议。“我们的探索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要允许各种流派的百花齐放。”凌解放说,“目前我们文化走出去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对整体文化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系统化的研究,没有形成文化品牌。”

  方式:政府与民间

  创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几乎是代表委员的共同意见。

  “我从2005年起,开始探索民间和政府相结合的文化走出去路径,真正感受到这样的路径最为有效,更能够获得国外受众的认可。”刘月宁刚刚结束在瑞士的中国扬琴首次与苏黎世交响乐团合作“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中国春节音乐会活动。她说:“这一活动是商业模式运作,买票的几乎都是爱好中国音乐的瑞士观众,反响很好。我觉得这是一条民间和政府有机互补的中外文化交流新模式。”她呼吁,给那些在国外具有影响力的、综合素质好的、想为国家做更多贡献的音乐家们提供支持。比如,在教育部设立一个支持对外音乐文化交流“走出去”专项基金,支持教育部下属院校文化艺术的民间交流。

  陈智林也提到了中西合璧的传播方式:“我们在一个瑞士小镇上表演《镜花缘》。用我们传统的故事和传统的戏曲表现方式,同时也利用法国的导演、瑞士的灯光,许多服务性部门也是当地的,中西合璧,当地人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故事他们看懂了,价值观的内核他们也理解了。这样一来,我们的文化传播效果就非常理想了。”

  全国人大代表、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文智则提出,要用“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条腿走路。有时候,请进来的效果就是人家主动地把我们的文化带出去了。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