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规划》日前正式获批发布,中原经济区成为国内区域地域面积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经济区,在经济总量上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专家表示,这是继国家出台指导意见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规划中有诸多“亮点”和“新意”,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清晰,政策支持更加有力,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探索“两不三新”之路
将探索“两不三新”路子写入指导思想,这是规划中一个重大亮点,即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专家陈耀表示,这抓住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
中原经济区在交通、粮食、产业基储市场和文化等方面有着诸多优势,2011年末区内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占全国的7%和9.8%;粮食产量超过1亿吨,占全国的18%以上;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市场潜力巨大,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也是全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但同时,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共性矛盾和挑战,集中表现在: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
要破解诸多难题,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探索“两不三新”路子,这一点也明确体现在了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中。规划中提出,中原经济区要在提升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主要经济增长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从2011年的26317元增加到2020年的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从9%上升到10.5%。
而同时,现有耕地保有量1423万公顷到2020年必须保持不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从2011年的9326万吨增加到1.08亿吨,森林覆盖率要从22%上升到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3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从145吨下降到110吨。同时,服务业增加值显著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陈耀等专家认为,中原经济区探索“两不三新”之路,不仅能很好的指导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同时,它所探索的路子和建设经验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将产生重大示范意义。
“中原经济区版”的收入倍增计划目标
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发展目标相呼应,《中原经济区规划》也就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资源环境、结构调整等方面明确了发展目标,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版”的收入倍增计划等民生目标。
2011年,中原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7813元和6629元。按规划指标,到2020年,这两个数字要分别达到38000元和16000元。这意味着到2020年,中原经济区内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要实现1倍以上的增长。
据河南省发改委测算,要实现这个目标,到2020年城镇居民收入需要保持年均9%的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需要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长,两个增速均超过国家实现倍增计划所需要的年均7%。河南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我们不但要达到倍增,而且要努力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国家发改委的相关专家表示:规划中确定的目标比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要高一些,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区域内的指标只达到平均线是不够的,中原经济区要走在前面,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规划中还提出了就业、教育等民生指标,如到2020年城镇年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2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从2011年的265万人增加到35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8%提高到40%。按照规划目标,到2020年中原经济区的城镇化率要达到56%,进入到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作为国内规划范围最大的经济区,中原经济区范围涵盖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5省的30个市和3个县(区)。在如此广阔的区域内,如何有效推进区域联动发展、打造核心发展区域同样令人关注。
陈耀认为,规划提出要“完善中原经济区联动发展机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繁荣”,这对于调动5省各方的积极性,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广大范围优化配置,推进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
记者采访了解到,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中心地带,经济交往密切,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一区域就开始了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区域合作。今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专门批复设立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和陕西省渭南市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河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从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上,规划提出要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协同建设跨省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立中原经济区5省政府高层协调机制和市长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并在区域专项规划编制、区域政策协调、要素资源流动等领域探索建立合作新机制;支持河北省在邯郸、邢台建立冀南区域合作示范区,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这对加快建立跨省域合作发展机制,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提升整体竞争优势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规划提出,推动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市融合发展,形成高效率、高品质的组合型城市地区,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引领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同时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发展轴和南北两翼经济带。
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认为,“米”字形发展轴和南北两翼经济带对于中原经济区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不仅使郑州的核心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也把河南省周边大部分地级市纳入其中,对提升5省30市经济融合度、促进地区合作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国家出台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规划从粮食生产核心区、产业升级和投资引导、统筹城乡发展、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了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河南省发改委负责人说,规划还就开展人地挂钩、建立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等先行先试的内容进行了细化,更具可操作性,这对推动中原经济区从农业大区向经济强区转变,破解一系列发展难题打开了新空间。
专家解读《中原经济区规划》新型城镇化要有新方式
《中原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之后,河南省社科院等省内研究机构的专家,也在第一时间拿到了《规划》文本。昨日,河南商报邀请部分专家研读《规划》,我们来听听他们的体会。
“两不三新”路子将具示范意义
研究《中原经济区规划》后,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说:“这个规划对于河南、对于中原经济区,甚至对于全国来讲,在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中原经济区面积很大,达到28.9万平方公里,在中国的版图上,这是规划面积比较大的一个经济区域,这个区域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第二,中原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是粮食生产的核心区。《规划》对于这一区域的产业优化升级、粮食稳产高产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在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规划》的批复和实施,对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中原经济区规划》的主线,围绕着“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探索走一条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来展开,如果这条“两不三新”的路子能走通、走好,这对全国其他地区将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
破解“二元结构”成难题
在谷建全看来,《规划》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亮点值得期待。
第一,《规划》首次在一些重要的发展指标上给予了具体设定。比如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6%,人均GDP达到现在的2.2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前的2.4倍等。这些目标如果能实现,可以说中原崛起才有了希望。
第二,《规划》再次明晰了中原经济区的五个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可以说,这五个定位既是对中原经济区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希望和期待。”
第三,不但确认和回应了河南省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单列出来表述,表示对这个方面的足够重视。其中强调,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这应该是今后我们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
第四,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协调,一直是我们这个区域的突出问题,《规划》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以前,怎样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我们的大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能够有所突破,将对全国起到重要示范作用。我们这里就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新型城镇化要有新方式
河南省统计科研所所长金美江对《规划》感触最深的就是新型城镇化问题。她也坦言当前她正在做的一个课题,就是《走向城乡统筹的河南新型城镇化研究》。
金美江说,“两不三新”是《规划》从头至尾的一个主线,从城镇化的角度上讲,上一次在32号文件里并没有特意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而这一次能单独设一节,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的重视,这也延伸和深化了城镇化的内涵。我们河南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下一步我们全国的侧重点就是推进城镇化,中原经济区规划也应该突出这一点。
河南的城镇化应该怎么走?金美江认为,应该是一个新的方式,不能走老路。什么是新的方式?那就是12个字:“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这才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而旧的路子则恰恰相反,是“削弱农业、剥夺农民、凋敝农村”的方式。这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要让城里人过上好日子,让农村人也过上好日子。”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作为突破口
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完世伟也着意提出:“《规划》强调的,还是一条路子的问题,那就是‘两不三新’‘三化’协调,这是主线和核心,而在之前的《指导意见》里,并没有提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完世伟注意到,《规划》还明确了将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突破口,作为重大举措,作为对外开放的平台。
此外,政策也已经明确。仅粮食生产核心区方面,就有23项明确的政策;关键环节的先行先试,也非常重要;项目支持方面:快速铁路、郑州机场二期工程都是重大的支持。另外,财政部还设立了支持中原经济区的专项资金。
(本报综合)
五笔“勾”出中原经济区大模样
中原经济区到底长得啥模样,它有哪些特点,它是如何定位,它未来的发展怎样?《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对此进行了“描绘”。
中原经济区的范围:
5省30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
《中原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山西省晋城市、长治市、运城市。这一区域包括5省的30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面积28.9万平方公里。
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
中原经济区的《规划》与国务院的《指导意见》相衔接,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
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在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提供示范。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推进区域互动联动发展,发展壮大城市群,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支撑全国发展新的增长极。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影响力,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两不三新”是《规划》最鲜明的特色
“两不三新”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规划》充分吸收和借鉴我省的实践探索,对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并把这条路子作为《规划》编制的主线,贯穿于每一个章节,成为《规划》最为鲜明的特色。
《规划》强调了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并用三个章节分别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进行了部署。特别是《规划》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内容的单独一节,提出要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我们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规划》最为鲜明的特色,这条路子既能体现国家重大战略意图,又紧扣中原经济区发展实际,必将指引中原经济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中原经济区空间格局“一核四轴两带”
《规划》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着眼推动中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促进我省与周边地区互动联动,提出加快形成“一核四轴两带”放射状、网络化空间格局。
“一核”就是提升郑州区域中心服务功能,支持郑汴新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郑汴一体化,提升郑州洛阳工业走廊产业和人口集聚水平。推动多层次高效便捷快速通道建设,促进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市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形成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
“四轴”,就是加快东北西南向和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建设,构筑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与周边经济区相连接的基本骨架。
其中,沿陇海发展轴,是依托陆桥通道,增强三门峡、运城、洛阳、开封、商丘、淮北、宿州、菏泽等沿线城市支撑作用,形成贯通东中西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城镇密集带。
沿京广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提升邢台、邯郸、安阳、鹤壁、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驻马店、信阳等沿线城市综合实力,构建北接京津、沟通南北的产业和城镇密集带。
沿济(南)郑(州)渝(重庆)发展轴,依托连接重庆、郑州、济南的运输通道,提升聊城、濮阳、平顶山、南阳等沿线城市发展水平,培育形成连接山东半岛、直通大西南的区域发展轴。
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依托连接太原、郑州、合肥的运输通道,发展壮大长治、晋城、焦作、济源、周口、阜阳等沿线城市,培育形成面向长三角、联系晋陕蒙地区的区域发展轴。
“两带”就是培育壮大沿邯(郸)长(治)—邯(郸)济(南)经济带和沿淮经济带。形成与“米”字形发展轴相衔接、促进中原经济区东西向开放合作的重要支撑。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同一天,国务院还正式同意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随着国务院的批复,这一实验区将作为国家战略迎来高速发展期。目前,我省正在配合国家发改委编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
根据《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以郑州航空港为主体,以综合保税区和关联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航空物流、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建设全球网购商品集散分拨中心,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航空港经济集聚区,成为生态、智慧、和谐、宜居的现代航空都市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域。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指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我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一个重要平台,打造这一实验区是河南更好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为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了一个有力支撑”。 (本报综合)
河南省辖市发展方向
●郑州:综合产业,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汽车产业。 郑东新区:服装产业,推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导产业发展,提升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建设郑汴洛工业走廊,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打破行政区划,立足于把发展水平、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在更高的层次和层面上来辐射、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崛起。
●开封:建设郑汴新区,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区,加大文化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
●洛阳: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勘探业。
●商丘: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冷链制冷业、机电装备制造业,优化煤化工、铝加工业。
●安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南阳:积极促进玉石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
●平顶山:加快电力产业发展,促进资源结构调整。
●焦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新乡:发展家电与家电配件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与电子技术产业。
●许昌:大力发展电力电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漯河:大力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加快养殖基地建设。
●三门峡:大力发展机械、电子、铝合金等产业,优化高耗能产业。
●濮阳:大力发展石油工业,积极引进石油化工、装饰材料、陶瓷制品等产业。
●鹤壁: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驻马店:大力发展养殖业与规模化农业,加快发展养殖业深加工产业。
●周口: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率,加快养殖产业发展。
●信阳:努力发展旅游产业、饲料加工与养殖业,提高农业产品商品化率。
●济源:努力壮大钢铁产业、旅游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新华社 记者 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