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44号)精神,加快我省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步伐,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现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和我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针对我省工业发展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为途径,以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为着力点,以提升全省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为目标,坚持技术改造与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相结合,与完善产业链条、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与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促进新产品产业化相结合,与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结合,瞄准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持续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推动全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二)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力争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速。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发展增效益、结构调整上档次、企业发展上层次、“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上台阶。到2015年,重点企业技术装备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水耗等指标优于国家下达的指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明显增加,建成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企业研发投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企业;“两化”融合取得显著进展,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信息化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行精益制造,改进工艺流程,加强过程控制,提高制造水平。实施提升工业能效、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加快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推广工业产品绿色化设计研发系统,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高风险工业产品、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改造,提高工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二)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高基础原材料和基础零部件、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保障能力,提高技术标准研究制定水平,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的改造提升,培育一批研发基础好、知识产权多、行业带动性强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加强开放合作,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积极探索以技术标准引领产业发展、围绕创新成果进行创业等模式,促进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化军民结合,支持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和相互转化,鼓励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应用先进成熟的民用技术装备。
(三)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回收再利用等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应用,加快推广应用现代生产管理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普及制造执行、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综合集成。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的嵌入式应用,提高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支持面向企业、区域和行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总体设计、总装测试和系统集成等核心能力。
(四)加快产业集聚链式发展。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引导企业、项目、要素向现有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集中,推动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协同改造,支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技术改造,促进工业布局向产业配套、专业化协作、要素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支持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研发设计、质量认证、试验检测、信息服务、融资投资、资源综合利用等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整合相关资源,面向重点行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质量安全技术示范平台、企业诚信信息管理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
三、重点领域
(一)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围绕打造关键零部件—主要总成—整车产业链,以整带零、以零促整,实现整车与零部件集聚发展、互动发展。以壮大产业规模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主线,推进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建设,支持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海马(郑州)汽车有限公司、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等企业整车项目建设。围绕建设汽车零部件“一园六基地”(郑汴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焦作、许昌、南阳、新乡、鹤壁、安阳汽车零部件基地),支持汽车发动机、发动机凸轮轴、活塞、缸套、高性能乘用子午胎、汽车转向器、汽车水泵、进排气管、减震器、制动器等我省优势特色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
(二)电子信息产业。大力支持新型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手机及其他通信设备、光电、电子元器件、物联网、软件及服务外包、信息安全8个主要产业发展,支持关键技术产业化,鼓励实施全产业链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各类消费电子产品、下一代网络设备等,支持开展工业应用、电力自动化、信息安全等特色软件产品的研发应用。
(三)装备制造业。围绕打造冶金矿山大型成套装备、工程机械及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农业装备和输变电及智能电网装备4条优势产业链和石油化工装备、纺织食品专用装备、新型能源装备、数控机床和新型环保装备5条特色产业链,大力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支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增值能力、先进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支持铸造、锻压、热处理等基础共性技术改造和数控机床的推广应用,提升我省装备工业整体工艺制造水平。支持扩大优势特色装备生产。
(四)食品工业。围绕打造面制品、食用油、肉制品加工、乳制品、休闲食品5条主要产业链,以全面建设食品安全监测体系、提高附加值、增加花色品种和争创国内名牌产品为重点,支持河南漯河双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大用(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华英禽业集团、白象食品集团、科迪集团等龙头企业实施全产业链技术改造,支持以出口为导向的全产业链企业发展。重点支持提升速冻食品的品质和档次,大力支持发展冷鲜分割肉、熟肉制品等主导产品,鼓励研发与肉类工业相关联的人造肠衣和新型包装材料。加快发展具有优势的花生油、芝麻油、茶油、茶叶等特色产品。支持发展休闲食品、果蔬加工业以及调味品产业。
(五)化学工业。围绕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融合发展,延伸与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推广炼焦煤调湿技术和干熄焦技术。注重提升高端石化产品规模和水平。鼓励开发煤化工企业原料本地化、化肥生产醇烃化、氯碱生产离子膜法工艺等新型生产技术。重点发展甲醇深加工产品,完善甲醇制烯烃关键技术,积极发展乙二醇、14—丁二醇等深加工产品。支持化肥、农药等农用传统化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支持新兴化工短板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支持石油化工、碱硝化工向系列化和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保持颜料、橡胶助剂、表面活性剂等专用化学品的国内领先地位。
(六)有色金属工业。以精深加工和节能降耗为主攻方向,支持加工业向高端和终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提高中高端终端精深加工产品比例和有色金属回收利用比例。围绕打造铝、镁、铅锌、钨钼、铜、钛6条产业链,支持发展镁合金板带材、高精度铜板、专用铜管、钛板带及换热器等深加工产品。支持冶炼业围绕节能降耗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支持电解铝企业推广高效节能电解技术和完善电解槽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支持氧化铝企业推广低品位铝土矿生产氧化铝工艺技术和研发降低氧化铝生产综合能耗技术。
(七)钢铁工业。围绕节能降耗、循环利用、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增加高档和市场适销品种,支持骨干钢铁企业实施装备、工艺现代化改造。炼铁5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全部实现煤气余热余压利用,重点企业轧钢加热炉全部采用蓄热式燃烧技术,60吨以上转炉实现负能炼钢。支持全面采用节能电机和变压器,风机、水泵采用变频节电技术。支持产品升级换代。推动中高档薄板产品、高性能结构钢发展;支持优质钢线材、棒材发展;支持围绕高强钢筋产品升级的工艺技术装备提升改造项目;推动围绕下游装备产业开发生产高端钢铁产品。
(八)纺织工业。围绕发展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业,改造提升棉纺织和化纤等传统产业,提升面料生产水平,高起点适度发展印染产业。支持应用高效清梳联、高速并条机、全自动转杯纺纱机、细络联、新型模块化无梭织机等新型纺纱织造设备,高效节能环保的印染设备以及自动化、连续化家纺专用设备等。支持应用高效紧密纺、喷气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鼓励应用功能化、差别化化纤生产及织造等技术,推广应用新型编织及缝制技术和产业用纺织品加工关键技术。
(九)轻工业。以建设国内低成本、创新型、绿色环保的轻工产品制造中心为目标,打造造纸、家电、家具、发制品、皮革制鞋、包装印刷、塑料制品7条特色产业链。造纸重点发展低定量、功能化纸及纸板新产品;家电重点发展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型冰箱和冷柜等新型节能、智能家电产品;家具重点支持品牌中高档家具规模化生产;发制品重点支持发展新型化纤发丝、女(男)装发套等高档产品;皮革重点支持打造从制革到制鞋的完整产业链;制鞋重点支持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创建自主品牌;包装印刷重点支持发展具有保鲜、防伪功能的符合环保要求的包装印刷品;塑料制品重点支持发展基建、工程、包装和日用塑料制品,引导管材、薄膜等产品扩大规模。
(十)建材工业。围绕打造水泥、陶瓷、玻璃、新型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5条主要产业链,大力推广窑炉余热利用技术,全面推进窑炉余热发电工程建设,加强建材行业与电力、煤炭、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关联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建设,推进各类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利用水泥窑炉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以及以水泥粉磨节电为重点的节能改造工程。支持推广水泥回转窑氮氧化物减排技术,支持平板玻璃行业推广全氧燃烧、配合料预热和烟气脱硫技术,支持生产满足光伏产业、建筑节能需求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建材,壮大节能玻璃、优质耐火材料、中高档陶瓷等优质产品规模。
(十一)新能源汽车。围绕培育发展整车和动力电池、电控、电机产业,支持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纯电动客车及公交车,支持发展微型电动车、中高档纯电动轿车及商务车。加快发展锂离子电池、隔膜、正负极材料等,培育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链。加快电机、电控产业发展,支持开发整车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
(十二)生物产业。围绕打造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制药、现代中药3个主导产业,支持郑州、周口和新乡市生物产业基地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发展新型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试剂以及生物育种、生物制造产业;大力支持推进原料药向产业链下游及高端产品领域延伸;支持中药加工现代化、产品品牌化,培育优势新品种。
(十三)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及生物质能产业,支持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和聚光太阳能产业发展;加快纤维乙醇产业化发展,支持开发利用生物质原料。加快煤层气、页岩气开发进程。大力发展风电产业链,支持发展兆瓦级及以上风电整机、风电轴承及主轴、叶片等关键零部件产品。
(十四)新材料产业。围绕完善超硬材料、镁合金、钛合金等特色产业链,突出提升品级和增加品种,支持发展高品级金刚石、功能性超硬材料、陶瓷新材料、新型信息记录材料,镁合金压铸件、挤压型材等产品以及钛合金板带材、管型材、高端钛合金材料制品。加快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重点支持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产。积极发展半导体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功能合金、特种橡胶、工程塑料、特种玻璃等。
(十五)煤炭工业。重点支持深井建设、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建设,大型综采综掘成套技术及装备、智能煤机成套综合设备、煤层气压裂工艺等技术攻关。支持煤矿无人工作面开采技术示范项目建设,实施兼并重组小煤矿安全技术改造、煤炭洗选技术改造。
四、重点工程
围绕企业技术改造的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重点组织实施7大工程:
(一)技术成果产业化推进工程。支持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研发基础好、知识产权多、行业带动性强的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支持企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联合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企业开展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攻关与产业化。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依托、支持龙头企业制定支柱产业技术进步路线图,每年推动实施一批决定我省支柱产业发展的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
(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工程。围绕钢铁、装备制造、化工、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轻工、新材料等行业,支持企业改进工艺、改善装备、增加品种、提升质量、提高附加值和效益,培育一批名牌产品、优质产品、高附加值产品。每年推动实施一批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对技术改造形成的工业新产品进行认定。
(三)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加快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清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深入推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重点抓好化工、有色、钢铁、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工作,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支持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节水企业建设。
(四)“两化”深度融合工程。围绕数字河南、智慧城市建设,推动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信息化综合集成等方面开展“两化”深度融合,构建网络化、协同化工业研发设计体系,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企业管理网络化。积极发展物联网,培育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支持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和服务应用等物联网产业链各个环节发展。支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每年推动实施一批“两化”深度融合项目。
(五)安全生产保障工程。引导企业加大安全技术改造力度,优先安排技术工艺先进、有效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技术改造和搬迁项目。对共性、关键的安全生产技术,通过实施技术改造示范项目予以推广。实施钢铁、化工、煤炭等行业高危作业现场监测监控报警、自动化控制技术改造,改善安全环境和管理手段。强力推进煤矿地面瓦斯抽采利用工作,全面提升行业安全水平。积极推进食品加工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推动企业产品检测装备自主化,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重点支持企业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设备仪器、原(辅)料检验设备仪器、产品出厂检验设施与设备仪器等设备更新改造,产品质量数据库、企业质量信用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企业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建设等。每年推动实施一批重点工业行业安全生产技术改造项目。
(六)主导产业提升工程。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支持引导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鼓励引导迁建、改建、扩建的技术改造企业按产业性质和产品特点向相关示范基地集中,支持示范基地内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协同改造,推动主导产业链式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抓好电子信息、家电、食品、纺织服装、家具、铝及有色金属深加工、新型建材7大领域产业集群发展。省级和国家支持资金优先支持相关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技术改造。
(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整合各方资源,以满足企业共性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每年支持改造提升一批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质量认证、资源综合利用、综合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不断增强其在研究开发、工业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检验检测、市场开拓、人员培训、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支撑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省企业技术改造重大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全省企业技术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相应机构,加强对技术改造工作的领导。
(二)健全管理体系。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牵头制定我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发展规划和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办法,每年发布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计划,加强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各级工业和信息化和投资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备案管理。省国土资源厅及各级政府对技术改造项目实行土地倾斜政策,优先保证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用地。对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利用自有土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各级环保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行政审批责任等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确保在承诺时限内完成审批。
(三)加强财政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视财力情况逐步实现明显增加。各省辖市、县(市、区)可根据当地情况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本辖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
(四)抓好项目建设。围绕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两化”融合、装备改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向,建立各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库,动态管理,滚动实施。省每年重点支持200个左右的技术改造项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专家评审论证,确定重点支持技术改造项目,报经领导小组同意后下达年度技术改造投资计划,财政部门按照年度技术改造投资计划及时拨付资金。各省辖市、县(市、区)要结合实际,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形成省、市、县三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相互支撑、相互联动的格局。各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和相关企业要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质量。
(五)落实优惠政策。落实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企业技术改造新购置设备的进项税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企业固定资产符合加速折旧条件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加速折旧。对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列入国家《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可以按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抵免当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国内投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及按照合同规定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8年调整)》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对国家认定的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而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享受进口税收优惠等。
(六)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鼓励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单位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和上市、引进风险投资、信托等方式进行融资。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不同地域、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通过合资合作、重组、相互持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多元化筹措技术改造资金。完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投融资支持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发展,加强融资担保、再担保工作。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服务平台。
(七)加强服务监督。发挥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家的作用,为科学决策、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评估咨询机构的作用,为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供技术、管理、信息等服务。加强对使用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的咨询论证、评估、绩效评价,确保资金使用科学合理。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蟎场�1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制定《河南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确保项目按时完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八)建立统计体系。省统计部门要建立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省、省辖市、县(市、区)技术改造统计监测制度,强化投资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
(九)强化责任考核。领导小组对各省辖市技术改造工作进行重点专项评估,每年组织一次考核,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