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传统自然晾晒而成的杏干,热风烘干不仅耗时短,而且制成的杏干品质好、价格高。2014年,新疆将在南疆三地州推广建设1500座烘干房,达产后可加工鲜杏3万多吨,生产8000吨优质杏干,仅此一项至少给南疆三地州农民带来2亿元左右的加工产值。
记者2月9日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短、平、快”项目推进会上获悉,目前,南疆三地州杏树种植面积约112万亩,产量89万吨。长期以来,成熟鲜杏除少量上市销售和部分农民自食外,大部分由农民按土法晾晒制干,不仅卫生条件和杏干品质较差,杏的损失也较大,达15%至30%。一些企业在南疆布局的杏酱生产线已停产多年,主要原因也是鲜杏收获期短,产品集中上市,不易于保鲜保质,企农利益调节难度大。围绕杏产业如何发展,这几年自治区各方面都在深入研究,探索路子。
2012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在全国部分省市区启动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农工程,新疆成为试点省区之一。工程实施以来,项目实施县(市)通过建设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改善了落后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减少了产后损失,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尤其是2013年,和田地区皮山县重点建设杏产地初加工设施项目,引进内地企业在当地做杏烘干试验。试验成功并投入使用后,当地杏种植农户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据测算,传统自然晾晒制干需要15天至20天,而热风烘干房制干只需3天,并且利用热风烘干制成的杏干比普通杏干价格平均提高了2至3倍,同时也拉动了鲜杏收购价格。
从对皮山县热风烘干房制干整体效益分析看,每炉每次按烘制3000公斤鲜杏,烘制合格杏干750公斤左右计算,毛收入可达14000元,纯收益超过7000元(不含设备折旧),投入产出比1:2。04,如果科学合理安排,每个鲜杏制干季节平均出炉7次,每座热风烘干房制干新增产值应在10万元以上,收益应在5万至6万元。同时,杏产品初加工又是劳动密集型的“短、平、快”产业,有利于就地就近组织劳动就业。
“不仅如此,杏产品初级加工形成一定规模后,产品既可直接销售,又可带动深加工企业和运销流通服务业发展,有效延伸杏产业链。”自治区农业厅厅长艾克拜尔·吾甫尔说,“除鲜杏制干外,设备还可以烘制葡萄、红枣、雪菊、核桃、蔬菜等,在不同季节均能发挥作用,有效提高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