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农委,贵安新区农水局,仁怀市、威宁县农牧局,:
根据《农业部关于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意见》(农农发〔2015〕1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结合我省粮食生产实际,现制定推进落实方案如下:
一、 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各地农业部门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意见》精神,充分认识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省粮食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保持稳定生产的难度大。同全国一样,粮食生产资源要素绷得很紧、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促进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十分必要。
(一)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是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必然选择。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核心要义是端牢中国人的饭碗、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从国内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助推消费结构升级,粮食需求仍呈刚性增长的趋势。从国际看,粮食贸易量有限,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大国效应明显,必须立足国内解决13多亿人的吃饭问题。通过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依靠科技创新,挖掘生产潜力,国家粮食安全才有可靠的保障。贵州作为粮食产销平衡省,要在粮食供应市场调节的大背景下,努力稳定生产,保障自给率,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
(二)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粮食需求量“超大”,人均资源占有量“超小”,这是国情农情的显著特点。粮食连年增产,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受损,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制约两道“紧箍咒”,使得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贵州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粮食生产的限制因素不断增加,必须通过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推广清洁环保技术,实现生产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三)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但粮食效益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更应看到,粮食生产面临价格和补贴政策的“天花板”,还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地板”。“两板”挤压,使粮食生产效益提升空间收窄,农业的竞争力减弱。通过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广高产高效的技术模式,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
(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是提高粮食质量与安全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品质与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发展绿色粮食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广应用绿色技术模式,可有效推进粮食品质与安全性的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增加粮食有效供给为目标,牢固树立增产理念、效益理念、绿色理念,坚持生产生态并重的需求导向、行政科研推广联动的协作导向、循序渐进的梯次导向,推进资源要素高效利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生产生态相互协调,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注重“五个结合”:坚持粮食增产与资源节约相结合。既要攻关技术瓶颈、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又要推进节水、节肥、节药。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实现农艺的农机化和农机的农艺化,真正把栽培技术物化与机械技术融合为一体。坚持试点先行与面上推进相结合。既要针对技术瓶颈开展科技攻关,率先在点上试验示范,又要对关键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坚持集成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增产模式攻关是在高产创建平台上打造的升级版,要把集成创新与机制创新协同推进,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科技生产水平和社会化组织程度。坚持高产更高产与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相结合。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配套推广高产高效技术,实现均衡增产。
(三)目标任务。努力实现“三个提高”,提高土地产出率,力争到2020年粮食单产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提高劳动生产率,力争到2020年重点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提高投入品利用率,力争到202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田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努力实现“两个零增长”,力争到2020年,实现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三、突出重点,明晰路径
要在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和控肥、控药、控水上下功夫,实现科技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突出“六个优先”:一是良种优先。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和生产需求,科学确定育种目标。重点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熟期适宜、宜于机械化的新品种。二是耕作制度改革与高效栽培优先。重点是根据不同粮食生产与生态条件选择合理的耕作制度,集成配套低耗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三是农机农艺融合优先。以三大谷物为重点,以全程机械化为目标,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化肥深施、机播机插、现代高效植保、机械收获等环节取得突破,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四是安全投入品优先。重点是推广优质商品有机肥、高效缓释肥料、生物肥、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减少和替代传统化学肥料。研发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五是物理技术优先。重点是采取种子磁化、声波助长、电子杀虫等系列新型物理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环境友好。六是信息技术优先。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农业物联网技术,建立完善苗情监测系统、墒情监测系统、病虫害监测系统,指导平衡施肥、精准施药、定量灌溉、激光整地、车载土壤养分快速检测等,实现智能化、精准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
四、找准措施,狠抓落实
从2015年开始,围绕农业部提出的重点开展“十二大行动”中,与贵州有关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西南地区粮食单产提升行动”、“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行动”三大行动为重点,结合我省发展粮食生产的具体措施,狠抓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落实:
(一)狠抓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区域是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污染重点区域、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等。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10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达到60%、提高25个百分点,绿肥面积稳定恢复发展。重点是有机肥积造利用,实施土壤深松深耕,改良酸化等障碍性土壤,治理侵蚀土壤等。(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土肥总站、各市(州)农委)
(二)狠抓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的推广提升。加快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审定步伐,推进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的评选,利用现代种业发展资金加大对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的扶持,力争全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做好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发放和种子经营备案,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强化种子质量检验检测和种子市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新品种展示和示范工作水平。(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种子管理站、各市(州)农委)
(三)狠抓主要粮食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提升。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做好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大力推进科学防治,重点抓好“两迁”害虫、稻水象甲疫情、稻瘟病、玉米螟、粘虫、小麦条锈病和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控。深入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结合中央和省级财政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小麦“一喷三防”等项目实施,在粮食增产工程和高产创建等项目示范片,建设一批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示范区,提升科学用药和绿色防控技术水平。(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植保植检站、各市(州)农委)
(四)狠抓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与效益提升。以组织实施粮食增产工程和高产创建等项目为抓手,集成推广粮食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力争到2020年,小麦亩产提高30公斤,水稻亩产提高30公斤,玉米亩产提高30公斤,马铃薯亩产提高100公斤。重点是推广高产抗病品种,大力推广稻鱼(鸭、蟹)共生、水稻生态旱育秧和水稻新型育秧、水稻直播栽培、水稻“两增一调”、超高产栽培、抛秧栽培、水稻稀植高产高效栽培、玉米直播高效栽培、玉米育苗移栽、玉米地膜覆盖、旱地分带轮作和间套种、旱地宽厢宽带栽培、绿肥聚垄栽培、小麦覆盖栽培、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和种薯脱毒等技术、小麦和玉米机直播等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攻关。(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各市(州)农委)
(五)狠抓马铃薯产业提升。力争到202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200万亩,其中脱毒种薯普及率提高到80%以上,鲜薯产量增加到1800万吨以上,马铃薯商品率达到65%以上;建设商品薯基地500万亩;实现年生产原原种2亿粒以上,建设种薯生产基地100万亩;加工率逐步提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打造1个以上的国内知名品牌和3-5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实现综合产值350亿元。同时,力争马铃薯主食加工专用品种覆盖率达到50%,马铃薯主食产品中全粉和淀粉占比达到50%。重点是在基地提升,种薯扩繁,加工升级,市场开拓,科技创新方面开展提升行动。(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农委种植业管理处、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各市(州)农委)
(六)狠抓优质特色粮食产业提升。以组织实施“优质特色粮食产业发展专项和“贵州省薏仁米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根据各类优质特色粮食作物的特点,推广高产优质良种,优化品种结构,在主产区建立稳产、高产的优质特色粮食良种繁育基地和商品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注重品牌培育,扶持加工营销,加快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粮食基地和加工企业集群,辐射带动全省优质特色粮食生产。积极探索优质特色粮食的深加工利用,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使优质特色粮食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尽快成为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力争到2020年,优质稻发展到700万亩,酒用高粱发展到200万亩,薏苡发展到100万亩,荞麦发展到100万亩,芸豆发展到250万亩。(牵头单位:省农委,责任单位:省农委种植业管理处、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各市(州)农委)
五、强化领导,确保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省农委建立由分管的委领导为组长,委种植业管理处、科技处、计划处、财务处、农机管理处、宣传处、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省种子管理站、省植保植检站、省土肥总站、省农机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为成员的协调机构,加强沟通协调,强化指导服务,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攻关合力。各市(州)要把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作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抓紧制定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具体方案,确保任务到市州、措施到县、责任到人。
(二)强化上下联动。将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的重点行动纳入省农委对各市(州)农业工作绩效考核的内容,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整合力量、加强督查。充分发挥教学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技术和信息优势,鼓励开展技术推广、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三)强化政策支持。各种扶持粮食生产的项目资金,要向重点行动实施区域倾斜;粮食增产工程、高产创建、优质特色粮食发展和马铃薯发展专项、土壤有机质提升、重大病虫害防治等项目资金,要优先支持开展重点行动。各地要争取发改、财政等部门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各项行动顺利开展。
(四)强化专家作用。各地要根据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要求,发挥专家指导的作用,积极组织育种、栽培、农机、植保、土肥、农药、生态保护等方面专家联合开展技术瓶颈和集成技术攻关。
(五)强化宣传引导。各级要制定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宣传方案,及时总结开展此项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充分发挥典型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各地要强化信息报送,每市(州)确定1名信息联络员,做好对上报送和对外宣传工作,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营造良好氛围。
2015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