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部分区域学习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发布日期:2015-12-21    浏览次数:6

  2014年8月,为学习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率先将成都市部分区域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示范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成都市部分区域学习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14〕75号),决定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2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先行先试,推进借鉴上海自贸区做法,从建设开放透明投资管理制度、推进更加便利的贸易监管制度、推进金融制度创新、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等4个方面,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一年来,各牵头部门和试点区域高度重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一、投资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建立了“备案 核准”的外资管理模式,印发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放宽外商投资商贸物流、会计审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外商投资项目管理权限进一步下放,总投资1亿美元以下核准类和总投资3亿美元以下备案类的外商投资项目管理权限下放到市(州)、县(市、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建立了以备案制为主的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出台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缩小境外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缩短境外投资备案手续办理时间。2015年1-9月,备案境外投资项目达19个,投资总额10.26亿美元。
二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先照后证”改革进展顺利,前置改为后置审批事项达148项。放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限制和住所登记条件,允许“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实施省、市、监管区域(场所)三级联审工作制,实现一窗办理许可证照。改革企业年度检验验照为年报制度。积极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改革,全面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有效提升了企业创业动力,激发了市场活力。

二、贸易通关、检验检疫更加集成便利
一是海关通关手续进一步集约简化。截至2015年8月,试点区域探索了“保税货物区间结转”、“一报一审”、“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6项简化通关措施。通过保税货物区间结转试点,英特尔公司大连、成都工厂单票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减少6小时,运输时间缩短至1天;采用“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的货物通关时间缩短到20-40分钟。改革后通关时间平均缩短70%以上,企业节约报关成本达30%,海关审核工作量减少40%,取得了监管双赢的改革成效。
二是海关监管方式进一步便捷高效。探索了加工贸易“工单式核销”、“智能卡扣验放”等5项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工单式核销”节约了企业人力成本、缩短了核销周期、提高了核销数据准确率。目前,综保区内80%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出口货值90%的货物,均采用“工单式核销”。改革后,海关帐核销周期由6个月缩短为20个工作日,企业配备关务人员由专设3-4人缩减到设1人兼职,关、企之间核销数据差异争议大幅减少(如:区内DELL公司电子账册核销差异率从最初的0.35%降低到0.016%)。
三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功能有力拓展。保税研发进展迅速,保税检测维修已经起步,维修保税功能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综保区内已设置研发机构11家,从事研发人员超2000人,仅2015年上半年投入研发经费计2.1亿元。综保区内富士康、索思尔等企业获准开展全球维修业务,截至2015年7月,区内维修货值10亿美元。其中鸿富锦成都公司由最初的“成都造”苹果IPAD维修,拓展到“全国造”、“全球造”苹果IPAD维修,形成了IPAD全球维修中心。维修保税功能拓展后,维修工作量同比增长74.7%。集保税展示、保税仓储、分拨于一体的国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货值约2000多万元的摩尔多瓦葡萄酒、德国厨具、以色列化妆品实现了保税展示交易和就地清关。综保区保税功能不断完善,持续产生较好的聚集效应,促进了多项产业区内集群化发展。
四是检验检疫制度便利化改革进展顺利。推行进口货物预检验核销制度、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7项改革措施。完成72批次、总货值68.4万美元的酒类商品“集中检验,分批核销出区”。进口酒类通关时间从1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开展了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中检公司等16家社会委托检测机构检验结果得到采信确认。实现了检验检疫通关无纸化报检和无纸化通关。实施了特殊物品检疫监管和中转货物原产地签证制度等检验检疫改革,2015年1-9月,共检疫出入境特殊物品185批次,货值1348万美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时间由法定20个工作日缩短至1-3个工作日。

三、金融制度创新更加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境外融资渠道有效扩展。争取国家外汇管理局适度调增四川短期外债余额指标,用于优先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短期外债指标需求,2015年争取到4.8亿美元短期外债指标,同比增加1亿美元。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实现境外融资。截至2015年6月末,区内50户企业融入外币外债资金7.25亿美元,37户企业引入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含股东借款)24.97亿元,24户企业获得跨境人民币融资58亿元。
二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一步简化。建立金融机构凭境内企业提交的收付款指令,实现人民币跨境即时结算,简化了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使银行结算工作占用企业资金时间大幅降低。截至2015年7月末,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1048 亿元,同比增长66.3%。
三是金融服务总部经济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积极推动有关跨国企业集团开展人民币、外汇双向资金池业务。截至目前,有5家跨国企业集团开展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应计所有者权益达173.76亿元,其中1家企业同时启动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业务。深入推动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管理,12家企业归集境外资金5.99亿美元、境内资金77.98亿美元。
四是跨境电子商务结算制度正积极推进。推动成都现代金控、摩宝公司等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分别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支付和外汇支付业务。
五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汇制度全面推广。实施推广了外商投资企业意愿结汇制度。截至2015年7月末,6家外商投资企业实现意愿结汇,合计结汇人民币3653万元。

四、事中事后监管有序开展      
一是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制度初步建立。省级有关部门初步形成了外资企业准入阶段协助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安全审查工作机制。同时,开展了垄断行为发现和分析甄别工作,建立了反垄断机构间双向抄告、案件移送和定期会商机制。
二是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制度进一步健全。建立了服务平台,实现了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信息共享。目前成都市基于云架构的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已经投入使用,市级39个部门单位实现了数据实时自动交换。成都市还加强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截至2015年7月,以“成都信用”门户网站为核心、3个面向移动互联网的APP、微信、微门户企业信用综合查询服务系统已同时上线运行,从社会信用方面完善了事中事后监管手段。
三是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格局初步形成。加大行业协会商会培育发展力度,引导行业协会商会有效发挥作用。突出行业协会商会诚信自律建设,完成了16家省级行业协会商会的评估工作,并以此示范,推动其他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规约、行业职业道德准则,规范行业发展秩序。

 

来源: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