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鼓励支持研发的政策与做法

发布日期:2013-10-11    浏览次数:2

  德国是高工资高福利国家,自然资源贫乏,人口结构老龄化,高度依赖发展科技带动经济增长,因此德国非常注重科研投入。2006年8月,德国政府制定了 “ 高科技战略 ” ,统筹全国科研力量,将促进科研和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新高度,为达到2010年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3%的目标不断努力。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也成为德政府经济刺激方案的重点措施之一,第一套刺激方案中增加了复兴信贷银行的ERP创新贷款资金,第二套方案规定2009年和2010年额外投入110亿欧元用于教育、科研和创新。

  一、  德国研发投入情况

  按投资绝对值计算,德国是欧洲最大研发投入国,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和中国。按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对比,德国在欧洲落后于北欧和瑞士。2007年,德国研发投入占GDP总值的2.54%。2005年至2007年,德国每年研发投入由557亿欧元提高至615亿欧元,增长10.4%。

  德国政府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尤其是制定了高科技战略之后,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朗。为配合高科技战略启动,德国上一届政府决定在任期内追加60亿欧元支持研发。联邦政府投入从2005年的90亿欧元增长至2007年的101亿欧元,2008和2009两年计划分别投入111亿和120亿欧元。此外,德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中还规定了增加教育及科研支出,因此2009和2010两年的政府研发投入还将有所增加。2009年默克尔连任后,新政府再次承诺在本轮任期内增加120亿欧元促进教育和科研,其中2010年将增加7.5亿欧元预算用于教育和研发。

  德国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要力量,他们将科研作为重要的生存手段,研发投入热情高。据德国教研部统计,企业研发投入约占67%,而政府投入占30.4%,其余为国外和私人研发投入。汽车、机械设备制造、电子电气及化工是德国的四大支柱产业,同时也是研发投入热点。据行业统计,2008年四大行业的研发投入分别为200亿欧元、48亿欧元(2007年)、110亿欧元和83亿欧元。

  二、高科技战略

  2006年8月,德国政府制定了 “ 高科技战略 ” ,以更好地统一协调包括教育研究、经济、卫生和环境等领域的科研政策,使科技创新能够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2010年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3%的目标(其中经济界投入2/3,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投入1/3)。该战略的公布也向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德国致力于促进本国研发和革新的可持续发展。高科技战略遵循两个目标,一是通过现代科技和服务保持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通过研究和创新找到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办法,如气候变化、能源和资源的合理使用等问题。

  德国政府已在一系列重点科研领域中确定了 “ 高科技战略 ” 的700个创新项目,加大资金投入。2006年至2009年间,仅是联邦经济部用于研发的资金就会以每年6.5%的速度递增。其目的是加强德国作为全球重要研发基地的国际吸引力,提高研发体系的效率,并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实践的转化。

  这些创新项目主要涉及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尖端及基础科技研究,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航天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医疗卫生、能源、安全和环境等领域。项目参与方主要包括高校、校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尤其是具有创造力的中小企业。

  三、  打造 “ 创新友好型 ” 环境,鼓励研发的具体措施

  “ 高科技战略 ” 所采取的措施包括设立一系列激励项目,大力促进产研结合和技术转让,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打造 “ 创新友好型 ” 环境。这些项目大多规定了有效期限,一般为几年,实施过程中也可能随时对规定进行修改。项目主要由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和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负责实施,主要方式是通过对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资金支持,促进研发领域合作及成果转化。

  (一)以 “ 公私合营模式 ” 成立高科技创业基金,为科技企业提供创业融资,支持新企业技术创新和产研结合

  德国政府认为,应该给新成立的技术创新公司提供良好的、至少和英美等国同等的融资机会,以推动产研的紧密结合,将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在主要的高新技术领域占据并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提高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德国政府启动了高科技创业基金,以弥补德国市场上在企业创建初期的融资不足。该基金主要通过参股方式扶持新成立的以研发为基础的企业,新企业可得到最高50万欧元的入股,用于研发、样机制造甚至市场推广。1-2年后,基金以转让股份或抽取收益的方式撤回资金。目前该基金拥有约2.72亿欧元资金,2005年以来,已批准了177个参股项目。高科技创业基金是以 “ 公私合营模式 ” 运作的,除经济部和具有国家背景的政策性银行 — 复兴信贷银行外,巴斯夫集团、德国电信和西门子、戴姆勒、博世等德国大型企业也提供资金。

  此外,为改善科研企业的融资环境,德国政府通过改革企业税收环境,为企业在资金上创造更大的研发投入空间;同时在税收上对支持科研的公益基金给与优惠,从而鼓励基金会吸纳私人资金。

  (二)ZIM —— 中小企业创新核心项目

  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是高科技战略的一项重点。德国政府视中小企业为创新发动机。中小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具有灵活和反应迅速的优点,更易在新领域中取得成功。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经济实力弱、难以承担高额研发成本的问题,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竞争力,鼓励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导企业接受专业创新咨询服务。中小企业创新核心项目(ZIM)就是最主要、覆盖范围最广的科研补贴措施。

  ZIM于2008年7月启动,有效期至2013年底,由以往多个促进项目整合而来,为中小企业间和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合作开展科研创新项目提供资助,科研内容不受技术领域限制。ZIM项目下根据促进对象分为三种模式:

  ZIM-KOOP,针对雇员数少于250人的中小企业间及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合作项目,参与合作项目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均可获得资助;

  ZIM-SOLO,旨在促进较落后的德国东部地区中小企业研发活动,补贴对象是东部新联邦州雇员数少于250人的中小企业研发费用,补贴比例最高为45%,最高单笔补贴可达35万欧元。此外,企业如接受专业机构的创新辅导,还可申请额外的促进资金;

  ZIM-NEMO,鼓励多个企业就某一市场或研究领域进行合作,资助对象是至少有6家企业参与的研发企业集群网络,资助范围是网络的管理和组织成本,科研经费由参与企业自行承担。

  ZIM项目推出后受到经济界和科研界的普遍欢迎,大大提高了企业研发热情。2009年1月,为削弱金融危机对企业研发投入造成的冲击,德政府在第二套经济刺激方案中决定扩大ZIM项目覆盖面,到2010年底前增加9亿欧元投入,将ZIM-KOOP的获益企业范围由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扩大到1000人以下的企业,ZIM-SOLO范围由东部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扩大到全德1000人以下企业,但补贴比例根据所在地区和企业规模差异有所不同。该措施公布后,仅2009年3月德国政府就收到了600多份项目申请。2009年一季度,仅ZIM-KOOP申请数就同比增加了50%以上。

  除ZIM项目外,德国政府还不定期推出其他一些鼓励中小企业研发的措施,如中小企业创新项目(KMU-innovativ)、研发津贴和促进创新管理项目。

  中小企业创新项目(KMU-innovativ):于2007年设立,针对生物、信息与通讯、纳米、光学、生产工艺、节能降耗、公共安全等六个科研领域,中小企业可按规定格式向教研部递交不超过10页的科研创意说明(草图)。教研部每年两次对应征创意进行集中筛选。如创意得到肯定,申请人可在网上正式申请项目科研补贴。得到批准后,企业则可开始着手实施,并根据科研进展分阶段得到补贴款,在项目完成后,企业需向教研部提交科研成果报告。

  研发津贴:该项目截止到2009年9月底,旨在对企业与高校以外的科研机构间订立的期限在两年以内的研发合同进行直接补贴,补贴额为合同额的25%,单笔补贴不超过10万欧元,受益企业规模须在1000人以内。

  促进创新管理项目:鼓励新联邦州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小企业接受创新咨询的促进措施。小企业标准是员工不足50人,且年营业额不超过1000万欧元。德政府指定20余家咨询机构为提出申请且符合条件的小企业进行创新咨询辅导,政府承担45%至55%的咨询费用。咨询内容包括:评估企业发展潜力、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为具体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或介绍技术合作伙伴、对企业进行外部项目管理、为企业创新项目进行总结。通过这些咨询服务,小企业既可以明确发展方向,又降低了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据统计,德国每年约有430个咨询合同成功申请补贴,政府每年支付补贴达250万欧元。

  (三)通过 “ EXIST项目 ” 鼓励科研创业

  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及科研机构创业,德经济部启动了EXIST项目(部分项目资金来自欧盟),通过大学和高校为创业毕业生提供支持,营造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创业氛围。

  EXIST包含三项内容:1.支持高校和公立科研机构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活动。2006年至2008年德国共支持了48个此类活动;2.创业者奖学金。对来自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三人以内的创业团队,在创业的第一年给予生活补助并提供最基本的启动资金,但创立的企业必须是是科研企业;3.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小组的创业计划进行最长三年的资助,包括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和公司的筹备,条件是创业计划前景好,但所从事的研究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性。

  (四)复兴信贷银行ERP创新贷款

  为减轻企业在进行创新融资时的抵押担保负担,同时也减少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德政府委托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为企业的创新计划和产品推广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主要受益的是中小企业。ERP贷款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普通商业贷款,需要担保,但前两年可暂缓支付利息;另一部分是免担保贷款,前7年可暂缓支付利息。企业可由此获得更加充裕的资金,提高资金流动性和增加自有资本率。

  同时,德政府也鼓励其他银行和投资商在为科技企业融资时,充分考虑其非物质资本,并且努力发展完善非物质资本评估体系。

  (五) “ 创新联盟与战略伙伴 ” 项目

  该项目是高科技战略下促进研究与创新的又一举措。所谓的创新联盟或战略伙伴,就是以某一应用领域或未来市场为重点,在企业间和科研机构间进行的联合。德政府希望借助这一项目以较少的国家投入拉动数倍的经济界研发投资,充分发挥经济学的杠杆原理,目标是国家每投入1欧元拉动经济界投入5欧元。在教研部的支持下,2007年德国成立了6个创新联盟,2008年又成立了3个,国家投入约6亿欧元,经济界投入超过30亿欧元。例如2007年11月成立的 “ 锂离子电池2015计划 ” 就是由巴斯夫、博世、赢创、大众等大公司联合组成的创新联盟,他们承诺几年内投入3.6亿欧元研发锂电池,教研部也相应承诺投入6000万欧元。

  (六)开展尖端产业集群竞赛(Spitzencluster)

  2007年教研部发起了这一活动,每隔一年半举办一次,计划共举办三次,每次评选出最多五个尖端产业集群。每轮竞赛优胜者可获得共计2亿欧元的发展资金。2010年1月产生的第二轮竞赛优胜者分别为 “ 达姆施塔特市及周边的软件基地 ” 、 “ 慕尼黑生物技术基地 ” 、 “ 纽伦堡-慕尼黑医药硅谷 ” 、 “ 巴符州微型技术基地 ” 、 “ 北威-黑森州节能物流区 ” 。

  由于促进项目名目繁多,为方便企业进行查询并找到合适的项目,德国教研部在其主页上对项目进行发布,并提供免费电话咨询服务,根据企业愿望和实际情况推荐项目,辅导申请。

  四、  其他综合性措施

  (一)利用政府采购促进新技术使用

  德国政府采购支出约占GDP的11%,在引导社会需求方面起重要作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为促进新技术使用,联邦政府各采购部门一致声明,在招标和采购中注意选择新科技产品及资源节约型产品,以此表明政府对创新的支持。

  (二)保护知识产权

  保护知识产权是对创新的有力支持。德国政府在政治层面立场鲜明地反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强宣传和对外交涉。同时,为加强高校的专利申请和保护,加快专利商业应用,联邦政府发起了 “ SIGNO倡议 ” ,通过24家定点专利服务及商业应用代理机构对高校、中小企业、创业者和发明家进行法律和商业应用方面的指导,帮助其进行专利申请和商业推广。目前已有约6800个企业和创业者得到支持,接受咨询的75%的发明申请了专利,为受益企业创造了1400个工作岗位。此外,2007年9月,德国官方还公布了科研合作示范合同,为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时提供参考,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节省了法律成本。

  (三)将标准化作为创新动力

  标准化能够促进创新、开拓新市场,并且有利于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特别是国际公认的标准,对德国这样一个出口大国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德国将标准化也作为促进科技革新的一项重要手段,联邦经济与技术部通过标准化研究所(DIN)对标准化进行管理与研究,根据行业需求,及时出台相关标准。

  (四)加强人才培养

  通过 “ 精英行动 ” 、 “ 2020高校计划 ” 和 “ 研究与创新计划 ” ,改善人才结构,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这三项内容共同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德国科学体系跻身世界前三,将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成国际科研中心,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 (来源:驻德国经商处)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