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花钱不敢太“大方”

发布日期:2013-05-16    浏览次数:3

  据合肥晚报报道,从2000年至今安徽居民消费的规模不断上升,但消费在全省GDP中占的比重却是渐趋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些“力不从心”。昨日,统计部门的专家直指制约居民消费的几大因素,并开出了对症下药的几副“处方”。

  可支配收入落后全国平均

  症状: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根本因素。近年来,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但收入水平依然不高。2012年安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15位,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6%;农民纯收入居全国第20位,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0.5%。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能力和愿望。

  收入分配不合理,制约居民消费的倾向提高。表现在安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且呈降势。2011年,全省初次分配总收入中,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分别占10.5%、31.6%和57.9%;在可支配总收入中,分别占19.5%、25.7%和54.8%。与2005年相比,住户部门在初次分配总收入和可支配总收入中的占比双双下降。

  药方:建立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筑牢消费需求基础。针对安徽的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持续下降的现状,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建立与物价上涨挂钩的居民增收长效机制,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家庭购买力。

  收入差距大消费热点难集中

  症状: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从城乡看,安徽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由2000年的3358元扩大到2012年的13863.7元。从行业看,200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1,2011年达到最高值3.2,行业间的绝对差额由5316元扩大至45687元。

  由于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低收入居民有消费愿望但购买能力较低,

  收入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后,消费倾向递减,从而造成整体消费倾向下降。同时,也使新的消费热点拉动力难以集中,培育消费热点难度加大,抑制消费需求扩张。

  药方: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居民消费倾向;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打破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强化国民经济再次分配与财政调节功能,校正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进而提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扩张消费需求。

  非消费性花销占比过大

  症状:保障体系不健全制约消费力释放。2012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783.7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59.8万人,社会保障水平明显增加。但是,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还有待提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导致居民家庭压低消费,倾向储蓄。

  非消费性支出日益扩大制约居民消费需求拓展。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居民生活空间迅速拓展,各种社会保障金缴纳、房贷以及捐赠、赡养、人情费用等非生活消费开支项目越来越多,占用消费支出比重越来越大。2012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非消费性支出6409.1元,占总支出的30%;农村居民人均非消费性支出3006.6元,占总支出的35.1%。非消费性支出的扩大必然挤占生活消费支出,影响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需求拓展。

  药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信心,要持续加快医疗、教育、住房体制改革步伐,切实解决好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防止消费倾向下滑及储蓄倾向的非正常上升。要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公共支出,让广大城乡居民降低收费性消费预期和家庭刚性投资开支,增加现期消费。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