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意见》对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作了系统部署,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何建设,建成什么,如何建设”作了全面回答,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甘肃、面向全国,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提出的新目标,绘制的新蓝图。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院党委书记范鹏教授,对《意见》要点进行了解读。
范鹏说:“总体来讲,我认为《意见》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为我们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明确了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和战略路径。”
战略定位: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基地创新发展高地
“存在决定意识、思想支配行动。因此,人无论做什么,提高认识都是十分必要甚至至关重要的,认识的深度决定战略谋划的高度,而谋划的高度则决定实践的力度。”范鹏直言,是否充分认识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能否准确把握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直接关系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成败和“含金量”的高低。
“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在甘肃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范鹏说,党的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不仅是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创新之举,对更好地保护、传承、展示华夏文明,探索、创新、发展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对弘扬中国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伟大中国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甘肃经济虽然相对落后,但文化资源特别丰厚,而经济优势与文化优势往往可以相互转换,彼此提供有利条件和内生动力。”范鹏说,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通过科学保护、有序开发文化资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仅可以促进经济转型,也可能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通过文化带动、后发赶超的新路子,这不仅对甘肃而且对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重大意义。
“没有文化的普惠共享,就不是全面的小康社会。”范鹏说,还可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振兴文化产业,实现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实现与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文化的高度认同,是各民族和谐交融的根基和纽带。”范鹏说,甘肃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无疑可以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繁荣发展。
意义搞清了,就更容易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战略定位:把甘肃建设成为华夏文明保护传承示范区、文化惠民示范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中国西部文化创新发展新高地。
指明方向:变文化战略平台为文化大省量化目标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给定的传承下来的已有条件下创造。
“没有传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文明在传承中就会失去活力。”范鹏告诉记者,《意见》对关键词“传承”与“创新”作了明确定义,对两者的关系作了辩证分析,为全省干部群众指明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努力方向:要实现把甘肃建设成为华夏文明保护传承示范区、文化惠民示范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中国西部文化创新发展新高地的目标定位,就必须完成战略任务——到2015年,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到2020年,大多数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
“这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重中之重。概括地说就是省委书记王三运特别强调的三个方面: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有效保障、文化产业成为支柱得到有效保证。”范鹏分析说,《意见》还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作了更为简洁凝练的概括:通过实施“1313”工程,将全省纳入宏伟蓝图,着力做好资源保护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三篇大文章”,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特色、提高文化惠民水平、支撑转型跨越发展、提升甘肃整体形象的文化平台。
“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既需要物质条件做支撑,也需要精神文化的滋养。”范鹏说,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发挥各方面模范人物的先锋引领作用,全面塑造“坚韧智慧、开明开放、求实创新、勇于争先”的甘肃新形象,建设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精神家园。
范鹏说,无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还是文化大省建设,归根结蒂是要让老百姓精神上更充实、文化上得实惠。通过发展和完善文化事业“1551”构架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文化发展成果普惠共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通过形成和完善现代文化“6551”产业体系,让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带动百姓致富;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破除“藩篱”,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让更多人通过享受个性化的文化生活激发全社会的精神活力。
明确路径:变激动人心的方案为全民建设的行动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任务艰巨,如何做到既全面展开、有序推进,又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目前需要做好哪些基础性工作?
“首先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分类分级管理。”范鹏介绍说,我省将用两年时间盘清文化资源“家底”,明确省、市两级文化资源管理模式,然后按文化资源级别和类别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防止盲目开发,一哄而上,解决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中的职责不清、错位、越位问题。
“其次,规划先行,有序开发。”范鹏说,我省将组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智囊机构,构建高层次多方面高级文化专家、文化战略投资者、文化创意企业家为重点的学术平台。如“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以及“丝绸之路读者小镇”“临洮太石水城”等文化项目的规划、论证我们已经初步组织了高水平、高层次的规划、编制力量,改变浅尝辄止、只凭经验和感觉决策的被动局面,防止无规划上项目,防止搞人情项目。
“项目带动,重点突破是关键。”根据《意见》精神,将形成省、市、县三级文化项目库,然后根据各地文化项目情况,充分利用兰洽会、深圳文博会等平台,在广泛开展招商引资的基础上,着力注重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示范性的大项目,重点突破,为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树立典型,起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提高签约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做好后期管理服务,促进文化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加强领导,强化保障,扩大宣传也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有效途径。”范鹏说,切实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加强组织,形成既有专人负责,又有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及统一领导、牵头抓总、分工协作、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除用足用好现有文化优惠政策外,从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土地、人才、帮扶等各方面完善政策,强化保障,既避免优秀人才、项目“孔雀东南飞”,又吸引更多“凤凰”落地甘肃。此外,通过多样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扩大甘肃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聚集文化发展的正能量。
范鹏说:“现在,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意见》精神学习好、将实质理解透、使行动有遵循。相信在《意见》的指导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一定能得到科学有序的全面推进。”(甘肃日报 记者施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