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13年推进农民收入倍增十项富民行动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3-04-10    浏览次数:6

各市、县(市、区)农工办(委、部)、农委、人社局、扶贫办、乡企局、调查队:

  为贯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办发〔2011〕49号)精神,进一步落实今年促进农民增收各项措施,确保年内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左右,我们制定了《2013年推进农民收入倍增十项富民行动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中共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江苏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江苏省乡镇企业局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2013年3月27日

  

 

2013年推进农民收入倍增十项富民行动工作要点

  2013年全省推进农民收入倍增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中心任务,牢牢锁定七年倍增目标,创新思路、创新政策、创新举措,深入实施十项富民行动,加快推进全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完善农民增收机制,确保年内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左右。

  一、促进农民创业富民

  坚持把农民创业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创业工程”,加快形成农民返乡创业、自主创业、联合创业的生动局面,确保全年实现新增农民自主创业3万人。

  (一)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推进城镇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政策扶持。探索建立创业项目转化扶持机制,通过举办农民创业富民博览会推介创业项目、实行创业补助和创业贷款支持等多种形式,引导青壮年农民在高效农业、商贸流通业、乡村旅游业和农家乐等方面创业致富。

  (二)加快创业载体建设。强化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创业示范基地,深入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省级创业型市、县(市、区)创建活动,创建一批农村创业就业示范县,积极开展一镇一品创业促就业活动,评选一批农民创业明星,激发农民创业热情,营造农民创业良好氛围,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三)健全创业服务机制。制定农村公共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构建从省到村、覆盖城乡、五级贯通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创业辅导,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建立农民创业服务指导专兼职队伍,设立农民创业服务“超市”,对有志创业的农民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鼓励有资质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对符合条件人员给予培训补贴。

  二、推进农民就业富民

  强化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突出“转移就业、创业就业、素质就业、平等就业、稳定就业”五个重点,推动农民实现高质量就业,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

  (一)完善就业服务。加强“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网”建设,推进农村基层人社平台就业服务标准化,实现服务平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健全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开展企业用工信息监测,及时在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上发布企业用工需求,强化农民就业信息服务。

  (二)加强就业培训。健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制度,通过完善补贴发放形式和推进培训补贴实名制管理、培训机构动态管理,充分发挥补贴资金引导作用,调动农民和培训机构积极性,做到让农民按需培训、适岗提升,促进更多的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向高收入的行业和岗位流动。

  (三)健全配套措施。探索建立动态调整的最低工资保障机制,及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的续订率和长期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增强就业稳定性,保障农民合法就业权益。积极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和使用办法,帮助农村困难家庭及时就业,努力保持农村零转移家庭动态清零的良好态势。

  三、发展现代农业富民

  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一)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亩产吨粮县”创建,推动粮食生产重点乡镇万亩示范片全覆盖,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000个以上。深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在城郊边缘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规划建设100个高起点、高标准的永久蔬菜基地,建成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3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100个,新增设施农业80万亩。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强县,积极培育现代养殖企业,大中型规模养殖增养生猪150万头,新增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00家。

  (二)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进一步明确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在发展粮食等农作物规模化生产中的主力军地位,加大政策扶持,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发展不同生产领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涉农补贴重点向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300万亩。

  (三)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深入开展龙头企业“五个一”示范创建活动和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行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发展活力。切实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投资方向、领域和环节的引导,进一步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到更多的农业产业化效益。2013年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500家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额、带动农户数分别增长10%和8%以上。

  (四)大力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鼓励和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产品生产流通主体在大中城市开设直营店、连锁店、直销窗口和自营超市;鼓励规模种养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与高校、酒店、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网店,发展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网络商品与服务交易,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网上商城”。

  (五)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化。稳步扩大“三品”总量,创建一批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的“三品”基地,2013年发展“三品”1800个,“三品”基地面积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新增江苏名牌农产品40个。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推进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建设,新认定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20个以上。

  四、发展乡镇企业富民

  推动乡镇企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带动作用。2013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2%,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新增30家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乡镇企业新增就业人员35万人。

  (一)开展科技小巨人培育活动。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认定和培育100家创新能力建设示范企业。推进“专精特新”发展,认定1000个“专精特新”产品,建设江苏专精特新产品展示推广网。开展数字企业创建活动,创建2000家星级数字企业,其中五星级数字企业100家。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新认定30家省示范技术平台。

  (二)开展产业集聚推进活动。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新型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的引导扶持,新增一批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聚区高标准厂房建设,落实3000亩用地指标计划,进一步做好对高标准厂房租赁费用补贴工作,全年建设四层以上高标准厂房500万平方米。

  (三)开展服务体系升级活动。建立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储备库,全年培育和认定50家三星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省市县三级重点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和优秀企业培育库,培育评定100家江苏省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和优秀企业,表彰100名“江苏省百名优秀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培育3—5家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领军担保机构。

  (四)开展市场空间拓展活动。继续发挥我省驻日本、意大利中小企业代表处促进和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作用,推进我省与意大利和英国在新能源方面的合作。启动苏商边贸行活动,组织开展与沿边开放城市地区的经贸交流活动,组织和资助1000家乡镇企业参与各类经贸交流活动。

  五、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富民

  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加大典型示范,加强政策扶持,强化指导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规范发展、提质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登记成员60万户,新增省级“五好”示范社500家。

  (一)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积极推广农田托管模式,支持种田大户开展联合与合作,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强化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加快推进农机合作、植保合作等各类服务型合作社建设。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和农地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富民、劳务和资金合作等各类农民合作组织。

  (二)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大力开展“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强化“三级”联创工作机制,分级培育一批省市县示范社,做到省里有示范,市里有典型,县里有样板。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管理和服务,探索成立合作社指导服务中心,着力提升规范发展水平;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质态监测,对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实行优胜劣汰。

  (三)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试点,建立健全合作社财务管理、社务管理制度,逐步实现财务管理电算化、社务管理数字化。2013年在所有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积极开发农产品产销信息资源,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用物联网、3G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销衔接。

  (四)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直供直销体系。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城直销,开设直销店、自营店,减少销售环节,实现增效增收。健全“苏合”农产品销售合作联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苏合”联社物流网络平台,整合“苏合”资源,做响“苏合”品牌。

  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富民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增强农业科技服务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力争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

  (一)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等职能。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大力发展农资连锁、农产品营销、病虫害统防统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农业保险等农业服务。

  (二)开展农技推广“百千万”示范。深入实施农技推广“百千万”示范工程,创建100个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示范中心、1000个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站,培育1万名农业科技核心示范户。启动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2013年力争充实1000人。加快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推广,深入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挂县强农富民、农业科技入户等项目,重点推广40项农业重大技术,建设80个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500个成果转化基地。

  (三)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加快信息、农艺、农机等技术的集成组装,打造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完善12316惠农短信、《农家致富》手机报、江苏为农服务网等平台功能,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智能化。

  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富民

  坚持管理与创新并重,全面落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确保村级集体收入增长10%。

  (一)深入开展“三资”管理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创建。以信息化推动“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认真总结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全省优秀县工作经验,切实抓好典型宣传,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加强对县、乡两级业务培训,加大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督查力度,强化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加快形成管理制度化、运行规范化、决策民主化、手段信息化、工作体系健全的“四化一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新局面。

  (二)引导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项目绩效考评机制,强化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推动各地进一步落实政策措施,加快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全面落实各级财政支持形成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确权确利工作,加强对村集体资产经营的指导服务,确保集体收入稳定增长。继续支持各地开展公益性债务化解工作,完善村级债务动态监测机制,加大新增债务管控力度,严防产生新的不良债务。

  (三)积极探索强村富民分配机制。完善村集体资产处置、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增强集体资产保值增收功能。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积极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村加快改制,对已有社区股份合作社要扶持发展,走联合经营之路,固化农民的集体收益分配权,让农民更多分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稳步提高财产性收入。

  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富民

  大力实施城乡社会保障接轨工程,进一步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对农民增收的保障作用。

  (一)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单位人口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人均最低筹资标准提高到350元,其中财政补助不低于280元,提高政策范围内费用报销比例。积极实施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加大农村医疗救助力度。

  (二)健全保障标准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标准,力争保障待遇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270元。按照先保后征、应保尽保、分类施保、逐步提高的原则,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其生活水平有提升、长远生计有保障。

  (三)加快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按照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继续完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机制,大力实施社会保障普惠计划,重点推进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转移衔接办法,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向一体化转变。

  九、加大扶贫帮困富民

  全面落实新一轮扶贫开发实施方案,深入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年内全省农村100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384个经济薄弱村达到新“八有”目标。

  (一)锁定帮扶对象。在完成2012年帮扶工作“回头看”的基础上,进一步核准并调整低收入农户帮扶对象,切实把帮扶联系卡发放到位,迅速启动结对帮扶工作,确保帮扶工作实现全覆盖。加大集中连片地区帮扶力度,落实各片区重点牵头部门,加快编制帮扶规划,争取政策支持,启动集中连片帮扶工作。

  (二)落实帮扶责任。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领导责任制,把各类帮扶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把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脱贫任务,逐级分解到县、到乡、到村,强化各方帮扶责任。进一步强化“五方挂钩”帮扶、苏南和苏北百村结对工作。

  (三)创新扶贫方式。探索财政扶贫资金直接到户的帮扶方式,通过要求帮扶农户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险,努力形成就业、社保、医疗、义务教育等全方位帮扶政策体系。根据帮扶对象实际情况,以有增收致富的项目和办法为前提,扶持资金直接落实到户到人,着力构建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四)加大督促考核推进力度。按照《江苏省脱贫奔小康工作考核办法》,细化扶贫开发工作的具体要求,对扶贫工作落实情况定期开展量化考核,确保帮扶取得实效。

  十、深化农村改革富民

  推动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维护和发展农民合法权益,着力释放和发挥农村生产要素潜能,着力调动和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

  (一)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租赁托管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规范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及其财政奖补,积极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改革试验工作稳妥有序推进。

  (二)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完善农村金融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优先安排,确保涉农贷款增幅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幅。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高高效农业保险比重。继续推进金融生态县创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切实防范农村金融风险。

  (三)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产权市场化交易,积极构建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各项权益。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