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5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的公示

发布日期:2015-05-08    浏览次数:3

  云南省农业厅关于2015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项目的公示

  根据《关于2015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云科奖发﹝2015﹞4号)精神,我厅向全省下发了推荐工作通知,共收到报奖项目5项。依据《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实施细则,审核合格3项,现予以公示。公示期自2015年5月7日至5月13日,共7天,任何单位或个人若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省农业厅反映。

  联系人:吴湘云  0871-65749405

  云南省农业厅

  2015年5月7日

  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

  (排序按材料报送时间)

  一、云南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道金荣   沈丽芬   刘跃明   刘彦和

  柳  春   蔡晓琳   代健康   胡  云

  杨进成   杨  琦   李丁未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曲靖市农业科学院

  红河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玉溪市农业科学院

  保山市农业技术综合推广中心

  文山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楚雄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丽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一)项目基本情况

  2010年至2012年,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农业厅下达云南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项目,省农技推广总站主要承担,组织十六个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试验示范和应用研究。

  (二)项目简介

  2010年,省农技推广总站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可降解地膜技术的试验研究与应用推广,引进国内外28个参试降解膜在玉米、马铃薯、蔬菜甘蔗等作物上试验示范,掌握了生物可降解膜对土壤温度、湿度、光照和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效果,探明其增温保湿、抑制杂草、提高产量、降解等覆盖效应,筛选出适宜我省不同生态类型、不同作物和生产条件下推广应用的最佳性能质量、最适宜规格和可控性降解地膜品种。 2010-2012年在全省共开展试验136组,带动16个州市70多个县累计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550吨,示范面积6.8万亩。展现了生物可降解地膜在有效解决超薄聚乙烯地膜的“白色污染”方面所突显的优越性,对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增温保湿效能明显,与露地栽培相比,土壤湿度提高1.4-5.7%,土壤温度增加0.1-5℃,玉米、马铃薯、蔬菜平均增产幅度16%-20%。作物生育进程比露地栽培提前3-9天,有效降低中耕管理除草的工时和劳力成本。对28个参试膜的分析评价反馈企业,促进其提高性能质量。撰写《云南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广应用研究》报告提供决策参考。编制地方性技术规程27个。开展技术科普,促进推广。

  (三)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第1候选人道金荣,项目主要负责人。完成项目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资金的使用管理。主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督促各州市示范任务落实,组织全省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和总结。主持完成《云南省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广应用研究报告》,审核《云南玉米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技术规程》,参与撰写《云南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应用研究及防治污染对策》,荣获全国农用塑料协会优秀论文奖。

  第2候选人沈丽芬,项目主持人。主要负责制定全省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的设计、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的组织策划和筹备工作。具体承担项目技术指导、收集项目进展情况、汇总分析、形成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完成立档归卷等工作。参与撰写《云南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研究报告》,主稿编制《云南玉米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技术规程》,主撰《云南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应用研究及防治污染对策》学术论文,荣获全国农用塑料协会优秀论文奖。

  第3候选人刘跃明,参与制定工作方案、工作计划、技术指导,组织并主持部分子项目实施;主持开展全省地膜残膜污染调研,撰写完成《云南省残留地膜情况调研报告》;主持《云南省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研究》课题,撰写研究报告。

  第4候选人刘彦和,负责2010年度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完成实施方案和试验设计,组织落实示范作物和面积,负责降解膜的分配和配套试验的选点落实。完成试验示范工作总结,对降解膜进行初步筛选评价。就降解膜厚度、规格和保温性能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第5候选人柳春,主要负责资料汇编,参与撰写《云南省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广应用》、《云南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应用研究及防治污染对策》,参与编制《云南省玉米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技术规程》,完成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收集、统计、整理、汇编。

  第6候选人蔡晓琳,负责参与制定全省项目实施方案、试验设计;组织项目管理,起草完成项目工作计划等材料;主持部分子项目开展试验示范和应用,指导地州课题组成员完成试验研究;开展云南省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研究,参与撰写完成研究报告。

  第7候选人代健康,曲靖市项目的主持人,主要负责项目工作计划、技术方案、实施方案起草。具体组织正规试验、同田对比试验,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带领课题组人员收集、整理、分析试验指标。

  第8候选人胡云,红河州项目负责人。制定红河州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完成推广示范4054亩。参与总结《红河州玉米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技术规程》、《红河州青花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技术规程》、《红河州白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技术规程》、《红河州辣椒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技术规程》。

  第9候选人杨进成,玉溪市项目主要技术负责人。拟定技术方案,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出玉溪市玉米、花椰菜等作物应用生物降解膜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集成玉溪市玉米和花椰菜生物降解膜栽培技术操作规程;牵头总结玉溪市玉米应用生物降解膜测产验收办法。协调组织和统供适宜玉米和花椰菜等作物应用的生物降解膜示范。

  第10候选人杨琦,主持保山市生物降解膜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完成试验示范推广总结。

  第11候选人李丁未,负责文山州分项目的组织实施,组织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示范5543亩,试验29组。负责试验示范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起草项目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技术方案。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并分析总结。编制了文山州玉米、小米椒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技术规程。

  (四)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

  第1候选单位云南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项目主持单位。组织16个州市开展试验示范和课题应用研究。引进国内外28个参试膜进行对比试验,在全省玉米、蔬菜、马铃薯、甘蔗等农作物上开展试验136组。全省累计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550吨,示范面积6.8万亩。其中应用7余万亩,应用规模、辐射范围、覆盖作物居全国首位。编制技术实施方案和试验方案。指导全省开展技术培训300多期,召开全省现场观摩会,发放技术资料3.5万份。撰写《云南省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广应用研究》,编制《云南省玉米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技术规程》,形成14个区域性玉米、3个区域性马铃薯覆、9个区域性蔬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技术规程。

  第2候选单位曲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玉米项目正规试验、同田对比试验8组,示范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9027亩。筛选出适应本地玉米生长的生物可降解膜,集成玉米作物上生物可降解膜覆盖、窝塘破膜集雨栽培、合理密植、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一体的种植技术,总结《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玉米应用技术规程》。

  第3候选单位红河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玉米、蔬菜等作物上累计完成示范4054亩。制定了《红河州玉米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技术规程》、《红河州青花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技术规程》、《红河州白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技术规程》、《红河州辣椒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技术规程》等。

  第4候选单位玉溪市农业科学院。协调组织和统供适宜玉米和花椰菜等农作物应用的生物降解膜示范9430亩,示范区总计减少生产用工2.85万个,减少向农田施用非降解地膜47.50吨;新增粮豆总产量47.14万千克,新增产值427.11万元,总节约生产成本132.19万元,新增纯收入544.01万元。

  第5候选单位保山市农业技术综合推广中心。在隆阳、施甸、龙陵、腾冲、昌宁等县示范推广生物可降解膜7600亩,两年承担了三组正规小区对比试验、四组同田对比试验。总结出适宜当地覆盖生物可降解膜的种植技术。

  第6候选单位文山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玉米、蔬菜等作物上累计开展试验示范5543亩。采取先盖膜再播种的种植模式,组织实施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

  第7候选单位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石林、晋宁、寻甸等8个县,在玉米上开展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研究的推广应用,完成正规小区试验2组,同田对比试验9组,示范7652亩。通过试验发现,覆降解膜其较好的抑草性能,收获时达90%。

  第8候选单位楚雄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累计试验示范应用6400亩。项目实施大大减少了残膜对土壤的污染,残膜污染量下降30%至40%。

  第9候选单位丽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完成降解膜示范推广2052.8亩。证明了黑色降解膜保持恒温作用可能性大,抑制杂草生长能力高于白膜;12微米生物降解膜周期长,农户种植蔬菜可作二次利用,每亩节约揭捡膜两个工日。

  (五)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编制了以《云南玉米覆盖生物可降解膜应用技术规程》为主的地方性技术规程27个,撰写《云南省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广应用研究综合报告》通过省相关部门专家评审,学术论文《云南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应用研究及防治污染对策》荣获全国农用塑料协会优秀论文奖。

  二、高原稻区稻水象甲监测防控技术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王德海  傅  杨  罗  嵘  李  燕

  陈国华   谌爱东   刘  萍   刘  慧

  杨正先   李咏梅   王继萍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植保植检站、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所

  江西施普润农化有限公司

  昆明市植保植检站

  曲靖市植保植检站

  寻甸县植保植检站

  麒麟区植保植检站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云南省政府稻水象甲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批准省植物保护学会,于2009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高原稻区稻水象甲监测防控技术及应用”项目。研究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规律特性,研究监测和防控机制及其应用关键技术,并建立示范基地及相应的技术规范,为高原水稻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2013年8月通过验收。

  (二)项目简介

  研究稻水象甲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存繁殖、迁移扩散、遗传多样性等规律对高原稻区的风险性;研究了稻水象甲寄主植物叶片显微主要形态结构差异与诱集效果的关系,建立疫情疫区早期精准预报技术模式。创制以白茅、马唐等植物诱集为主的监测方法,确保发生点精确到田块,发生范围精确到村,监测准确率达90%-100%。

  研发出混配杀虫剂噻虫嗪?茚虫威悬浮剂,创新秧苗带药持续控制稻水象甲技术,大幅度减少了本田的用药次数和用药量,防控效果90-100%;集成了以疫区稻谷3月内禁运、越冬田埂灭虫、杂草稻苗诱虫、秧苗持药防虫、稻鸭共养食虫等措施为组分的分区治理检疫控制技术体系,全面推行“封、 监、诱、治、毁、熏、清、撵”技术措施,疫情面积比2009年下降了26.0%。

  2009年-2014年,相关技术成果在云南、四川等省区累计应用293万亩次,发生区直接经济效益2.2亿元,未发生区避免粮食损失18亿斤,间接经济效益27.9亿元。

  制定云南省地方标准1项,申报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1项,登记复配农药新产品3个,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2篇。

  (三)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

  第1候选人王德海,项目主持人,主要负责负责项目总体路线、技术方案的制订和项目的组织实施。主持完成稻水象甲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研究及其检疫防控机制的研究。编写项目信息收集、汇总、分析相关材料。以主编出版重要著作1册,发表关于稻水象甲遗传多样性论文1篇,参与编制地方标准1项。

  第2候选人傅杨,主要完成人员,参与总体路线、技术方案的制订,完成稻水象甲监测和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参与编写项目信息收集、汇总、分析相关材料,以并列主编出版重要著作1册,发表论文5篇,参与研发杀虫剂新产品3个,参与编制地方标准1项。

  第3候选人罗嵘,主要完成人员,负责稻水象甲防治技术田间应用研究,参与3个农药新产品的配方研究,参与编写项目相关材料。发表论文1篇,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项。

  第4候选人李燕,主要完成人员,参与稻水象甲生物学、生态学监测技术研究,具体负责稻水象甲监测预报地方标准的具体制定完善。发表论文1篇,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项。

  第5候选人陈国华,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完成稻水象甲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研究,发表论文7篇,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项。

  第6候选人谌爱东,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完成稻水象甲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研究,发表论文7篇,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项。

  第7候选人刘萍,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完成稻水象甲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研究及稻水象甲防治技术田间应用研究。发表论文1篇,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项。

  第8候选人刘慧 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完成稻水象甲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研究及稻水象甲防治技术田间应用研究。

  第9候选人杨正先,主要完成人员,负责农药新产品研发3个,发表论文1篇。

  第10 候选人李咏梅,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完成稻水象甲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研究及稻水象甲防治技术田间应用研究。

  第11候选人王继萍,主要完成人员,参与完成稻水象甲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研究及稻水象甲防治技术田间应用研究。

  (四)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

  第1候选单位云南省植保植检站,创制以白茅、马唐等植物诱集为主的监测方法,使发生点精确到田块,发生范围精确到村,监测准确率达90%-100%;集成了以疫区稻谷3月内禁运、越冬田埂灭虫、杂草稻苗诱虫、秧苗持药防虫、稻鸭共养食虫等措施为组分的分区治理检疫控制技术体系,全面推行“封、 监、诱、治、毁、熏、清、撵”技术措施。

  第2候选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明确了稻水象甲寄主植物叶片显微主要形态结构差异与诱集效果的关系,建立疫情疫区早期精准预报技术模式。

  第3候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所,明确了稻水象甲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生存繁殖、迁移扩散、遗传多样性等规律对高原稻区的风险性。

  第4候选单位江西施普润农化有限公司,研发混配杀虫剂噻虫嗪?茚虫威悬浮剂,创新秧苗带药持续控制稻水象甲技术,大幅度减少了本田的用药次数和用药量,防控效果90-100%。

  第5候选单位昆明市植保植检站,集成了以疫区稻谷3月内禁运、越冬田埂灭虫、杂草稻苗诱虫、秧苗持药防虫、稻鸭共养食虫等措施为组分的分区治理检疫控制技术体系,全面推行“封、 监、诱、治、毁、熏、清、撵”技术措施。

  第6候选单位曲靖市植保植检站,完成项目中的监测技术、防控技术、新药剂的应用于推广。

  第7候选单位寻甸县植保植检站,完成项目中的监测技术、防控技术、新药剂的应用于推广。

  第8候选单位麒麟区植保植检站,完成项目中的监测技术、防控技术、新药剂的应用于推广。

  (五)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制定了云南省地方标准1项,申报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1项,登记复配农药新产品3个,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2篇。

  三、云南奶山羊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主要完成人:胡钟仁、洪琼花、赵彦光、李卫娟、

  栾建启、倖华林、戴  宏、汪海霞、

  殷红文、李东江、杨志平、权国波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陆良县草山饲料站

  石林县畜牧兽医总站

  泸西县畜牧兽医局

  昆明龙腾生物乳业有限公司

  (一)项目基本情况

  2007年至2015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持,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参加,实施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 “奶山羊良种繁育及产业化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编号:nyhyzx07-037)”和 “奶山羊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编号:201103038)”云南子课题。

  (二)项目简介

  云南课题组构建生态、高产、高效的云南奶山羊产业技术体系和技术服务网,以昆明西山区奶山羊原种场为核心,巩固完善石林、陆良、泸西奶山羊良种繁育体系,以奶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机器挤奶辐射范围为基础,规范奶山羊养殖示范村生产技术,开展奶山羊高效扩繁技术、奶山羊高床饲养羊场建设方案、养殖模式、精饲料补饲水平、奶山羊隐性乳房炎检测等饲养关键技术的研究,形成云南奶山羊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具体为:一是组建了云南奶山羊技术服务团队和网络;二是建立了云南奶山羊繁育体系;三是开展了奶山羊高效扩繁技术、高床羊舍及规模化羊场建设方案、萨能奶山羊精饲料补饲水平、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乳房炎控制等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四是采用多方式多渠道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五是采用“以加促产,以收促养”的方式鼓励农户养殖;六是2014年3个奶山羊养殖大县增加销售总额7734.0万元,其中新增羊奶销售额6330.0万元,增加出售的淘汰肉羊销售额1404.0万元,扣除增加补饲费4745.0万元,新增利润2989.0万元,效益显著。

  (三)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

  第1候选人胡钟仁,云南子课题项目主持人。主要负责子项目的创意、技术试验方案设计、指导研究示范;建立云南奶山羊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完成泸西县羚清种羊场的改扩建及选育,建立奶山羊示范村技术规范、完善羊舍建设的技术参数、制定适度规模羊舍建设标准,设计云南奶山羊规模化羊场建设方案及工艺设施。指导完成“萨能奶山羊精饲料补饲水平的研究”、“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研究”、“乳房炎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发表论文16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出版《努比山羊标准化养殖百问百答》,撰写《努比、萨能奶山羊养殖实用技术》。集成云南奶山羊生产关键技术。推广奶羊饲养实用技术6次,技术培训506人次。

  第2候选人洪琼花,云南子课题项目主持人。主要负责子项目的创意、技术试验方案设计、指导研究示范;建立3个萨能奶山羊种羊场和云南奶山羊制种、供种体系;指导形成胚胎移植扩繁、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等高效繁殖技术体系;建立奶山羊规范养殖示范基地,其存栏羊只均产奶量提高100kg以上;研究高原湿热条件下奶山羊饲养工艺,设计出饲养50只及以下、50~100只规模的高床漏缝楼式羊舍标准,并对羊舍内环境状况进行评价;研究高原湿热地区奶山羊饲养模式及效益分析。

  第3候选人赵彦光,承担“萨能奶山羊营养价值评价及精饲料开发”研究专题。研究萨能奶山羊适宜精料补充料营养水平,研发出不同生理阶段萨能奶山羊精料补充料、奶山羊预混料、浓缩料等产品;发明羔羊代乳品自动饲喂设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发表科研论文4篇。参与编写《奶山羊养殖实用技术》。

  第4候选人李卫娟,承担“奶山羊乳房炎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专题;发表科研论文4篇;参与编写《努比山羊标准化养殖百问百答》。

  第5候选人栾建启,负责陆良县奶山羊产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建立奶山羊产业升级平台,筹建陆良县四兴种羊场;参与实施奶山羊实用技术的推广;实施统一机器挤奶、生奶回收经营模式;组织引进种公羊148只;组织奶山羊技术培训69期,培训人次3500余人。

  第6候选人倖华林,负责石林县奶山羊产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参与实施奶山羊实用技术的推广;每年改良低产奶山羊6万只,产奶量比2010年提高109公斤;开展疫病防控、布氏杆菌病的检测和净化;研究制定口蹄疫、山羊痘、小反刍兽疫等疫病的免疫计划;推广机器集中挤奶、生奶统一回收工作。

  第7候选人戴宏,负责泸西县奶山羊产业技术研究与培训、推广工作。配合开展萨能奶山羊性控胚胎及鲜胚移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参与实施奶山羊实用技术推广;每年改良低产奶山羊2万只,产奶量比2010年提高109公斤;主持泸西县优质牧草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创新奶山羊优质饲草供应及利用模式;引导创立泸西县绿原奶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生奶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开展生鲜奶质量安全检测和布氏杆菌病普查检测工作。

  第8候选人汪海霞。建立7个奶山羊收奶点;2014年收购山羊生鲜奶3200吨;研发生产“百年龙腾”“阿黑哥”纯羊奶粉、“圭山”酸羊奶、羊乳饼等系列产品。

  第9候选人殷红文,负责陆良县奶山羊产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引导建立奶山羊产业升级平台,筹建陆良县四兴种羊场;参与实施奶山羊实用技术的推广;实施统一机器挤奶、生奶回收经营模式;引进优良种公羊1717只;组织实用技术培训62期,培训3600余人次。

  第10候选人李东江,承担了奶山羊养殖模式专题的研究。研究建立了最优饲养模式,辅助农户取得更大收益。

  第11候选人杨志平。负责前期石林县奶山羊产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参与实施奶山羊实用技术推广;建立小尖山奶山羊示范村,产奶量比2010年提高109公斤;开展生鲜奶质量安全检测和布氏杆菌病的普查检测;推广机器集中挤奶、生奶统一回收;主持优质牧草的实验、示范、推广,累计种植紫花苜蓿6000余亩、亩产6.8吨,生黑麦草5800余亩,亩产10余吨。

  第12候选人权国波。负责优化奶山羊精液的冷冻保存程序;研究海藻糖对奶山羊精液的冷冻保存效果,进一步证实冷冻对精子质膜的损伤明显高于细胞核和线粒体。

  (四)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

  第1候选单位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组建云南奶山羊技术服务团队和服务网络。建立了奶山羊原种场、扩繁场和示范户三级繁育体系。研究奶山羊生产关键技术,形成高效扩繁技术。制定羊舍技术参数和适度规模高床厩舍及规模化羊场建设方案。明确奶山羊阶段性的营养需要,优化养殖模式。形成防治奶山羊隐性乳房炎轻简化技术。开展养殖实用技术培训6期506人次。创立云南羊乳品牌。建立7个奶山羊收奶点,2014年收购生鲜奶3200吨。研发“阿黑哥”纯羊奶粉、“圭山”酸羊奶、羊乳饼等系列产品。推广种羊2453只、改良10.1万只,个体产奶量达到525公斤,比2008年提高209公斤;新增经济效益7734.0万元。

  第2候选单位陆良县草山饲料站。开展奶羊饲养实用技术生产示范。建立陆良县四兴羊业有限责任公司奶山羊种羊场和小莫古奶山羊机器挤奶站。推广种羊1717只、年改良配种70000多只,2014年个体产奶量比2010年提高104公斤,新增收入4368万元;10月龄羯羊体重35公斤,每只增加体重6公斤;出售肉羊56000只,新增收入1008万元,扣除增加补饲费3321.5万元,新增利润2054.5万元。

  第3候选单位石林县畜牧兽医总站。开展 奶羊饲养实用技术生产示范。建立2个奶山羊机器挤奶站和移动式机器挤奶点。推广种羊491只、年改良配种20000多只。石林小尖山乳制品专业合作社收奶覆盖面达4000多只,覆盖农户600多户,每天生奶收购10吨;西街口示范点奶山羊覆盖面达1.6万只,2014年个体产奶量比2010年提高109公斤,新增收入1308.0万元;10月龄羯羊体重达36公斤,每只羊增加体重6公斤,出售肉羊15000只,新增收入270万元,扣除增加补饲费949万元,新增利润629万元。

  第4候选单位泸西县畜牧兽医局。开展奶山羊饲养实用技术生产示范。争取国家资金150余万元支持奶山羊产业基础设施、良种推广和优质牧草基地建设。建设泸西羚清萨能奶山羊种羊场。建立羚清奶山羊机器挤奶站和泸西县“绿原奶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饲养母羊338只,建立羊奶吧。推广种羊245只、年改良配种11000多只,2014年个体产奶量比2010年提高109公斤,新增收入654万元;10月龄羯羊体重达36公斤,每只羊增加体重6公斤,出售肉羊7000只,新增收入126万元,扣除增加补饲费474.5万元,新增利润305.5万元。

  第5候选单位昆明龙腾生物乳业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羊奶产品,2014年建立6个奶山羊收奶点,其中4个奶羊机器挤奶站(点),收购生鲜奶3200吨。建立乳制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研发生产“百年龙腾”阿黑哥纯羊奶粉、甜奶粉、羊奶咖啡、女士羊奶粉、鲜花羊奶粉、圭山系列巴氏鲜羊奶、羊乳饼等系列产品,并销售到外省。2014年新增销售收入2240 万元,新增税收23.5万元,新增利润176万元,填补云南无规模化羊奶加工企业的空白,完善云南奶山羊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延伸了奶山羊产业链。

  (五)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项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出版《努比山羊标准化养殖百问百答》专著1本,发表研究性论文21篇。项目组成员中1人晋升为研究员、6人晋升为副高职称、1人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