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公告--稀有植物云南金钱槭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发布日期:2012-05-31    浏览次数:1

  项 目 名 称:稀有植物云南金钱槭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主 要 完成人:欧阳志勤、苏文华、邱英雄、郭蓉、张光飞、傅承新、董海京、毕玮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大学、浙江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推 荐 单 位: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

  项目背景及成果简介:

  该项目于2002年10月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属面上基金项目。

  对物种灭绝的研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大问题,也是保护生物学所要解决的三大迫切问题之一。然而,面对大量的物种灭绝和濒临灭绝这一严峻的现实,我们对于物种,尤其是稀有和濒危物种的了解却相当贫乏,这无疑有碍于对灭绝现象的正确认识,使我们无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受到威胁的物种,挽救濒于灭绝的物种。达尔文早在《物种起源》中就指出:稀有是灭绝的必然前兆,除非找到稀有的原因,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解释灭绝。因此,要想对物种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就必须阐明灭绝的原因和机理,就必须对物种稀有和濒危现象进行研究。

  本项目以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云南金钱槭(Dipteronia dyeriana Henry)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资源调查、繁殖技术、生殖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遗传多样性和植物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发现:⑴ 野生云南金钱槭居群的数量比文献中记载的多,首次较详细地报道了有关野生云南金钱槭资源分布地的生境、气候特点、生长的群落类型和群落学特征;⑵ 首次报道嫩枝扦插繁殖是云南金钱槭最佳繁育技术;⑶ 通过电镜扫描云南金钱槭的种子,显示其种皮结构特殊,结合种子萌发特性,揭示了种皮一方面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是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之一;⑷ 证明了种子含有内源抑制物,会抑制植物的萌发和生长;⑸ 探索到低温(6℃)或刮开种子种皮胚芽处少许可以解除种子休眠及促进萌发,实验结果表明低温(6℃)是云南金钱槭种子最适萌发温度和种子具有深休眠特性;⑹ 实验结果还显示云南金钱槭幼苗在3%的光照条件下,生理生态的各项指标都比有光照环境条件下的要低得多,阐明了云南金钱槭是一种喜光小乔木,不是森林内部的成分,只能生长在森林边缘;⑺ 等位酶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云南金钱槭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⑻ ISSR分子标记实验结果证实了迁地保护居群的引种来源,提示迁地保护没有包含整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信息,显示蒙自居群分化大,屏边居群特有条带多,可能是该种的遗传多样性中心;⑼ 该项目首次对云南金钱槭枝条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并获得了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的新化合物,为下一步的活性成分筛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该类稀有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育种研究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⑽ 基于实地调查和科学研究,对云南金钱槭的现状提出了保护措施。目前,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10篇,其中有两篇论文荣获昆明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云南金钱槭是槭树科(Aceraceae)金钱槭属(Dipteronia)的落叶小乔木。特产云南东南部文山县老君山、蒙自县鸣鹫区和屏边县和平乡,生于海拔1800~2400米的林缘或林中。本种和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 Oliv)是我国特产属金钱槭属仅有的2个种,对研究槭树科系统分类和演化等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已有化石证据证明,早在第三纪时本属植物曾跨白令海峡广泛分布,分布时间和范围与喜湿的北方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植物区系吻合。该物种为第三纪孑遗种,现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实施方案,是云南特有的珍稀树种,具有极高的科研、经济与生态价值。而且,目前该项目取得的成果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和具有创新性。因此,该项目研究的成果,不仅阐明了该物种的濒危原因和机理,为深入研究和有效保护这一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而且也为其他植物,特别是极小种群物种的研究和保护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对以上内容若有异议,请于5月31日前提交到云南省环境保护厅科技处。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