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项政策措施6大机制打好扶贫攻坚硬仗我省出台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意见

发布日期:2013-09-23    浏览次数:4

  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提出把58个片区县作为主战场,统筹17个插花县区,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举全省之力深入实施“1236”行动,坚决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这是我省贫困地区群众继双联行动之后,获得的又一重大政策利好。

  贫困是我省最基本的省情。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此后,省领导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扶贫开发大调研,在此基础上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了专题研讨。此次《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直接步骤,是省委常委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和专题调研、专题研讨的重要成果,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举措。

  《意见》提出,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任务,突出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整区域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坚持连片开发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增加财政投入与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力量相结合,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内生动力,更加注重金融支撑,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和“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实现“六大突破”,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具体目标任务是,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到2020年达到12000元以上,进一步缩小与全国的收入差距;做到不愁吃、不愁穿;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等六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围绕目标任务,《意见》明确了18项政策措施和6大保障机制。其中政策措施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富民主导产业、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快推动公共文化工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水平、强化科技支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市场体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劳动力培训和促进就业创业、深化对口帮扶和东西协作、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整合方式、强化金融支持和保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深入推进双联富民行动;保障机制是:组织领导机制、“逢提必下”机制、村干部优化和人才保障机制、建档立卡和动态监测管理机制、“减贫摘帽”激励机制、监督考核机制。

  《意见》在扶贫开发的思路和方式上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在财政资金使用方面,提出优先支持扶贫资金使用效果好的县乡村;以县为主,建立统一的协调组织,运用市场机制,整合投向贫困地区的各类资金;允许按市场方式配置政府掌握的扶贫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组建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专项支持农村道路和安全饮水扶贫项目,力争每年投入200亿元左右;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贴息贷款竞争;创新扶贫项目实施机制,允许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

  《意见》提出,坚持省里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片区县党委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建立“逢提必下”机制,对没有基层工作经历、50岁以下的机关干部,提拔前后都应安排到贫困县、乡、村至少锻炼1年。建立“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对于提前脱贫“摘帽”的片区县、贫困乡,原有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奖励;实行“摘帽”绩效与政绩考评挂钩。(甘肃日报 记者吕宝林)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