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统计局发布了对我省不同区域农民纯收入差异调查的相关数据。随着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达到7161元,比上年增长14.9%,连续3年增长在14%以上。省统计局有关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基数较低,农民纯收入与全国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省内区域间发展仍不平衡,影响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19个县区过万,10个县区不足六千元
“总体上来看,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布总体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并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相吻合的特点。 ”省统计局有关人士说。从省统计局获得的调研数据来看,在全省16个市中,2012年马鞍山、铜陵、芜湖、黄山、合肥、宣城、滁州、池州、淮南、蚌埠和淮北11个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马鞍山达到10920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也是我省唯一过万元的市,比全省高出3760元。阜阳、六安、亳州、宿州和安庆5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区域收入差距从县区上来看更是明显。 ”省统计局农村统计处有关人士说,在全省105个县(区)中,合肥的蜀山区、庐阳区、包河区和瑶海区,芜湖的镜湖区、芜湖县、繁昌县和南陵县等19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跨上万元台阶,占全部县区的18%,比上年增加12个。其中,马鞍山的花山区居全省县区首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853元。而全省还有10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000元,占全部县区的9.5%。
该人士认为,我省农民收入区域间除总体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外,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更大,且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上。皖江示范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是皖北地区的1.3倍,工资性收入比重接近城镇。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皖北农民收入的主体,但趋于弱化。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成为皖江示范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三大诱因引发农民收入区域差异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民纯收入地区差异如此明显?
“农业生产条件、地理区位和农民自身素质的不同是造成农民纯收入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 ”省统计局农村统计处分析人士认为。
目前我省皖北和大别山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这些地区受自然条件及历史等方面的影响,现阶段仍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种植,由于长期存在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而皖江示范区、合芜蚌试验区等高收入地区均是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水资源充裕,抗旱、排涝的设施条件好,交通设施发达,非农产业比重高,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来源已逐步转向种植业收入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相结合,收入水平提升快。
“地理区位是影响农区经济发展和农民非农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且对农业生产及农户收入的作用越来越大。”该分析人士认为,距离城市越近,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越多,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重越高。如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城市的县区。同时,由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租金收入和土地征用补偿收入等财产收入增长迅速。而且随着我省农民在本地就业意愿的增强,农村乡镇企业对该地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更大。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区位选择,也成为影响农区农民收入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
省社科院有关专家认为,农民自身素质不同也很关键。比如,皖北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缺乏市场投资意识和开拓意识,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增长缓慢。而皖江示范区农民由于较早进入市场,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更多的致富途经。
多管齐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农民收入差距,除加大农业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从长远看,还是要加快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四化’同步进程。”省统计局有关人士说。
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拿皖北来说,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耕地相对富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可能成为皖北经济新的增长点。 ”省社科院有关专家认为,还可以针对我省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的现状,各区域可立足地方特色和资源集中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分析我省各区域农民收入构成特点,不难看出,不管是皖江还是皖北,均是劳务收入比重大而缺少资产性收入,主要原因是个体私营经济不够发达。而19个过万元县区都是过去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
“因此,要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坚持非禁即准、平等待遇原则,努力营造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法制环境,使之成为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省统计局有关人士说。
“此外,要重点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提高农民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劳动技能来实现农民增收。”省统计局有关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