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建设经验有重大示范意义

发布日期:2012-12-10    浏览次数:5

  “《中原经济区规划》是迄今国家已批复的覆盖面最大的一个区域规划,它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和安徽,涉及29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占全国近八分之一的人口和近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所产生的指导作用和影响无疑也是巨大的。”11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一开始便这样对记者说。

  “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

  在这位研究区域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的权威专家看来,《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抓住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

  “我认为,这个规划不仅能很好地指导中原经济区科学建设、科学发展,同时,它所探索的路子和建设经验对于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必将产生重大的示范性意义。”陈耀说。

  他告诉记者,近几年河南的的确确在加快推进各项建设,特别是围绕“三化”协调主题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我到过河南新密调研,那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将过去分散的村落、采煤塌陷区的农村居民适当集中起来建起小楼房,农民享受到过去没有的社区公共服务,同时将原有宅基地复垦,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陈耀认为,这正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解决的土地瓶颈问题。

  “要建立和完善中原经济区内部的区域合作机制”

  中原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工业化、城镇化滞后于全国水平。陈耀提出,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方针来建设中原经济区,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对“三化”中的“短板”形成共识,否则着力点不明确就会造成全面开花,到处撒胡椒面,投资分散化。 河南日报记者 龚砚庆 王 映

  他特别提出,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紧密联合体,但行政区划与经济区的不一致将使得经济联系一定程度上受阻,人为抑制了要素合理流动。不过,针对《规划》中提出的要“完善中原经济区联动发展机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繁荣”,他认为“这对于调动五省各方的积极性,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推进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

  在他的考虑中,中原经济区内加强区域合作和深化对外开放,首先要做实省际合作的共同抓手,特别是合作共建的产业园区、示范区等;其次要切实建立和完善中原经济区内部的区域合作机制。

  “我觉得中原经济区内部要设立五省省级联席会议制度,作为最高层次的协调组织,这样才能有效地协调区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陈耀说。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