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友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适应新常态,关注新问题,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今年以来,我部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积极主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7月24日,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会议强调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取得实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围绕促进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我部先后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意见》,指导各地因时因地调整农业结构。加强与财政部沟通协调,安排财政资金支持有关省开展“粮改饲”和粮豆轮作试点,推进适宜性种植和种养结合,探索用地养地种植模式,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同时,组织专家编制《“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镰刀弯”地区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以及西南石漠化区,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3左右),坚持规划引领,依据“镰刀弯”地区的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因素,统筹玉米与其他作物生产、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生产与生态并进,有序推进玉米结构调整,开辟农业结构优化的新途径。二是大力挖掘粮食生产能力新潜力。围绕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组织专家在深入分析粮食生产现状及潜力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挖掘粮食生产能力新潜力的思路目标、区域重点及重大措施,坚持能力提升与资源保护并重、分区推进与分类指导并重、瓶颈攻关与技术集成并重、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并重的原则,统筹安排、综合施策,重点实施农田基础设施保障工程、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工程、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工程、种植效益提升工程、农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等“六大工程”。加强基础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机制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突出重点地区、主要作物、重大技术,统筹规划、分区推进、分类指导,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可持续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生产生态协调发展,提升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通过设施挖潜、科技挖潜、机制挖掘,实现高产区提质节本增效、中低产区增产增效,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发布了《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强调了因地制宜建设设施蔬菜产区、尊重市场需求进行设施蔬菜布局、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设施蔬菜效益、注重粮菜统筹确保食物安全、依靠科技支撑提高设施蔬菜产出率、改善生产装备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抗风险能力、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二、关于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近年来,土地规模经营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约4.03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0.4%,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超过341.4多万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14年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提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重点要把握好四点原则。一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二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创新,支持基层先行先试,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三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农民为主体,政府扶持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不得违背承包农户意愿、不得损害农民权益、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四是坚持经营规模适度,既要注重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确保农地农用,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
三、关于逐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我部高度重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围绕构建“培育制度、健全完善体系、培育一批职业农民”三大主要任务,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两新并行、两新融合,一体化发展”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四方面工作。一是稳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央财政安排11亿元农民培训补助资金专门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今年遴选陕西、山西、江苏、湖南4个整省,21个整市和487个县开展示范培育,重点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骨干农民,构建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二是积极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以示范引领农村青年从事农业生产和创业就业为政策目标,联合教育部、团中央启动“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面向18-45周岁之间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开展为期3年的定向培养、持续孵化和跟踪服务,培养一支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青年农场主队伍,吸引更多农村青年务农创业。三是强化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加强指导和宣传,组织农业职业院校积极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举办农学结合弹性学制中等职业教育,联合教育部筹建成立中国现代农业校企联盟,下设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和现代农业装备、都市现代农业等5个农业职教集团,吸纳涉农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200余家,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四是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县域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师资库、精品教材和精品课建设,开发智慧农民云平台,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技术咨询和全程跟踪管理考核。
四、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装备建设
发展农业科技装备建设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重要因素,我部立足国情实际,积极从多方面施策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装备建设水平。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印发《农业部关于促进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推进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生产应用。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为各类技术成果持有者、科技成果转化者(企业)、地方政府、科技园区提供信息咨询、成果征集与发布、成果评价与专利评估、成果展览展示交易、技术熟化与技术解决方案制定等全方位服务,形成转化、推广、应用和品牌培育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2014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目前,农业机械化工作正按照“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完善和规范实施,开展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推进行动,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三是大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我部2012年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的通知》,通过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等形式分区域、分专业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在各省区市筛选推荐的基础上,我部建立了1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员信息数据库,对骨干农技人员的培训全面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效果。同时,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在坚持手把手、面对面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3G技术、网络书屋、多媒体、手机短信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四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2014年,我部在北京、辽宁、吉林等10省(市)22个县(市、区)开展了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已覆盖22个试点县近80%的行政村,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已进到村、落到户,提供公益服务120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750万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8亿元。信息进村入户探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市场化商业运营模式,形成了政府、农户、企业多赢的雏形,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社会化服务资源分散、渠道不畅等问题,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方面显现出强大的驱动力。
下一步,我部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取得实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希望今后继续对我部工作给予支持。
农业部
2015年8月25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农业部科技教育司010-5919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