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19日,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安排,农业厅马成副厅长带领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自治区供销社等单位工作人员深入喀什地区4个县(市),12个乡(镇),6个棉花轧花厂,在听取喀什地区棉花价格改革情况的汇报后,分别召开了县(乡)干部,棉花轧花企业,农民群众,农业系统干部4个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对国家棉花价格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边陲,西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南,属暖温带大陆性干燥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0倍,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965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67%,是我国日照较长的地区之一,光热资源充足,为棉花高产优质高效创造了有利条件。晴好天气多、积温较高,年平均温度11.5℃,昼夜温差大;无霜期较长,一般年份在210天左右,最长243天,最短183天,是新疆无霜期较长的地区,热量丰富,对中早熟棉花品种生长十分有利,是新疆乃至全国重要产棉区之一。2013年,棉花种植面积308.04万亩,平均单产115.85公斤/亩,总产量356032.27吨。
2011年以来,国家逐步建立起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棉花市场调控体系。实践证明,这一政策体系总体上是有效的,保障了国家棉花战略安全,保护了我区植棉农户的利益。但同时,由于棉花成本的不断上升,棉花临时收储价格呈逐年上调趋势,政策性收储数量越来越大,加之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现行调控方式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进口压力明显增加。2013年国家棉花临时收储价格为标准级皮棉20400元/吨,进口皮棉价格在14600—15900元/吨,高出进口棉4500—5800元/吨,现行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国内棉纺企业使用国产棉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减弱,另一方面不临时收储又势必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棉花政策性收储价持续刚性提高,影响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由于政策性价格逐年提高,并大大高于国际棉价,形成“中储棉包打天下”的格局。
从2014年开始国家明确提出将逐步取消涉及粮、棉、油、糖、生猪的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政策,增加“目标价格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市场调节机制:一是进一步明确农产品的市场经济地位,依靠农产品价格和供需进行市场调控,做到总量基本平衡、市场波动可控、保护农民利益;二是进一步界定政府实施的重点和范围,明确实施的重点是谷物、棉花、油料、糖料,实施的范围是主产区;三是进一步明确转变市场调控的方式,由原来的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政策向市场价和补贴分离,也就是说,农产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因市场价的变化,给农民所造成的损失由国家补贴。逐步完善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目标价格保险”、“目标价格贷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