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计划
第一章 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兰白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目标,从工作机制、发展模式、资源综合利用、工业治污减排四个方面入手,突破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并通过省上中期评估。“十二五”前三年,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累计下降11.54%、15.72%,分别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73.33%和67.89%,年均9.35%的能源消耗增长和零增长的水耗支撑了17.5%的经济增长。累计减排化学需氧量1.0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5.78万吨,排放量控制在省上下达的“十二五”目标范围内。
一、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循环经济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组织保障体系。成立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责任制,明确各县区、各部门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形成了市县两级齐抓共管,尽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结合兰州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对具体政策的研究,先后制定了《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兰白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循环经济基地建设规划》、《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方案》等政策措施。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十二五”前三年,争取国家和省上节能与循环经济专项资金2.4亿元,市上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引导实施50个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投资达到35亿元。通过统筹协调和支持,建成中铝兰州分公司节能技改、窑街煤电油页岩、阿敏生物3000吨清真明胶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
(二)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见成效。“十二五”前三年,共计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27户,培育了9户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8户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013年全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总产值达到859.9亿元,占全市比重的35.6%。兰州石化、窑街煤电等一批循环经济企业,探索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一是大型企业各工艺流程物料循环利用发展模式。以兰州石化为主体,发展碳四资源延伸加工、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加氢单元增产乙烯原料等循环经济项目,兰州石化9个二级分厂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资源化利用下游产品6万吨/年,节能4300吨标煤/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00吨/年。二是小企业利用大企业废弃资源发展模式。鼓励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发展,形成内部废弃物外部循环利用产业链,裕隆气体公司利用兰州石化工业废气生产高纯度二氧化碳,减排废气1320万标方/年,亚华石油公司综合利用兰州石化裂解重芳烃C9,实施裂解重质油分离石油树脂等4个项目,市场占有率达到35%左右。三是煤炭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发展模式。发挥煤炭及其衍生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通过延伸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加工深度,不断提高资源产出率,减少非产品产出,降低企业生产和环境成本。窑街煤电形成以煤炭加工转化、伴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新增产值6.82亿元,年节约用水220万吨,“十二五”以来共节能2.2万吨标煤。
(三)废旧资源利用步伐加快。一是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2013年全市再生资源回收量达到120万吨,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75%以上。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21家,利用工业固废554万吨,实现产值15.2亿元,减免增值税5803.41万元。建立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拣和废旧物资分类回收体系,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二是加快推进红古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产业园废橡胶开工建设,启动搬迁城区报废汽车、废旧电子、废金属、废塑料生产线,将实现废旧电子和报废汽车等再生资源拆解利用。三是推进餐厨垃圾产业化。截止2013年底,纳入收集处理餐饮企业4978家,收运处置餐厨垃圾14.5万吨,生产餐厨废弃油脂6705吨,生产有机肥2.3万吨。延伸发展沼气发电和生物柴油以及餐厨垃圾装备制造项目,力争年内建成投产。四是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兰州科泰公司实施双孢菇食用菌项目,综合利用农作物秸杆和畜禽粪便生产食用菌,废菌料用作农用底肥,形成各环节的闭路循环。2013年利用农作物秸秆3042吨,畜禽粪便3146吨,实现总产值4000余万元。兰州金土地塑料公司采取以旧换新等方式,年均回收利用废旧农膜8000吨,有效解决农村“白色”污染。
(四)治污攻坚城市环境明显好转。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小企业41户,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7户,共计淘汰铁合金、水泥、电解铝等落后产能200万吨。二是强化煤炭市场监管。出台《兰州市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建成2个煤炭专营市场和79个二级营销网点。实行煤炭运输车辆卡口管控、煤炭专营市场、三大电厂24小时值守和煤质抽检等监管措施,2013年完成767台、4347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节煤140万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2.34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2012年下降 1.48%、2.63%、7.33%、1.22%,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减排任务。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9天,兰州历史性地退出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
二、形势分析与判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及配套的法规,去年1月,国务院又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以循环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和消化产能过剩,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经过4年多的努力,循环经济示范区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总体规划》提出的24项主要指标,已有14项达到年度发展目标要求,基本形成了循环型工业和农业体系,特别是形成了7种特色发展模式。但与《总体规划》确定目标要求相比,目前仍有10项主要指标没有达到阶段性要求,7大基地建设中仅有三个基地完成80%以上,5个国家级开发区循环化改造仅完成50%,16条产业链仅构建成5条,基本形成6条。总结前四年的经验和成果,着眼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全省将深入开展“457”循环经济推进行动,即加快构建“四位一体”体系,扎实推进“五大载体”建设,示范推广七大特色模式,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目标。
我市围绕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率先发展,推动“148513”循环经济工程建设,初步构建了工业、农业、社会循环经济三大体系,尤其是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构建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兰州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循环经济基地建设任务完成80%,构建形成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了27户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将循环经济贯穿在兰州新区规划设计和建设阶段。同时,建设连海冶金有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及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树屏城市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园区、红古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园区等循环经济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但从发展实际看,“两高一资”的特征还没有大的转变。一是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点”上亮点多,但“线”上、“面”上亮点不足,特别是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循环体系尚未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短,工作不够系统,政策亟需完善,措施亟需加强。二是尚未完成示范基地建设指标。省上未达到阶段性目标的10项指标涉及我市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废橡胶回收利用率、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例等5项。三是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滞后。循环型农业发展规模偏小,循环型服务业和社会体系整体发展滞后,6个开发区循环化改造进度尚未达到一半;设备制造-回收再制造等三条产业链尚未建成。四是循环经济企业建设亟待加强。目前仅有9户企业达到了省上骨干示范企业要求,仅占全省的13%,远低于我市经济占全省的比重,没有体现出我市“中心带动”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按期完成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457”循环经济推进行动,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打造兰州新区经济战略平台、转变发展方式、城市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产业优势和中心城市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链条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努力在集约利用资源中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在提高质量效益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章 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集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形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11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100户示范企业,其中省级示范企业达到30户;实施188个重点项目,实现产值1800亿元,建成兰州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循环经济和“城市矿产”示范两大基地,基地各项指标领先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
(一)资源消耗减量化。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5吨标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64立方米/万元。实现资源产出率2450元/吨,能源产出率6800元/吨,水资源产出率155元/立方米。
(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三)污染物废弃物排放。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和省上下达的指标内。
(四)工业绿色化改造。工业企业全部完成强制性生产审核,建成1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进一步完善思路、强化措施,着力从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四个层面,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一、农业领域
重点实施农业洁净能源建设、节肥节药节水示范、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工程,促进农业向生态化、无害化方向发展。确保到2015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秸秆综合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和高于国家确定标准,在全省处于领先。
(一)深入推进农村洁净能源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洁净能源建设。到2015年,全市新建沼气1800户,总体达到4.2万户,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小型沼气工程6处,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1处,新建农村沼气县级服务站2处。
(二)大力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以可降解农用薄膜替代不可降解塑料薄膜。重点对弃置于田间地头、村庄周围、交通沿线、沟渠河道等区域的废旧地膜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在全市农膜覆盖相对集中的乡镇布局建设回收网点,进一步完善废旧农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市场体系。从2014年起,将农膜采购市级资金的10%用于废旧农膜回收工作,调动农民和企业回收废旧农膜的积极性。
(三)农业节肥节药节水。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以高效无害化配方饲料降低“畜产公害”,完成畜禽养殖场污染减排任务。推广滴灌、沟灌、全膜双垄沟播、小麦全膜覆土穴播等节水技术。2015年前示范推广配方施肥技术达到300万亩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3%;绿色防控面积达到15万亩,化学农药使用量再减少10%;示范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88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50万亩。
(四)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利用全膜双垄玉米秸秆,加大秸秆青贮、畜牧养殖、沼气池的发展力度,推进“双垄玉米-秸秆养殖-畜粪沼气-残渣肥料-肥沃农田-增产效益”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大力发展尾菜处理,年处理尾菜达到30万吨,建设生态循环农业,促进旱作农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二、工业领域
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绿色工业等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园区、产业、企业之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
(一)石油化工产业。
坚持近、中、远相结合,从优化老区和发展新区两个方面入手,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提升整体实力水平。
1.改造提升西固传统石化产业园。近期配合兰州石化公司实施优化老区项目,重点推进120万吨柴油加氢装置改造、3万吨硫磺回收装置尾气达标治理、造粒塔尿素粉尘净化回收等清洁油品、节能改造、系统优化、安全隐患治理和环保减排综合治理项目,加大安全、环保治理力度,提升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2.规划实施兰州新区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按照“炼化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地企联动的方式推进兰州石化向新区搬迁改造,中期形成原油加工1500万吨/年,乙烯、丙烯260万吨/年,对二甲苯8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远期基本完成西固区石化产业整体搬迁工作,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吨,配套建设50万吨/年润滑油生产装置。围绕这一目标,在招商引资、项目入驻中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延伸拓展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实现多种化工产品联产,逐步形成企业间能源、原料、中间体、副产品及其废弃物在系统内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使兰州新区石化产业园成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
(二)有色冶金产业
按照“煤电冶材”一体化发展思路,通过对冶金主导产业进行循环化改造,从依赖单一资源产业向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型,逐步形成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千亿元产业链。
1.综合利用煤炭及其伴生资源。利用原煤开采伴生的油页岩提取页岩油,同时将煤层气提纯后和油页岩炼油产生的尾气混合进行发电,发展煤炭加工转化、伴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和矿山综合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重点实施煤焦油提炼、油页岩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构建煤电一体化产业体系,提升矿区资源综合利用整体水平。
2.建设局域电网。以兰铝、连铝电厂建设为重点,一期兰铝新建1台350MW机组,连铝新建4台350MW机组,形成兰铝、连铝共计8台,装机容量2650MW 的火电机组布局。二期扩充建设7台350MW 电机组,形成12台350MW、3台300MW,装机总量达到5100兆瓦的发电规模。到2016年,总发电量达到300亿千瓦。利用电力资源和电网直供优势,打造现代高载能企业投资洼地。形成年产200万吨电解铝生产规模,将连海地区打造为全国重要铝产品加工基地。
3.延伸电解铝产业链。充分发挥连海地区电力和原铝资源优势,推进铝深加工产业发展,引进培育一批铝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高端铝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将铝液全部加工成铝棒、铝带、铝箔等产品。鼓励企业围绕兰州轻轨地铁建设和吉利汽车生产,发展车用铝型材、铝轮毂等产品。
4.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依托方大炭素、兰铝炭素等企业,开发生产大规格、高功率石墨电极,加快发展高导炭砖、特种石墨、炭复合材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炭素新材料。整合铁合金行业,优化产品结构,发展低碳、低铝等高品质硅铁、特种铁合金、复合铁合金。
5.循环利用工业废弃物。依托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综合利用矿渣、块页岩、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生产水泥、墙体材料等建材产品。利用热电厂脱硫石膏生产石膏板,吃干榨尽连海地区工业废弃物。
(三)绿色工业
以新型城市供热、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建设绿色工业发展体系。
1.发展新型城市供热。积极应用国家重点鼓励推广的新型高效煤粉锅炉节能技术,加快形成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生产、运营、煤粉供应等产业链,实现煤粉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依托兰州锅炉制造公司,重点发展高效煤粉锅炉、煤粉研磨设备、煤粉存储设备、煤粉运输专用车、除尘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力争将兰州打造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高效煤粉锅炉产业制造基地。同时,在坪台地区和城乡结合部未供暖住宅改造中加大推广实施力度,鼓励扶持一批煤粉加工配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煤粉生产、加工、配送能力,积极发展煤粉配送物流产业,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新亮点。
2.综合利用余热余压。促进燃煤工业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节能工程。依托榆中钢厂和双良集团,推广烧结余热发电、高炉煤气余压透平(TRT)发电,“三干”(干熄焦、高炉、转炉煤气干式除尘)、“三利用”(水的重复利用、副产煤气综合利用、高炉转炉废渣处理及利用)、“三治理”(氮氧化物治理、烟气二氧化硫治理、废水治理)等节能和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中间产品和“三废”综合利用。
3.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编制完成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进方案,2014年完成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和总部行业30%以上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2015年底前完成一轮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综合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加快重污染行业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类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完成“十二五”煤炭、电力、钢铁、焦炭、水泥、平板玻璃等21个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做到收回证照、断水断电、废毁主体生产设备和厂房、清除原料、无复产能力。
三、服务业领域
重点推进物流业、旅游业、通讯服务业和餐饮住宿业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一)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城市东部生活资料集散基地、西部生产资料流转基地、北部仓储物流等物流产业园,形成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和资源共享的物流信息网络,提高物流设施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车辆空驶率。推进营运车辆清洁能源改造,将主城区营运车辆(除特种车、柴油车外)改造升级为CNG、LNG、电力驱动等清洁能源型车辆。2014年底,货运出租、城市货运配送车辆清洁能源改造达到10%,新增(包括报废更新)公交、出租、城市货运配送和出租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2015年力争规划建设一批LNG和电力驱动车充电站,营运车辆清洁能源改造达到20%。建设六个大型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和五个专业化的物流中心,物流及第三方物流带动企业达到20家,引进国际或省外知名物流企业2家以上,物流成本降至18%左右,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
(二)绿色旅游业。通过采取对景区内垃圾分类回收,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中水回用,提高绿化率等措施,改善景区生态环境。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减少废弃物产生,鼓励和引导将垃圾带出景区集中处理。开展绿色酒店建设工程,严格执行清洁生产要求,在服务功效等同的前提下,减少物质资源的使用。推广使用节能型锅炉、水泵、灯具、节能疏水阀、冰箱、洗涤设备以及能多次使用的绿色用品。力争到2015年底,旅游业年产值达到225亿元,游客人数当年达到2500万人。
(三)通信服务业。鼓励采用分布式基站网络结构,通过载波智能功效、智能调整等手段降低设备能耗。推广以自然冷热源和蓄电池温控为基础的空调升温启动技术,合理采用风光互补、分布式冷却系统以及电池组在线维护管理,实施传统基站节能改造。合理设计供电方案,推广应用绿色电源。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快老旧设备退网,鼓励建设云计算、仓储式及集装箱式数据机房,推动广泛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提高数据中心和机房的能源利用效率。通过采用新型铁锂电池的应用,替换老旧的铅酸蓄电池,减少二次污染的发生。到2015年,通信基站能耗比2010年降低25%以上,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率达到90%以上。
(四)餐饮住宿业。推动餐饮住宿业对照明、空调、锅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无磷高效洗涤剂,分类排放生活垃圾,分类存放餐厨废弃物。鼓励大型住宿餐饮企业建设具有集中加工、采购、贮存和配送功能的厨房。倡导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鼓励企业开设绿色客房并给予消费者相应优惠。鼓励餐饮企业实行分餐制,按照营养均衡的要求,适量配餐,提供科学合理的菜单及不同规格的盛具。到2015年,餐饮住宿业一次性用品使用率大幅降低,零售额达到200亿元。
四、社会领域
加快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突出“城市矿产”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两大重点,深入开展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行动,推动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之间、区域之间循环式布局、循环式组合、循环式流通。
(一)再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以家电拆解、汽车拆解、废旧金属、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为主要方向,积极构建“城市矿产”产业体系,争取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落户我市。
1、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依托兰州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等企业,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加工利用体系,对回收的“四机一脑”、废旧汽车进行科学的拆解处理,促进资源循环化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形成年拆解废旧汽车1万台、“四机一脑”废旧电子产品100万台、加工处理废旧塑料10万吨、废橡胶5万吨、废金属30万吨、废纸20万吨的生产能力。
2、建设废旧钢材综合利用中心。依托河南金汇兰州新区不锈钢产业园,综合利用废旧金属资源,有效延伸废旧金属加工产业链,填补我市精密不锈钢制品产业的空白。依托新区黑石川热加工产业园,对城区78户热加工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引进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的企业入驻园区,提高基础制造工艺能力水平,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热加工行业,推动废钢铁回收利用力度。力争2015年全市废钢铁利用量达到100万吨。
3、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产业化。依托政府信息平台,健全生活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和运输监测系统,将甘肃驰奈生物能源系统有限公司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兰州中铺子垃圾焚烧发电示范工程纳入平台,建立从收集到运输再到处理厂全过程均以封闭方式进行,不断完善产生登记、定点回收和收运管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重点实施兰州中铺子垃圾焚烧发电示范工程、沼气发电及生物柴油、餐厨垃圾装备产业化等项目建设。
4、提升城市建筑垃圾开发利用量。目前我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200余万吨,有年消纳建筑垃圾40万吨的产业规模,建筑垃圾80%以上为旧建筑拆除产生,与城市建设速度同步增长。通过制定废旧建筑物拆除办法和拆迁企业标准,规范拆迁行为,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做到建筑垃圾精细化分类,实现废金属集中回炉熔炼,废玻璃生产墙体装饰材料,废木料制造木纤素等产品,混凝土破碎加工轻质混凝土、建筑用墙板、新型节能墙材等建材产品,到2015年,力争引进2家以上国内先进水平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达到100万立方米的资源化利用生产规模。
(二)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全市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或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工业建筑项目全面推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确保到2015年底3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20个以上的项目取得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同时,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00万平方米,全面推行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
(三)大力推行绿色交通。一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积极探索公交专用道建设,对线路重复、同站线路多的公交站点进行整合、优化、调整、合并,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加快公交场站建设,确保改造不小于65处的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建成综合化、智能化的公交(包括出租车)指挥调度中心;在黄河兰州段开通水上巴士,以调整高峰期尤其是轨道交通施工期间的客运需求。二是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大力倡导推广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到2015年底,完成36座以上的天桥地道建设,逐步完成城市步行交通网络;将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试点推广公共租赁自行车,发挥自行车短途交通的优势,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问题。三是加快试点推广新能源汽车。抓住我市新能源试点城市契机,积极引导和帮助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申报各类项目,优先将电动汽车项目列入各级重大项目予以支持。研究制定补助办法,鼓励私人购买电动汽车,力争到2015年,全市共建成10座电动车充电站,250台直流充电桩。
第四章 做实做深五大载体
按照深化完善、全面提升的要求,做实做深基地、园区、产业链、企业和项目“五大载体”,着力构建覆盖三次产业、连接城市农村、贯穿各个环节的循环经济承载和支撑体系。
一、加快两大基地建设
(一)兰州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按照“兰白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要求,突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城市矿产利用三个重点产业,以西固化工园区、兰州新区石化园区、连海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依托兰州石化、窑街煤电、兰铝、连铝、构建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实施188个循环经济项目,到2015年,实现产值1800亿元,增加值410亿元。
(二)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依托红古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按照经营场地和功能分区进行统一规划,对回收的“四机一脑”、废旧汽车进行科学的拆解处理,促进资源循环化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启动城区再生资源企业搬迁,实现对再生资源集中分拣、资源分流,为园区提供资源保障,打造红古再生资源利用典型模式,实现城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同时,积极准备“城市矿产”基地申报工作,力争2014年“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落户我市。
二、园区循环化改造
从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清洁生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组织管理创新等方面,加快推进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首尾间的代谢和共生体系,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能源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共享资源,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产业园区提升、城中村和社区改造为重点,采取产业置换等形式,改造园区内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发挥产业聚集、结构调整和循环链接效应,推动总部经济一号园区、二号园区、三号园区建设,重点引进金融商贸、电子信息、软件服务、生物医药、文化传媒企业在高新区设立地区总部,加快红星美凯龙、万达广场等项目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公共技术平台和企业孵化器,培育发展中小型环保企业,支持辖区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技术自主研发和引进创新,推进绿色节能和生态环保技术应用,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善固体废弃物收集设施,对电子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分类处理,提高回收利用水平,加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重点抓好彭家坪园区、榆中园区污水处理厂和清淤疏浚工程建设,改善区域水环境。通过在大气污染防治、城市污水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促进园区项目、企业、产业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到2015年,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初步确立起循环经济发展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促使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态环境无害化的轨道,成为兰州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二)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园区总体布局,在现有园区基础上,推动兰州新区物流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融合发展。依托产业基础承接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现代物流园区重点引进仓储、货运、批发、生产服务等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引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等项目;现代农业加工产业园区重点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一体化项目。在循环型工业体系上,以产业链延伸为核心,构建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等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抓好河南金汇不锈钢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循环型农业体系着力打造生猪精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配套节约型农业示范工程、土壤污染治理工程、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工程和光伏立体农业工程等四大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行集中联片供热,园区市政用水、绿化用水、景观用水、卫生用水以及工业冷却用水采用中水回用方式,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同时,试点建立新能源、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废弃物数据库,实现各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集成优化。到2015年,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
(三)连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园区与城镇协调发展、园区与企业联动发展的原则,在园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园区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红古园区构建以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煤化工、建材、炭素、清真生物制品产业为支撑的“一区五园”空间布局结构。重点依托中铝兰州分公司,以铝及相关产业开发为主导,实施电解铝大型预焙槽技术改造,发展铝合金、高精度铝板带、大型铝型材和涂层铝材等产品。抓好甘肃新天地铝业年产20万吨铝合金圆锭、金霸铝业年产15万吨铝合金棒及5万吨铝型材、雄泰铝业年产16万吨铝型材生产线等项目建设;依托窑街煤电公司,以煤电等能源开发和转化为主导,发展煤发电、煤矸石发电、油页岩发电等煤电化产业,围绕煤电产业“三废”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推进以“油页岩炼油—废料发电—建材生产”模式为代表的煤矸石发电以及粉煤灰砌块、回收二氧化硫制酸等循环产业发展,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下游接上游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实施2×350MW煤矸石发电、油页岩尾气与瓦斯混合发电等重大项目。依托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炭素及相关产业开发为主导,推进新型炭素产业基地建设,抓好方大振动成型及电极加工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永登园区依托连海地区中铝连城分公司、大唐连城电厂、腾达西铁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立足水、电、原铝、铁合金等资源优势,大力引进深加工开发项目,延伸产业链条。重点抓好浙江中翔年产7.3万吨铝合金圆锭、甘肃隆辰实业年产10万吨中高端铝合金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累计引进重大项目12个,引进投资50亿元,实现生产总值70亿元以上。
(四)西固新城工业园。依托园区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以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重点企业和项目为主体,上下游配套关联集聚发展,做大做强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两大主导产业。化工新材料依托蓝星新材料公司,重点发展高性能特种纤维等四大类产品。现代物流依托铁路集中箱枢纽,加快铁路、公路的有效衔接,重点发展工业物流、商贸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推动与兰州新区形成物流联盟。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日处理污水3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对厂区供水、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等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强化生产水循环,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建设3万平方米的集中供热站2座,实现园区供水、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到2015年,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比例超过60%。
(五)和平工业园区。园区按照产业园区分区功能、物流和产业关联性,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土地的节集约利用。依托金川公司新材料和榆中钢厂等企业,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徐家营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发挥金川科技园及辖区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引进技术含量高、低碳环保的大项目,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钢铁深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制药、商贸物流五大主导产业。提高园区能源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试行垃圾分类制度,利用生产有机肥料产生的可燃物质进行生物质能发电,促进能量梯级利用、余热余压综合利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等。到2015年底,万元GDP取水量64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
(六)九州经济开发区。统筹开发区重点企业布局现状、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循环化改造项目建设的土地、水、电力等资源需求,重点打造食品加工园、都市产业园、楼宇经济园、现代商住休闲园四大园区,提升产业聚集效应,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以食品加工产业为重点,从企业达产达标、整合重组、产业链延伸、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方面入手,构建“食品加工—精细加工—粮食、畜禽与乳产品生产”循环经济链条,抓好兰州九州“主食厨房”食品加工园区建设。生物医药依托生物制品所、兽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藏)药、生物医学工程、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兽用疫苗)等4大主导产品,形成“中药加工—饲料有机肥生产—中药原药生产”循环经济产业链,引进甘肃巨龙公司甘草深加工等生物医药企业,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同时,加快生产过程中边角废料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企业间、产业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促进食品和中药材加工向生态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完善开发区集中供热、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力争到2015年底,开发区生产总值比2012年提高55%,工业增加值提高61.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三、项目建设和产业链构建
以项目建设推进产业链构建,重点实施188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1075亿元,到2015年,新建项目实现产值1800亿元以上。
(一)依托兰州石化、西北永新、蓝星、兰州亚华、裕隆、康顺石化等企业完善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以兰州石化为上游企业,扩大炼油加工规模;西北永新、蓝星公司大力发展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材料加工及精细化工产品。在下游产业链延伸上,裕隆公司以石化废气为原料生产高浓度二氧化碳,康顺石化利用丙烯酸及酯废物合成丙烯酸丁酯,亚华石油公司综合利用裂解重芳烃生产石油树脂。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催化裂化烟气能量回收、煤气化和合成氨气体净化、火炬气、污水回收利用等技术,提高副产品及余热、余压、中水等的综合利用。
重点实施兰州石化 120万吨柴油加氢装置改造、2万吨碳五加氢石油树脂、蓝星公司3100吨碳纤维等25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总投资40亿元,实现产值100亿元。
(二)打造兰州新区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以新区石化产业园建设为契机,推进兰州石化向新区搬迁改造。产业链上游形成2000万吨的原油加工能力,产业链下游,以甘肃蓝天、中国化工、江苏金浦等企业为依托,延伸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
重点实施江苏金浦集团6万吨丁基橡胶、甘肃蓝天科天化工水性科技产业园等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88亿元,实现产值430亿元。
(三)以连海地区产业集群为重点,完善煤炭开采—炭素制品、炼油、发电—冶金有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产业链上游,窑街煤电大力发展煤矸石、瓦斯发电,油页岩炼油,原煤精洗加工;以中铝、连铝为节点企业发展电解铝及铝深加工;产业链下游,祁连山水泥等企业综合利用粉煤灰、炉渣、电石渣发展建材。
重点实施窑街煤电集团公司低热值燃料发电项目、新天地铝业20万吨铝合金棒生产线,金霸铝业15万吨铝棒、5万吨铝型材加工等36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总投资163亿元,产值达到300亿元。
(四)依托兰石、兰州电机、吉利汽车等企业打造设备制造—回收—再制造产业链。在产业链构建上,产业链上游重点推进石油钻采、炼化设备、数控机床、中高压输配电设备、煤化工设备、汽车及零配件加工等产品的发展;鼓励企业回收老旧设备,开发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率的资源化利用工艺设备;产业链下游,对废旧零部件在失效分析和寿命评估的基础上,采用表面工程等先进技术进行再生产;对过时的产品进行性能升级,修复和改造废旧机电设备,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重点实施兰州吉利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兰石集团出城入园搬迁改造产业升级、兰州电机有限公司出城入园等2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28亿元,实现产值400亿元。
(五)依托佛慈制药、奇正藏药等企业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链。产业链构建上,以中药材种植为产业链起点,加工为药品后,残渣可作为药用饲料用于养殖业,养殖业可用于疫苗培养,产生的粪便又反作用于中药材种植,形成各环节闭路发展。
重点实施科创医药产业园、陇神戎发100亿粒滴丸剂生产基地建设、四川禾邦甘肃中药现代产业基地等1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6亿元,实现产值160亿元。
(六)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打造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产业链构建上,利用种养殖业废弃物生产农副产品,农产品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渣产生有机肥料用于农作物栽培。
重点抓好苦水玫瑰万亩玫瑰示范基地及研发中心建设、甘肃源岗800吨秸秆绿色环保印花糊料等16个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11亿元,实现产值25亿元。
(七)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打造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兰州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甘肃联丰为上游企业,对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分拣和初加工;以华峰管业、兰州泓翼为下游企业,对废旧塑料、废家电等再生资源进行深加工。
重点实施兰州泓翼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加工中心5万吨/年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加工、兰州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7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9个循环经济项目,总投资17亿元,产值达到25亿元。
(八)依托河南金汇兰州新区不锈钢产业园,新区黑石川热加工产业园,打造废旧金属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河南金汇、兰州联合铸造、兰鑫钢铁为节点企业,综合利用老城区企业搬迁产生的大量废旧金属,生产不锈钢和铸刚件等产品。
重点实施河南金汇兰州新区不锈钢产业园、兰州联合铸造企业出城入园搬迁、甘肃华壹静脉产业园等5个循环经济项目,总投资74亿元,产值达到100亿元。
(九)打造城市生活垃圾循环经济产业链。产业链构建上,以甘肃驰奈、丰泉环保等企业为产业链上游,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垃圾发电,利用餐厨垃圾进行生物堆肥、沼气发电和制造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