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信厅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13-08-09    浏览次数:4

  生产性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的重要支撑。为全面实施“工业强省”和“3341”项目战略,着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当前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政策支持持续加大,发展环境不断改善。2012年我省在西部省区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全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并从政策引导、行业准入、项目建设、用地保障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及时制定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支持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

  (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逐年扩大。现代物流、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与技术服务等产业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业态种类不断丰富,三方物流、仓单质押、信息应用软件租用、科技孵化器、专业技术平台、会展策划、投资咨询、商务外包、小额贷款和担保等新型业态脱颖而出。技术手段日趋增强,GPS、条码、射频等先进技术在物流运输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容量、功能多样的信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以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商务服务业电子化网络化进程加快。

  (三)发展布局日趋合理,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兰州已成为全省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发展中心。河西和陇东形成对新能源基地生产性服务业、农业服务业的充足需求。天水装备制造服务业渐趋规模。陇东能源化工基地、金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提速,在产业发展中发挥较大作用。整体来看,目前我省已形成以兰州为核心,河西、陇东为两大辐射圈的生产性服务业布局。

  我省生产性服务业虽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态势,迈上了加速转型跨越的平台,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是企业主辅不分,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形成有效集聚,中高端人才短缺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3341”项目战略,抓住“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向西部转移”的机遇,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推动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须坚持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与支柱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推动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必须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在信息带动、节能降耗、技术进步等关键环节上的服务效应,着力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转方式、调结构的助推功能;必须坚持走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子,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发展目标。2015年底前,全省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实施“135”战略,即“实现一个目标,培育三大载体,强化五个行业”。

  实现一个目标,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速高于全省工业经济增速,年均达到2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0%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15%左右,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发展相协调,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三大载体,在兰州、天水、酒泉等有条件的市州形成1-2家收入过2亿元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重点培植10个具有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生产性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重点建设和培育10个规模较大、产业集聚度高、发展特色鲜明的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园区。

  强化五个行业,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健全完善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通过持续投入和积极培育,力争做到: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逐步拓宽,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得到进一步改造提升,服务工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商务服务、金融业产业素质不断改善,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完备。

  ——生产性服务业活力进一步增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市场体系、工业生产中间服务社会化体系逐步健全,多种所有制并存、竞争有序、运行高效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效益不断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依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各地基本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定位,初步形成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生产性服务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重点工业骨干企业“主辅分离”目标基本实现,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环境逐渐形成,生产性服务企业集中化、大型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发展重点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1、主要任务。

  围绕打造物流公共信息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物流政策三大平台,构建省内城际现代物流配送、西北区域物流集运、国际联运通道三大体系,形成以兰州为中心覆盖全省、辐射西北地区的全省“一圈两翼三组团”(兰白现代工业物流圈,河东、河西两翼,平庆组团、甘临组团及陇南工业物流组团 平庆工业

  物流组团

  )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以兰州市被商务部列入全国物流示范试点城市为重点,加快兰州市商贸物流中心、集装箱节点站、无水港、天水物流园一批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着力引导大型工业企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主业,与物流企业加强各种形式的战略合作,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加快物流园区(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制造业集聚区物流资源和物流功能整合。积极引导工业园区、生产加工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工业集聚区释放物流需求。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联运等传统物流企业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不断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加快向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供应链集成商转变。引导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实行战略合作,共同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支持物流企业深入了解工业物流运作流程和管理模式,全面参与工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工业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联合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拓新的市场和延伸服务领域。

  2、空间布局。

  根据甘肃省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结合甘肃在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独特的重要的区位优势,以及公路、铁路交通运输为主、航空交通运输为辅的实际情况,全省工业物流规划空间总体布局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覆盖全省、辐射西北地区的多层次、多功能、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现代工业物流服务网络,即“一圈两翼三组团” 平庆工业

  物流组团

  。“一圈”即配合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兰白现代工业物流圈,也是我省工业物流空间布局的中心枢纽。“两翼”即中心工业物流圈的东西两翼,东翼自兰白现代工业物流圈向东,由定西、天水两市组成,西邻甘肃中心工业物流圈东靠“关天经济区”,通过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2国道贯穿,一直通向中原和沿海港口;西翼自兰白现代工业物流圈向西,沿古丝绸之路,由河西走廊贯通武威、金昌、张掖、嘉峪关和酒泉五市,兰新铁路、连霍高速、312国道将西翼五市连成一线,通过陆桥连接通达中亚和欧洲各国。“三组团”是指平凉、庆阳工业物流组团,甘南、临夏工业物流组团和陇南工业物流组团。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物流增加值年均增长15%,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低到15%;经营规模10亿元以上物流企业集团达到2-3家,1亿元以上物流企业10家,5000万元以上物流企业20家。

  (二)信息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1、主要任务。

  以兰州、天水为核心,聚集优势资源,进一步扩大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软件等电子信息产品和产业规模,建设天水电子科技产业园、兰州软件产业园、西北云计算中心、兰州光电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天水、敦煌软件产业园等园区,建成微电子、通信设备、电真空器件、应用电子等4大科研生产基地及2个人才培训基地。支持兰州市积极创建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示范基地,争创中国软件名城,加快建设一批“数字城市”,强力推进“民情流水线”工程。

  2、空间布局。

  (1)加快电子科技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微电子、电真空、应用电子、通讯设备等4大科研生产基地。以发展集成电路、电子磁控管、肖特基二极管、移动手机终端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通过外引内联,形成以半导体封装产业为中心的微电子产业集群,提高中高端集成电路封装。发展新型元器件、电力电子器件、LED封装和MEMS传感器封装的技术水平和测试能力,推进集成电路封测设备、材料产业、手机电路芯片制造等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实现配套设备材料的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研发办公和生活配套,以及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等多项功能。

  (2)完善软件园区建设。加快产业聚集,推进1个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软件产业园区的创建,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全面提高对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兰州软件园建设,大力推进西北云计算中心、兰州物联网产业园、兰州光电产业园、敦煌、天水软件及动漫产业园等园区的启动建设。以兰州、天水、敦煌等三个城市软件园区建设为重心点,推动全省中、东、西区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促进信息服务业在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协同应用、服务创新、集聚发展。

  (3)创建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兰州市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引导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资源向产业基地集中,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发挥辐射带动效应。突出特色应用,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

  3、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全面完成全省14个市级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86个县市区1186个社区三维数字社区建设任务,构筑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

  (三)科技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1、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咨询和技术创新等科技服务,大力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创业孵化、科技评估、信息咨询、技术经纪等中介组织机构,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开展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管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等科技服务。培育发展科技咨询服务市场,着重推进科技服务机构的市场化、产业化,引导科技咨询服务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适应知识型科技服务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合伙企业制度,以制度创新吸引知识型人才。

  2、空间布局。

  (1)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核心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围绕我省重点产业、战略性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吸引和聚集国内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研发机构或基地,形成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四位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兰白”科技创新核心区,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企业整体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2)陇东能源化工创新区。科学布局,项目支撑,整体推进,延伸煤化、石化产业链条,研究探索传统能源富集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技术对策组,着力培育能源化工产业集群。

  (3)天水装备制造业创新区。发挥比较优势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度融合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成果,实现成套装备的智能化、高端化和网络化,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甘肃的超级产业。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底,全省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0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0个。建成100个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个以上。

  (四)金融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1、主要任务。

  围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加强项目推介与对接,提高我省企业与金融单位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继续推行面向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小型金融机构建设创新。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组建服务中小企业的专业部门和专营机构,不断丰富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主体。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和服务模式,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强信息的沟通与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救助机制,支持和帮助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满足融资需求,积极改善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服务环境。

  2、空间布局。

  打造兰州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努力使兰州成为金融机构密集、功能完善、种类齐全、服务高效、创新活跃、具有较强吸纳辐射功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积极构建工业融资平台,鼓励在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和创业中心,创办融资租赁、小额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引导风险资本投资成长型中小企业。

  3、发展目标。

  2013年,通过“银政投”融资平台,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取得贷款额度达到15亿元,比上年增长50%以上。到“十二五”末,全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00亿元,年均增长14%;各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年均增速20%以上,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资金达到400亿元,注册资本200亿元。省上设立甘肃省融资再担保平台。

  (五)商务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1、主要任务。

  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增强招商引资对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促进效应。支持生产企业从制造产品向“产品 服务 连锁”的后端延伸,减少流通环节,扩大市场覆盖,提升产品价值。加快推进商贸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构建与制造业协调发展,与国内外市场紧密衔接,业态创新、管理先进、功能完善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促进生产与流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贸易分销业,建立销售渠道和网络,主动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强自主接单能力。引导等专业服务机构规范发展,推动大型会展、广告、策划、创意设计、招投标代理等服务企业为工业服务。

  2、空间布局。

  建设以法律、会计、评估代理、工商咨询、中介、会展和总部经济为特征的省域商务服务业中心。以兰州为省域中心,以天水、白银、酒嘉等为区域中心,实现对全省商务服务业发展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区域中心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3、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外包服务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省外包服务产业年业务总额超过150亿元,外包服务企业超过100家,外包服务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基本形成信息通畅、功能完善、服务协同、资源共享、对接便捷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达到100个。

  四、努力抓好各项关键环节

  (一)外包服务。以拓展领域、提升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重大装备、成套设备、高新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外包服务型企业,扶持和提升提高天水星火机床、长城电工等省内企业外包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装备制造业企业从提供产品设备向方案设计、项目承接、工程实施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推动外包模式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积极开拓生物医药、建筑工程、数字内容等领域的服务外包业务。

  (二)节能降耗服务。深入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加强整合、健全机制为重点,主要面向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清洁技术等领域,大力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核心机制的节能评估、能源审计、电平衡、项目规划设计、运行维护等全过程服务。引导和鼓励我省重点用能企业组建专业化节能队伍,帮助企业提高节能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为企业及全省节能降耗目标的完成提供有力保障。

  (三)专业维修服务。以扩大领域、创新模式为重点,大力发展大型工业设备、仪器仪表等大型装备的专业维修维护服务,积极开展大型机床、工程机械、成套设备等再制造服务。围绕新能源接续产业,加快建设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维修服务业发展步伐,支持维修服务企业入园,建立配套生产、维修和相关领域服务保障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我省工业领域专业维修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检验检测服务。以培育主体、完善体系为重点,大力发展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培育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检验检测中心,打造专业化程度领先、社会资源充分共享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检测机构积极开展技术能力国际互认。协助有关部门和机构做好食品安全、医药等领域的检验检测。

  (五)专业中介服务。以塑造品牌、规范发展为重点,积极发展咨询签证、信用服务、评估代理、经纪和行业组织等中介服务。发挥好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及有关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充满活力、公平竞争、运作规范、辐射力强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

  (六)工业设计服务。发展工业设计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手段,也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创建自主品牌,已经成为提升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认真贯彻《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开展优秀工业设计奖评奖。

  五、保障措施

  实现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强化统筹协调,坚持全面推进。进一步降低自然垄断行业中非自然垄断业务以及竞争性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不合理的服务业垄断格局。统筹非盈利性公共服务与盈利性服务发展。合理界定服务领域,加快推进盈利性服务领域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和法制化;进一步完善非赢利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改进管理办法,明确责权关系,加强日常监督,确保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公正透明、公平规范的服务,全面推进非盈利性公共服务与盈利性服务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二)消除政策差异,促进产业公平。取消生产性服务业在用水、用电、用气、用地、价格、税收、资金融通等方面与其他产业的政策差异,努力缔造产业间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大力营造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禁止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歧视性政策和规则,阻隔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扩张发展。

  (三)开展主辅分离,创新发展机制。加大实施省内重点骨干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发展。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国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积极推动交通运输、科技服务等公用事业等服务行业的体制改革,加快公用服务市场化步伐。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生产性服务产业,引导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四)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承接沿海发达省市和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市场竞争力。抓住政策叠加机遇,支持一批跨省生产性服务业大型企业发展。继续发挥行业协会在扩大服务贸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促进结构优化,提升产业素质。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普及和应用,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加快物流、科技、信息、金融服务业资源的整合与企业间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专业化、集团化、网络化和规模化发展。继续发挥行业协会对服务产品和服务标准的研究、交流、推广作用。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口高新技术设备,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六)规范市场秩序,改善发展环境。放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清理、废止与市场经济体制和世界贸易规则不相符的各项规定,积极营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生产性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努力消除生产性服务行业中的虚假广告、欺行霸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强化行业自律。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改革,积极为民营投资者提供政策、技术、信息和资金贷款等方面的支持。

  (七)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资金投入。省级有关发展专项资金,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吸引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投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项目,促进银企合作。积极引导和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发行债券、招商引资、上市融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有实力的工业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投资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八)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灵活采取期权、股权、成果有偿转让等激励方式,支持引进金融、物流、法律、贸易、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并从完善制度、提高待遇、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推进服务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专业化的就业创业培训实体。

  (九)推进产业集聚,加强项目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依托园区(开发区)、基地和骨干企业,建设一批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示范效应好的集聚区,重点发展设计研发、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咨询业。积极开展酒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兰州新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辐射带动能力。结合实施“3341”项目工程,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库,确保一批重大项目签约及落地。

  (十)加强政府领导,增强服务功能。在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和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协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各市州、县区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要意义的宣传,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职能,改进政府服务,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