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钱袋子

发布日期:2014-12-09    浏览次数:3

  湖北省传统上属于葡萄非适应栽培区,近年来,湖北葡萄产业按照“调整结构、增强特色,依靠科技、提升品质,搞活市场、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生产规模渐成气候,产品品质大幅提高,种植效益显著提升,2014年,全省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产量35万吨,产值21亿元,亩平产值过1万元,亩平纯收入过5000元,已成为湖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高效产业和致富产业。当前,湖北葡萄种植面积仍以每年近2万亩的速度递增,小葡萄走出了一条跨跃之路。

  一、坚持因地制宜,明确产业适宜区域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北葡萄产业逐渐形成了鄂北产区、江汉平原产区及城郊型产区等三个类型。江汉平原产区是新兴产区,包括公安县、荆州区、松滋、潜江市等地,因其土壤肥沃、产量高、种植效益好、群众种植热情高,已成为全省主要产区,其中公安县发展最快、面积最为集中,2014年,公安县葡萄面积达8万亩,种植农户近3万户,产量14.4万吨,产值8.64亿元,亩平产值达1.2万元,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一,并涌现出了埠河、孟家溪、麻豪口等一批产量过1万吨的专业乡镇;鄂北产区是湖北葡萄种植的老产区,包括襄阳、随州、应城、钟祥等地,其中以随县较为集中,2014年随县种植面积2.2万亩,产量5.9万吨、产值2.5亿元;城郊型产区主要分布在武汉、宜昌、鄂州、黄石、咸宁等大中城市郊区或者旅游区附近,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观光采摘园发展是迅速,全省有近70多个县市区发展有此种类型的葡萄园,面积50-1000亩不等,如阳新军垦农场五夫生态园,设施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亩,集种植、休闲、加工于一体,吸引武汉、鄂州、黄石等地大量市民前来采摘,日均营业额高达15万元。

  二、坚持科技驱动,完善产业发展模式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尤其是在湖北这样的传统非适栽区,作用不容小觑。近年来,各产区依托国家葡萄产业体系武汉试验站,紧密联系华中农大、省农科院、省果品办等科研院所及推广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创新及推广机制,科技驱动作用不断显现。一是品种模式日益丰富。经过不断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主栽品种逐步由巨峰、藤稔等单一中熟品种,向夏黑、维多利亚、香妃等极早熟、早熟品种,南玉、红宝石、红玫瑰等晚熟品种发展,同时加大了含香蜜、金手指、东方之星、红巴拉多等新品种的引种、示范力度,主推品种数量由过去的2-3个发展到现在的15-20个,熟期结构逐步向早、中、晚比例4:4:2发展。二是高效栽培模式日益普及。一方面避雨、套袋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其中仅公安县今年推广果实套袋4.5万亩,避雨或促成栽培2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4万亩,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减轻了黑痘病、炭疽病、霜霉病、白腐病、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年平均减少用药5-6次,亩平节省用药及用工成本120元,确保了果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定穗控产技术的推广,使果实成熟着色一致,风味浓郁,果品质量好,而且丰产、稳产,如藤稔亩平产量控制在2000公斤,售价比对照高出0.5元/公斤,亩平增加效益1000多元。三是设施栽培模式发展迅速。近年来,湖北葡萄产业一改过去单一露地栽培模式,逐渐发展成露地、避雨、大棚促成等多种栽培模式协调发展的格局,尤其是新建葡萄园基本都是避雨或促成等栽培模式,设施栽培面积由2005年的不足5%提高到2014年的30%以上,架式也由传统的篱架、篱棚架、棚架发展到高干Y架、双十字V型架等多种优良架式。荆州区弥市镇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典型葡萄种植专业大镇,2014年种植面积2万亩,其中避雨或促成设施葡萄面积1.2万亩,占比60%。

  三、坚持效益主导,提供产业内生动力

  湖北葡萄恰逢南北方葡萄上市空隙,通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市场认同度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2014年亩平产值突破1万元,比2008年提高2500元,亩平纯收益有望达5000元以上。从今年销售情况来,销售价格同比去年稳中有升。巨峰、京亚、夏黑等促早栽培品种6月中旬上市,7月中旬已全部销售完,果园收购均价达10元/公斤;巨峰、藤稔等露地或避雨栽培品种7月中旬上市,果园收购均价5.0-6.0元/公斤;武汉等大中城市郊区或旅游区的观光休闲葡萄园采用直销或者礼品销售方式,销售价格较高,武汉小宛葡萄园夏黑、藤稔20.0-30.0元/公斤,阳新军垦农场五夫生态园夏黑、醉金香20.0元/公斤,含香蜜、金手指30.0元/公斤。良好的销售价格,充实了果农的钱袋子。公安县东岳观村梅玲葡萄专业合作社,网络农户213户,种植面积1350亩,2104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户平收入近1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从销售市场来看,湖北葡萄主要以武汉、襄阳、宜昌以及省内各中小城市等本地市场为主,但广州、深圳、东莞、长沙等地销售份额逐年看涨。另外,湖北每年仍从新疆、陕西、河北、辽宁等地输入40-50万吨市场消费量,从某些方面来说,湖北葡萄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坚持主体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新型经营主体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近年来,湖北葡萄产业涌现出了荆州科润、金秋缘农业、武汉小宛、阳新五夫生态园等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荆州市科润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担保、银行小额贷款、分年偿还、群众受益”的模式,有力带动了公安县设施大棚发展。金秋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织成立了荆州市葡萄产业协会,网络公安、荆州区、江陵、监利、松滋等县市区,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生产指导、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销售,及时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湖北新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创建“葡萄种植 观光采摘 休闲服务 产品销售”的新型农业模式,先后被评为“国家葡萄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和“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为湖北葡萄产业化发展的领头羊。

  五、坚持市场培育,提高产业竞争活力

  在产业发展初期,公安、随县等生产大县葡萄销售基本都是靠葡农肩挑手提,喊着大嗓门吆喝卖葡萄。如今销售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每年4-6月份,外地客商就前来各主产区进行预定,销售旺季时,仅公安县每天以5000吨的速度调出,这得益于品牌和经纪人建设的深入推进。一是品牌创建取得突破。近年来,随着葡萄生产规模的快速发展,品牌整合与培育成为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前提,公安县连续举办了五届“葡萄节”,阳新军垦农场连续举办了三届“葡萄节”,通过“以节会友”请外地客商走进湖北、了解湖北葡萄、品尝湖北葡萄,扩大了湖北葡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湖北培育了近1000多人葡萄销售经纪人队伍,长期活跃在武汉、广州、合肥、长沙、北京、上海等省级城市窗口市场,有力推动了湖北葡萄“走出去”,同时荆秋缘、科润、天心眼、永红、鹅翅港等葡萄专合组织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采取代办、联营、自营等多种方式进行销售,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搞活了产品流通。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