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农村发展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是福建省厦门市近年来的“三农”工作主线,围绕这一主线,厦门市出台系列措施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取得丰硕成果。
“最近几年来,已有近一半农民(22万)转为城镇居民、一半行政村(153个)改为社区、三分之一镇(6个)改为街道,城市化率提高到88%。”近日,厦门市委副书记钟兴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缩小农村,减少农民,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增收。2012年,厦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300亿元,农业产业化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居全省首位,达13455元,非农收入占90%,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调整结构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挥对台独特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优、生态、安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近年厦门现代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厦门市政府副市长张灿民说。
借助国家级对台农业交流合作基地平台,厦门通过两岸农渔业论坛暨产业对接会、两岸乡村论坛等活动,强化了两岸农业产业合作,密切两岸乡镇(街)、农会、合作社和人员交流互动。高标准规划建设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和厦门海峡农业高新技术园,成为引进台湾先进技术、新产品展示平台和对台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已引进台湾果蔬新品种200多个,推广面积32.6万亩。
进一步壮大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百亿产业集群。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鼓励企业增资扩产、上市融资、技术改造、新品研发,争创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2012年农业龙头企业完成产值301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8倍;销售收入295亿元;吸纳本地农村从业人员2.3万人。
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总数达1003家,社员2.3万人,带动周边农户7.3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27%。“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共有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鼓励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新兴旅游经济,全市共有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数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始终准确把握厦门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农民增收持续增长。”厦门市委副书记钟兴国在翔安区调研“三农”工作时强调。
支持就业促增收。实行多项培训和转移补贴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训,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给予600~1600元不等的补助;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厂成为产业工人,对企业招用本地工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社保补差。协调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性和服务性岗位给本地退耕退养农民。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333元,占总收入的54.5%,成为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来源。
加快“村改居”集体资产改制,大力发展农村集体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力度,支持鼓励利用农村人均15平方米预留发展用地发展集体经济项目,逐步实现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持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1355元,同比增14.3%。
落实农资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基本农田管护补助、生态补偿、社会保障等政策。去年全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908元,同比增32.1%。不断完善补偿机制,在促农增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增加投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事实上,近年来,厦门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更多地体现在基础设施城乡衔接、城乡联网、共建共享上,一系列惠民举措,大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厦门在福建处于领先位置,相继出台实施八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配套扶持政策,翔安新圩、同安汀溪、集美灌口、海沧东孚等4个小城镇建设投资保持全省第一,在全省2012年度小城镇建设考核中,新圩镇和东孚镇获一等奖。
而在市政设施方面,更是加快了向农村拓展的力度,2012年新增12个旧村改造、3个老区山区重点村和11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通建制村道路硬化率和建制村通公交率均达100%,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9%。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去年,厦门持续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污水治理试点,市容考评覆盖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2%。
统筹协调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依托相对宽松的财政,近年来,厦门不断加大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支持力度。”厦门市农业局局长洪春火说,“农村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项目的持续推进,正惠及越来越多的村民。”
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60元,统筹基金报销范围扩大、标准提高。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的政策衔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8万人,参保率为86.6%,其中60岁以上人员的待遇发放率达到100%。
在全省率先完成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率先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收学费和农村义务教育午餐膳食补助,实现城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开展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试点。
实施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销售;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从业30周年以上的乡村医生,每人每月按最低工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初步形成市、区、镇、村四级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同安西柯镇、集美侨英街道、翔安马巷镇被评为全省第二批农村特色体育项目先进示范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