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中心 » 国家 » 教育部 » 正文

中科院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

发布日期:2011-09-07    浏览次数:2

  一、支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科学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使命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现代化建设全局,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和改善民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创新2020”的重要内涵,是实现中国科学院“改革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宗旨的根本途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是实现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总体部署与目标

  中国科学院实施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是: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领域,凝练科技需求,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核心,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调动全院相关科技力量,加强与区域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深度融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展技术集成创新、工程化示范,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创新队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

  到2015年,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形成一批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重要领域,实现一批对产业和技术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系统集成创新和工程化示范,促进规模产业化;与区域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结合更加紧密,初步形成中国科学院各具特色、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科技支撑作用的创新集群;形成100个以上独具特色的专业化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平台,建设 10000人体量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产业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工程化研发和转移转化的高水准、专业化队伍,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当年为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

  三、加强创新部署,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技术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各类科技计划,与“创新2020”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紧密结合,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重点领域加强创新部署;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积极组织部署院重大项目、重要方向性项目和研究所领域前沿项目,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结合中国科学院调整优化科技创新基地,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促进形成一批基础前沿科学中心、战略高技术研发中心和重大公益性科技综合研究中心,创新机制体制,形成支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创新发展能力。

  四、加强院企合作,促进与技术创新体系的紧密结合

  面向企业需求,加大资源投入,开展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专项,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人才与技术优势,通过项目,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平台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发展快先支持,发展好多支持的原则,院企合作重点支持关键技术成熟、产业化目标明确、研究所和企业先期投入的项目。根据项目阶段进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资源投入,发挥资源杠杆作用,促进产出最大化。

  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通过联合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技术系统集成,推进工程化示范,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挥中国科学院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不断延伸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强向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和培养骨干技术人员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服务。

  五、加强院地合作,促进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深度融合

  根据区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需求,在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鲁环渤海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的沪苏浙闽长三角及海西地区、以珠三角为核心的粤琼地区,继续深化中国科学院科技布局调整,构建区域创新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促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汇集;在东北及中部地区,围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及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与地方和企业合作开展工程化示范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西部地区,围绕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各类专项科技计划,支持西部发展。

  以特色化、专业化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为目标,加强中国科学院各类转移转化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中国科学院相关领域科技成果向平台集聚,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提供公共支撑与技术集成服务。

  在有条件的区域,选择有重大应用前景、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的技术成果,与地方共同组织实施工程化示范项目,为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需求,发布科技成果信息,加强专业化项目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功率。

  以持续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需求研究为基础,发展完善院地交流机制和专业化的合作组织体系,统筹协调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服务工作。

  结合院地合作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强科技副职选派,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与沟通,推进院地合作重大项目实施和创新平台建设。

  六、加强队伍建设,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建立科研与科技管理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带薪留岗创新创业。

  完善教育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院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专项计划,并充分利用国家、院和地方的各类人才引进计划,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高技能工程化人才队伍建设。

  七、创新体制机制,为支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院根据从企业获取科研经费对研究所进行资源匹配,使科研活动与市场需求相衔接。鼓励研究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调整科技布局,确定科技创新领域和方向,配置科技创新资源。

  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机制,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考核评价研究所和科研人员创新绩效的重要指标。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落实国家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职务发明创造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政策,加快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八、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为支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组织保障

  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长、秘书长和主要部门参加的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挂靠院地合作局。分院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发挥好区域统筹协调作用。院属相关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相应协调推进机制。

  设立中国科学院支撑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用于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专项,并制定资金管理办法。

  制定《中国科学院支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组织实施方案》,明确支撑服务的重点领域、重要方向,并提出具体举措。

  九、7大产业重点工作

  1.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紧密结合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新兴产业。中国科学院在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大力推进节能新技术研发、节能新装备研制与产业化。重点围绕分布式供能、工业低品位余热和伴生可燃气、电机驱动系统、电子电力设备、电子电力设备、大规模储能等方面,突破MW级及以下微小型燃气轮机技术、先进制冷循环技术、中低温余热转换与利用技术、先进蓄能技术、低热值CCPP系统变工况技术、低热值与低污染燃烧技术、高性能煤气压缩机技术、热磁振荡发电技术、交变流动发电技术、能量回收及高能效协调控制技术、高压大功率永磁电机设计技术、电力电子器件串联的均压技术、集成式热管理技术、微细尺度集成强化传热技术、微槽群复合相变换热技术、先进空气储能技术、超临界空气传热与气动技术、钠硫电池储能技术、液流电池储能技术、氢/氯储能电池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围绕高铝高硅粉煤灰多资源利用、钒钛磁铁矿钒铬节能提取、金属镁资源综合利用与镁基高效发电、工业废水蒸汽再压缩零排放结晶全回收等方面,突破粉煤灰低能耗提取氧化铝技术、氧化铝制备质量控制与设备节能技术、非晶态氧化硅提取制备超细多孔硅酸盐矿物填料技术、高填料环保纸造纸工艺与循环利用技术、高铝粉煤灰中镓的低成本提取技术、钒铬资源亚熔盐法低温化学活化与调控技术、强碱性介质中钒铬高效清洁分离技术、钒铬中间体碱金属离子节能解离技术与尾渣资源化利用技术、金属镁及其合金分类回收提取技术、金属镁阳极制备关键技术、复合空气阴极制备关键技术、阳极析氢的综合利用技术、金属镁-空气发电系统集成技术、水蒸气压缩机高温密封和防腐蚀技术、高浓废水用蒸发器及其结垢控制技术、晶种法结晶技术、复杂混合盐结晶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在先进环保技术与产品领域,重点围绕环境监测、污水污泥治理、焦炉气环保处理与清洁利用、海洋农业成套装备、工业锅炉/窑炉烟气净化等方面,突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原位、现场监测技术、大气灰霾综合监测和表征技术、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地基监测技术、水源水质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机载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立体监测技术、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监测技术、湿污泥循环流化床一体化焚烧技术、污泥太阳能热泵干化技术、超导磁分离处理污水技术、陶瓷膜过滤核心设备与材料技术、蒸氨精馏设备技术、高效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设备设计技术、焦炉气的洁净预处理技术、大型高效氢压缩机技术、高效重载低温透平膨胀机技术、大型低温透平氢液化技术、低温液氢汽车技术、关键设施设备节能技术、海水健康养殖模式与工艺优化技术、固碳型浅海养殖技术、养殖排放废水资源化综合净化技术、工业锅炉联合脱硫脱硝脱汞技术、烧结机烟气复合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工业烟气细粒子高效捕集技术、工业锅炉/窑炉废气低温SCR脱硝技术、副产物类POPs 的催化降解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铬渣治理和回收利用、IGCC/多联产、煤气化燃料电池联合循环、煤炭分级转化、煤炭合成含氧化合物、煤制乙二醇、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突破纳米铬渣低温低压矿化处理技术、六价铬提取液回用技术、高品位镁钙超细粉生产技术、加压密相输运床气化技术、煤直接制SNG技术、煤气干法污染物协同脱除及碳捕集技术、燃料灵活低NOx燃气轮机技术、电极材料制备、热电耦合技术、抗热震电堆结构技术 、燃料预处理技术、煤热解/加氢热解及油气提质加工技术、大规模低劣燃料流化床气化技术、燃料及化学品高效合成技术、催化剂吨级制备放大和工业化生产技术、产品结构及分离方案、万吨级工业侧线设计、建设和运转、CO甲烷化脱氢净化技术、无铬草酸酯加氢及高效纳米催化剂技术、一步法煤制乙二醇、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2.新一代信息技术

  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方面,通过自主创新、引领发展、推动信息化、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信息通信跨越式发展。中国科学院重点围绕高性能低功耗芯片设计与制造、自动切换灵活可重构技术、集成化多路多通道射频基带、新型同步与信号体制设计、高效能网络构架及标准化、复合传感器与物联网、新型高效率射频功率器件等方面,突破核心工艺(45nm以下)芯片、多频超宽带、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支持终端高速移动、高效分布式网络构架、M2M与传感结合物联网等核心关键技术。

  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重点围绕物联网在智能电网、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环境监控、智能家居、生命健康、新型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构建物联网行业标准体系和统一的产品开发平台,突破涉及感知体系涉及领域广泛的传感器及其数据传输格式、数模转换标准技术、频谱感知与共享技术、多基站自同步技术、全网无线资源动态管理调度OFDMA和DFT-S-GMC多址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