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远副省长主持召开省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

发布日期:2013-04-02    浏览次数:6

  3月27日,副省长、省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组长郝远主持召开省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省政协副主席、省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副组长张景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了省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工信委主任李平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汇报,审定了《2013年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目标责任督查考核工作方案》,郝远副省长客观总结了2012年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从总体看,2012年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引进承接了一大批工业项目。去年,通过北京企业家联谊恳谈会、甘皖合作、陇湘合作、甘鲁合作、兰洽会等平台,积极对接合作项目,全年新签约工业承接产业转移项目600多个,总投资近7000亿元;引进资金143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46%,其中酒泉、平凉、武威、庆阳、兰州等5市资金到位额超过100亿元。去年续建、新开工的985个项目资金到位率达到47%,当年建成投产项目占到三分之一。二是初步建立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体系。省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开放开发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领导小组工作规划》、《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行业协会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甘肃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扎实推进工业转型跨越发展考核奖励办法》等一整套系统的导向性、激励性政策体系,并已经发挥作用。三是初步形成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机制。构建了地方主导、企业主体、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承接产业转移共建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与31个省区市的工信部门建立了工作联系机制。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成立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专门工作机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实效性都比较强。各相关企业也成立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专门从事项目对接等工作。

  今年工作总体上要以“3341”项目工程为总抓手,突出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责任分工落实。

  一是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省工信委要结合打造10个千亿级产业链、5个千亿级企业、10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区的总体发展架构,按照专业化布局、功能化开发、循环化设计、多元化融资、多渠道承接的原则,加快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链”承接和“集群式”承接新模式,吸引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和配套项目向园区转移,实现产业集群、集聚和集约发展。当前,要尽快启动平凉煤电化冶、白银煤电化冶运及新材料、白银军民结合化工、庆阳石油化工、庆阳煤电化冶、酒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6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方案。要把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作为重点,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

  二是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民企陇上行”专项行动结合起来。省工商联与省工信委对接,把承接产业转移主要产业链上的重大项目作为重点推介项目,在各省市工商联执委会或常委会召开时进行推介,努力做到定点招商、精确招商、以商招商。今年兰洽会要邀请国家5个行业协会联办,省工信委、省经合局要主动参与,争取在兰洽会前掀起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潮。今年2月25日,省政府与工信部及国家5个行业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尤其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已确定对我省39个县进行对口帮扶。石化、冶金、建材、物流4个行业协会,也要参照轻工联合会的模式,切实加强与国家对口行业协会的衔接,争取把我省58个贫困县都结成对口帮扶对子。

  三是抓好签约项目的落地。按照工作方案确定的目标,今年承接产业转移的到位资金要达到1861亿元,增长30%,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4.6%。具体落实责任是:去年签约的投资超过50亿元及以上的22个重大工业项目,由省工信委、省政府国资委分别包抓;投资50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上项目,由市州政府主要领导包抓;投资10亿元以下项目,由市州政府分管领导包抓,确保开工率达到50%以上。与央企签约的合作项目,新到位资金要达到70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超过30个,项目累计开工率超过70%。

  四是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近期,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要认真做好示范区规划。按照工作方案,今年我们还将吸引东部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吸引佛山高新技术开发区、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口支援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珠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对口支援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千亿级产业集聚区、支持工业园区增容扩区、晋等升级,提高项目承接承载能力。在重点做好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还要做好关—天经济区的机床业、信息产业、输变电产业的承接转移,河西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冶金新材料产业的承接转移,陇东能源化工产业的承接转移,金武一体化有色金属新材料循环产业的承接转移,临夏、甘南清真食品产业的承接转移,省工信委要跟踪衔接河南思念集团与临夏清真食品产业的对接。要坚持在承接中调整,在优化中发展;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优势;着力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促进富民产业,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约、功能集约的原则,依托现有园区,科学合理布局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结合起来,严格执行节能环比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禁止高耗能、高污染生产能力转入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五是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撑体系。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现代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化解与东部地区的地理弱势。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发展跨区域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完善公共信息、试验、检测、技术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提高产业转移的吸纳力和转化能力。制定财政、税收、金融、要素供应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持续性,积极争取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