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势区域基本形成。
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及生态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逐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优势产区,以岷县为主的优质当归基地,以渭源北部、陇西西南部为主的优质白条党基地,以文县中北部、舟曲南部为主的优质纹党基地,以陇西、渭源中部为主的优质黄芪基地,以及瓜州甘草基地、民乐板蓝根基地、靖远景泰枸杞基地等。其中通过GAP认证的基地3个,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认证基地7个,岷县当归、陇西黄芪、礼县大黄、西河半夏、靖远枸杞等12个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
企业名称 |
种植面积(万亩) |
主要品种 |
|
2013年-2015年 |
2016年-2020年 |
||
中国药材公司 甘肃岷归科技有限公司 |
3 |
30 |
当归、党参、 黄芪 |
甘肃扶正药业科技公司 |
1 |
3 |
黄芪 |
甘肃岷海制药有限公司 |
2 |
5 |
当归、黄芪 |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公司 |
1 |
3 |
当归、柴胡、党参、黄芪 |
甘肃巨龙集团 |
3 |
10 |
甘草 |
甘肃金羚药业有限公司 |
1 |
3 |
党参、当归、黄芪 |
甘肃宝徽植物生化公司 |
1 |
3 |
黄芩、党参、半夏 |
甘肃佛仁制药有限公司 |
1 |
3 |
红芪、党参、大黄 |
礼县春天药业有限公司 |
3 |
5 |
大黄 |
甘肃大河中草药发展有限公司 |
1 |
5 |
当归、党参、黄芪、柴胡 |
甘肃奇正实业集团公司 |
3 |
10 |
当归、党参、黄芪、枸杞 |
武威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
1 |
3 |
甘草、当归、黄芪、肉苁蓉 |
(二)改进中药材生产组织管理形式,支持组建专业合作社,引导加工企业、种植基地开展农业合作,通过土地流转、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采取“公司 科研机构 专业合作社 农户 基地”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乡、镇建立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化公司。
(三)鼓励企业采用现代中药材生产加工技术,发展中药材生产,推动绿色中药标志认证,建设GAP认证基地,打造绿色陇药产业。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由陇药产业协会组织相关专家,对从事中药材生产的农民合作组织、农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指导企业和中药材生产合作组织,按照GAP标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统一种籽种苗质量标准、合理的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办法,统一农残检测,统一标识,建立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管理体系,发展绿色中药材生产。
(四)建设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定西、陇南等中药材主产区开展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试点。加快建立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广应用中药材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地产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使用全过程条码追溯,做到产品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切实保障质量安全。
(五)加强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对当归、党参、黄(红)芪等道地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提升,依托中科院化物所、北京华牛世纪生物技术研究院、台湾制药企业等单位,组建联合实验室,通过技术攻关,达到国际质量标准,增强我省中药材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六)强化科研开发支撑作用,开展中药材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病虫害综合防治、濒危资源保护、人工驯化栽培、安全防蛀防霉处理、药材加工工艺创新、高效提取和废渣无害化处理等生产关键环节技术攻关,提高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库。
(七)推动中药材产业深度开发,大力促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高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围绕当归、党参、黄(红)芪、枸杞等优势药材,开发中药保健食品、药妆等健康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
(八)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节会、展览、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旅游景区等平台,选择4—6个优势品种集中宣传,组织开展产销对接推介会和产品展销会,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开展甘肃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和中医药文化历史宣传的组织策划活动,帮助企业打造精品广告,扩大我省中药材产业市场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对中药材产业的投资比重,增加省级财政投入,支持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市(州)、县(区)要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引导产区实施标准化生产,用足用活财政惠农政策,将药材采挖机、清洗机、切片机等初加工设备纳入农机范畴予以补贴,落实药农直补政策。
(二)切实加大对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对中药材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的,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照每亩200元的标准,每年安排一定规模面积进行补贴。积极争取国家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及相关专项支持我省标准化生产项目。对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的基地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奖励。
(三)加快推进定西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海内外中药制药企业建立药源基地,共同开发中药材资源。支持企业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对中药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经营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相关部门在土地、税收、环保、行政许可等环节给予大力支持。
(四)积极推行甘肃名优中药材优质优价,支持当归、党参、黄芪等品种提升品质,制定绿色中药种植技术标准操作规程,选择符合环境质量标准的产地进行生产,严格控制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积极开展绿色标志认证,对我省大宗生产的优质品种由产业协会统一申报,实行原产地保护政策。
(五)加大标准化种植基地监管体系建设,中药材主产区要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建立科技特派员常驻基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家现场指导种植技术,科学试用水、肥和农药,引导企业和农户按照种植标准和操作规程规范生产,保障产品质量和基地建设标准化。
(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入为主、民间投资参与、吸收外商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支持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基地建设。金融机构要从标准化种植、生产加工、新产品研发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贷款支持。组建融资服务平台,支持担保机构对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的企业、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
(七)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和协调服务功能,加强与国内外医药行业的合作交流,组织开展陇药产业技术培训、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推广使用中药材生产加工新技术,开展陇药绿色标志认证,完善行业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促进陇药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