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10-31    浏览次数:5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0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皖发〔2016〕1号),深入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互联网 ”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和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以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完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创建示范应用平台为重点,突破重点作物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创新农机农艺一体化生产模式,加快农机信息化应用,促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跨越。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行业覆盖推进与全程服务拓展融合。农业服务由粮食作物向油菜、茶叶、园艺、林业、畜牧、水产等农林牧渔业全行业服务推进。农机服务由耕种收向秸秆利用、高效植保、高效施肥、节水灌溉、烘干分级以及农产品初加工延伸。

  坚持农机服务主体与农业生产主体融合。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鼓励农机服务组织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订单作业、一站式服务。

  坚持农机生产与应用主体融合。引导农机生产企业与农机合作社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社企共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坚持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融合。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基层农技人员为经营性组织提供服务等多种形式,激发公益性服务队伍活力,提高经营性组织服务能力。

  坚持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领域深度融合。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机装备集成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机农艺一体化生产模式不断完善,农机信息化应用水平快速提高,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力争建成30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5个“互联网 ”农机技术应用示范县,50个省级“互联网 ”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深松(耕)整地等重点项目农机作业在线监测率达到100%。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70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农机装备能力。发挥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农机农艺农信融合重大课题研究,每年形成1-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落实《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农机装备发展计划,推进芜湖现代农业机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加强关键技术攻关。适应农业绿色发展和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通过试验示范、政策扶持,推广应用大型动力机械、多功能一体化复式作业机械、高效植保机械、高效施肥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粮食烘干机械、水稻种植机械、玉米大豆免耕播种机械、油菜轻简化栽培和收获机械以及林果茶园管理与采收、储运、保鲜机械,实现农机装备全程服务与全行业覆盖。(省农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负责)

  (二)完善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生产技术体系。开展农机农艺关键技术集成、适用机具组装配套研究,提高农机产品及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主攻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制定完善小麦-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水稻、双季稻等不同种植模式和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作业规范和机具配套方案,促进生物、工程、信息、环境技术集成化,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省农委、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负责)

  (三)打造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示范应用平台。按照主要农业乡镇基本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到2020年,规划建设1000个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资产品展示展销、农机作业信息发布、农机维修保养存放、农机人员培训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健全工厂化育秧、粮食烘干和植保服务等功能,强化技术物化、品牌经营与质量安全、产权交易、融资保险等服务,加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可选派基层农业、农机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入驻服务,打造公益性与经营性结合、管理与服务并重,规模适度、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示范应用平台,打通农业综合服务“最后一公里”。(省农委等负责)

  (四)实施农机精准作业示范工程。建成一批“互联网 ”农机示范基地,加快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作业远程监控、指挥调度等信息技术应用,搭建区域性农机精准作业运行维护平台。通过“互联网 ”农机合作社示范创建,争取实现全省10000台以上大型农机加装智能终端并纳入平台系统,作业服务面积1000万亩以上。推广“农机直通车·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及手机APP应用,服务农民、机手30万人以上。(省农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等负责)

  (五)探索发展多样化农机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建设高效互动对接的农机O2O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农机产品选购、补贴办理、报废更新等在线服务,实现农机用户、经销商、生产企业及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互通互联,全程可视,提高农机产品流通管理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售后服务能力。(省农委、省商务厅等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配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农业(农机)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推进机制,加强指导服务,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政策扶持。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艺适应性强、信息化程度高的农机具实行敞开补贴,对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购置的适用机具,优先给予农机购置补贴,继续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强化机耕路建设。国土资源、农业部门按照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政策,落实农机大院建设用地。粮食部门要加强仓储和烘干等能力建设。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要为符合条件的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信贷担保。鼓励各地开展农机具商业保险。发展改革、科技、经济和信息化、水利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落实扶持政策。

  (三)加强主体培育。开展农民(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农机企业与农机合作社“社企共建”、“互联网 ”农机合作社示范建设,培育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的市场主体。发挥农机生产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市场、人才、技术等优势,联合家庭农场、农民(农机)合作社开展技术示范、品牌培育、信用合作和市场开拓,培育壮大一批利益联结、运行规范、经济效益好、带动性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四)加强培训宣传。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现有培训资源,动员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农民(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培训一批掌握农艺技术、农机操作和信息化应用的全能型农机手。强化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