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优质稻、优质油菜产业基地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5-07-09    浏览次数:5

  (一)优质稻产业基地建设

  1、发展现状

  2014年,全市水稻总播种面积为189.6万亩,平均亩产为556公斤,总产量为105.5万吨,总产值24.3亿元,水稻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50%以上,主要分布于德阳市的平坝和丘陵地区。

  2、存在问题

  一是基地的选择和建设零乱、不成片、规模小、不稳定,难以形成集约优势。基地建设不配套。一些地方优质稻生产有基地,但却没有相应的加工企业,缺乏加工能力;而一些有加工能力的企业,又存在四处寻找优质稻原料加工的情况。

  二是缺乏理想的高档优质稻品种。当前我市优质稻以杂交中稻为主,产量高,品质较差,能够达到国标一级、二级的品种很少,加工企业急需的高档米品种更是缺乏。

  三是一、二、三产业未能真正实现有效互动,产加销衔接不紧。对优质稻的产、加、销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组织,部门之间配合不紧密,产品收购渠道不畅。由于混收混贮现象普遍,单收单贮单加工的量少,致使优质稻难以变成优质米。

  四是订单农业执行困难,优质稻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是优质稻产业化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水稻生产的不可预测性大,遇灾害减产但不影响稻谷质量时供不应求,农户惜售和外卖,优价收不到;遇灾害影响稻谷质量(倒伏或秋淋天气)时,企业不愿收;丰收时供大于求,农户大量抛售,要求按高定价,企业也不愿收。据调查,优质稻订单履约率仅70%左右。

  五是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我市多数稻米加工企业由于收贮资金不足,加工水平不高,市场开拓力不强等原因,致使加工难以上规模,产品难以上档次,市场难以拓销路,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带动能力,从而影响了产业化开发进程加快。

  3、建设目标

  到2020年,发展国标三级以上的优质稻占水稻总面积的90 %以上,其中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50%以上,国标一级优质稻10%以上。

  (1)川西平原高、中档、以商品生产为主优质稻区

  本区的重点是发展中高档优质米,占领本地市场,满足成都、绵阳、德阳、乐山等大中城市居民的需求,拓展云南、西藏等省外市场。到2020年优势区域内国标三级以上的优质稻比例达到90%左右,其中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50%以上,国标一级优质稻10%以上。

  (2)丘陵高、中档、以自给为主优质稻区

  本区的重点是发展中高档优质米,除满足农民自给外尽量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到2020年优势区域内国标三级以上的优质稻面积达到90%左右,其中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50%以上,国标一级优质稻10%以上。

  (二)双低油菜基地建设

  1、发展现状

  2014年,全市油菜总播种面积为93.8万亩,平均亩产为179公斤,总产量为16.8万吨.我市双低油菜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有种植,其后发展迅速,至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双低优质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2、存在问题

  一是总体品质较差。我市商品菜籽大都在自然条件下风干,含水量比进口菜籽偏高,且净度、整齐度等外观品质上也有一定差距。

   二是品种多乱杂,商品菜籽达双低要求难度大。由于每年审定品种多,市场销售品种更多,种子是否达双低标准很难监管,致使非双低油菜品种种植比重仍然较大。尽管近年我市双低油菜发展较快,双低优质比例保持在90%以上,但进一步提高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产业化带动能力弱。我市油脂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大,但小企业、加工作坊多,一是与加工能力强的现代企业争原料,导致市场上毛油多(二级油)、精炼油少;二是双低油菜籽与普通油菜籽混收混加工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菜油品质难以提高,同时油菜饼粕综合加工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进一步造成优质油菜籽加工增值低,难以形成企业带农户并促进双低油菜生产的良性发展。

  3、建设目标

  计划到2020年全市油菜面积稳定在9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达190公斤,总产17万吨,其中推广双低油菜85万亩,占油菜面积的95%,基本实现油菜生产双低化,将全市建成无公害双低油菜生产基地。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