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农业部是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的联系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促进大兴安岭南麓片区优势特色农牧业发展,加快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步伐,近日,我部印发了《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原则目标、产业选择与布局和重点任务。为使大家更全面了解《规划》,我部邀请专家对《规划》的有关内容进行重点解读。
问:《规划》的扶贫区域范围包括哪些地方?
答: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区)纳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9个县(市、旗)。内蒙古自治区包括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赉特旗、突泉县等5个旗县;吉林省包括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县等3个县;黑龙江省包括龙江县、泰来县、甘南县、富裕县、克东县、拜泉县、林甸县、望奎县、兰西县、青冈县、明水县等11个县。
问:目前片区农牧业发展现状如何?
答:片区地处大兴安岭中段和松嫩平原西北部,国土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750万亩、草场3700万亩。片区19个县(市、旗)中有16个是《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的重点县。近年来,片区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优势特色农牧业日益壮大,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牧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展,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规划》还深入分析了片区农牧业发展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牧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较为薄弱、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偏低、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等。
问:加快片区农牧业发展具备的有利条件及面临的制约因素分别是什么?
答:《规划》深入分析了片区农牧业发展具备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资源条件较好。耕地面积丰富,人均耕地面积超过8亩;地处高寒高纬度地区,森林、草场、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二是政策环境优化。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等战略部署,为片区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发展潜力巨大。在资源利用、结构调整、单产提高、产业升级、市场开发等方面,片区农牧业发展都有潜力可挖。
《规划》还指出加快片区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土地退化明显,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不足;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低;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物流成本高。
问:《规划》确定的片区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在总体思路上,《规划》提出,加快片区农牧业发展,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促进农牧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中心目标,以三大功能区为基础,以12个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着力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着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牧业,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农民技术培训,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特色的现代农牧业跨越式发展道路,力争把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建成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基本原则上,《规划》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与突出特色相结合、跨越发展与转变方式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快发展与体制创新相结合、自我发展与外部支持相结合。在发展目标上,《规划》分2015年和2020年两个时段,重点提出农畜产品生产总量、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农牧业科技服务水平、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问:《规划》中片区农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如何?
答:《规划》按照农业功能分区将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划分为主要农产品主产区、经作园艺区和生态保护区。主要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指片区的粮食生产大县(旗),承担着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主体功能;经作园艺区主要指片区的县城郊区,该区农业发展的市场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资本、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生态保护区主要指片区的草地、湿地,以提供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规划》还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种养传统和加工带动等方面因素,确定片区内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杂粮杂豆、特色经济作物、特色禽类、生猪、奶牛养殖、肉牛、肉羊、生态蔬果等12个重点产业发展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