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通过建立和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规范涉企收费,看住向企业乱伸的手,从制度上杜绝企业的不合理负担。“《通知》的核心和亮点就是建立和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工信部部长苗圩在6月26日举行的全国减轻企业负担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要对现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实施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进行梳理,形成目录清单。同时,要进一步促进政务公开,帮助企业了解涉企收费政策,明明白白缴费。
年底前公开收费清单
所谓清单制度,是一种国际通行的以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规范等为依据,最大限度减少和规范政府管理的行政管理方式,体现法治的基本精神,即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近年来,清单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 《通知》提出,将对现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实施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进行梳理,形成目录清单。“这是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狠下功夫,看住向企业乱伸的手,减少行政审批和涉企收费项目,真正从根源上减轻企业负担。”苗圩说。目录清单建立后,如何让企业知晓并能严格执行?对此,苗圩表示,要进一步提高涉企收费政策的透明度,将所有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及其具体实施情况,纳入各地区、各部门政务公开范畴,通过政府网站和公共媒体实时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年底前,全国及各省区市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都要对外公布,并形成常态化的公示机制。同时,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清单之内的涉企收费逐步减少项目数量;清单之外的涉企收费,一律不得执行,企业也有权拒绝,甚至可以举报和提诉。“此外,还要做好行政审批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的衔接配合,在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的同时,公开涉及收费的前置服务项目,一并接受社会监督。”苗圩表示。
减少行政收费
工信部的调研显示,近年来企业负担形式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问题相对减少,但与行政职能挂钩的各种中介服务收费却层出不穷。对此,苗圩指出,《通知》的核心也是通过在涉企收费方面推进简政放权、切开行政审批与中介服务收费的联系,实现减轻企业负担的目的。针对中介机构利用行政资源强制收取费用的问题,《通知》提出了切实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及收费的措施,就是要切开行政审批和中介服务收费的联系。《通知》提出,将全面清理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及收费,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前置服务项目,最大限度减少前置服务项目和收费。要规范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收费行为,严禁利用行政资源强制收取费用。为降低收费价格,《通知》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公布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的同时,要将涉及收费的前置服务项目同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调节价格。对个别确需实行政府定价、指导价的前置服务,实行政府定价目录管理,严格核定服务成本,制定服务价格。
看住向企业乱伸的手
减轻企业负担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如何真正看住向企业乱伸的手?苗圩表示,要完善涉企收费监管体系,减少干预,从严审批,加强监管。要全面深化涉企收费制度改革,核心是按照“正税清费”原则,进一步清理、整合规范现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相比过去,从严审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到底“严”在哪儿?苗圩回答说,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设立的依据更加严格,必须是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政策文件不能作为涉企收费基金设立依据;审批权限更加严格,对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但按国际惯例或对等原则确需设立的,要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地方政府无权擅自设立新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此外,《通知》还强调,各级财政、价格等部门要不断完善对涉企收费的管理,加强收费管理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完善收费票据和许可证管理制度,建立多层次监督体系,进一步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苗圩进而表示,要建立支持小微企业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收费减免措施,将暂免小微企业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改为长期措施。此外,还要加强涉企收费政策的宣传评估,鼓励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切实增强收费政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并研究完善保护企业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
晒清单只是开始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的通知》,提出建立和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等五项措施,并着重指出目录清单之外的涉企收费一律不得执行。这五剂猛药能否让企业真减负,真正看住政府向企业乱伸的手,我们拭目以待! 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曾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国家有关部门行政事业项收费有近200大项,大部分的收费项目下还派生出许多细项,一些企业缴纳的大小收费项目居然能达到上千个。由此可见,我们的企业背负着多么大的压力在前行。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的通知》,提出建立和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等一系列治理乱收费、乱罚款规定。这些规定的出台,让涉企收费暴露在阳光下,迈出了为企业减负的关键一步,是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有益举措。不过,笔者还是忍不住要泼点儿冷水:要想真正管住政府的手,晒出权力清单只是开始。长久以来,涉企收费存在着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问题,不少涉企收费项目没有一定的标准,缺乏规范性,收费的随意性很大,收多少基本上都是自己定。此外,不少地方的企业除了被监管部门收费,还要饱受中介服务机构的盘剥,原因就在于这些机构是挂靠在职能部门之下的,双方有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被收费的企业因为处于被监管位置,尽管心不甘情不愿,但除了乖乖交钱外,别无他法。涉企收费的另一个问题是整治难。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尽管国家曾三令五申,要求各级政府予以清理、整治,然而很多涉企收费项目并无明显减少。一些收费项目上个月才被清理,这个月就变了个名目又冒出来了。很多整治涉企收费行动变成了“一阵风”式的运动,风头紧了,就对企业松一松手,风头一过,就变本加厉,让企业苦不堪言。涉企收费的“糊涂账”持续了很多年,归根到底是因为涉企收费连着某些部门、机构的利益。即便是到了今天,很多地方仍有一些部门和机构是靠着向企业收费来养人,这些部门和机构将企业视为自身的“提款机”和“唐僧肉”,想伸手就伸手,想割肉就割肉,丝毫不管企业是不是有活力,至于是否影响整体经济的活力更不在其考虑之列。
清理涉企收费从本质上来讲,其实就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问题。要想真正打破涉企收费怪圈,核心还在于管住政府的手,尤其是要斩断那些不断向企业乱收费的“黑手”。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涉企收费的乱象持续了多年,要想根治,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硬规定”,还需要落实这些规定的“硬手段”,在厘清权力边界的同时,还要接受最广泛的监督,才能真正管住政府的手,让企业卸下压力,激发活力。
涉企收费知多少?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的通知》,提出建立和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什么是涉企收费?涉企收费有哪些种类,该由哪些机构收取?其中原委值得说道。负担偏重一直是企业发展的一道坎,其中有税的问题,也有费的问题。税是通过立法程序予以征收,列入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统一安排使用。费则是由国家一些行政部门或者事业单位,为面向社会提供服务而收取,包含过路、过桥和绿化等方面。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说,大多数收费带有部门性、行业性、地方性,虽然也需要批准,却没有税收那么严格。费的支出大多是各收费部门根据需要自行安排。国际上对收费没有统一模式,主要取决于各国的财政理念。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服务,收取费用本是合理的,但近年来,面向企业的各种收费杂乱、重复、交叉,不仅增加了财务压力,也挫伤了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
事实上,我国针对涉企收费的文件早在十几年前就有。1997年,国务院曾出台《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2010年,国务院组建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全国范围的为中小企业减负大行动。此后,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次下发关于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若干为企业减负的文件不断出台。尽管为企业减负的决心很大,但实际运作层面的阻力不小。不仅涉企收费名目庞杂,种类繁多,而且明收费之外还有大量暗收费,实际费负究竟占企业负担的多大比例,恐怕没有一个机构真正说得清楚。“有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光行政罚款就占税收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也是导致当前企业经营困难的因素之一。”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副会长易中舸说。“费不是不能收,但要有正当理由,要经过规范程序,要公开透明。”胡怡建说,给各项收费列“清单”的积极意义,在于规范政府行为,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导向性机制,还企业一个干净透明的经营环境,更传递了一种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