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消费群体庞大,中国是主要的产茶大国之一。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乡,产茶历史悠久,茶区生态环境优越,茶文化底蕴深厚。湖北发展茶产业,可以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极富活力的绿色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鼓起农民钱袋子、农业增效的富民产业。
一、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大。茶叶是世界性饮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品之一,饮茶者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饮茶人数超过30亿人,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超过0.5公斤。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茶叶将是21世纪全球第一大饮料,而且世界茶叶市场消费每年将以3-5%的速度增加,有机茶、低农残茶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健康饮品。
2、内销需求增加,市场潜力大。近年来,我国茶叶内销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每年消费量以5%的速度递增,特别是上海、广东、北京等发达地区人均年消费茶叶已达到1公斤左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茶文化的发展,国内茶叶消费需求量将会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名优茶、品牌茶、乌龙茶、白茶、高档红茶等将继续保持旺盛需求,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3、茶叶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茶叶通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新产品,延长茶产业链,效益将数倍增加,而且前景十分广阔。茶叶含有500多种营养和功能保健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辐射、增强抗病毒能力、抑制突变和癌变、减低胆固醇和血糖等多种作用,成为功能性食品的重要组分,已引起保健医学、食品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专家的广泛关注。茶叶提取物可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等领域,茶叶超微粉添加到食品中,可制作茶饮料、冰淇淋、果冻、口香糖、面包、面条等数百种食品,茶多酚对各种食品、化妆品、保健品和药品等具有优异的抗氧化能力和防腐保鲜作用,许多发达国家已把这种纯天然的抗氧化剂作为化学抗氧化剂的最佳替代品,并广泛用作各类食品添加剂。因此,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前景非常广阔。
(二)竞争力分析
1、具有独特的地理资源和文化优势。一是生态环境优越。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土壤、降雨量等适中,适宜茶树生长,全省山区和丘陵地区都可种茶,特别是偏北的纬度为高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茶树种质资源丰富。我省是全国古老茶区之一,鄂西北秦巴山至今还有千年古茶树,茶树品种已有4个被审(认)定为国家茶树良种,12个被审定为省级良种。三是茶类丰富,内质好。全国绿茶、红茶、黑茶(砖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六大茶类我省都有,其中,绿茶是我省的优势茶类,具有形美、色绿、香高、味醇的品质特点,倍受消费者和客商的亲睐。宜红茶是全国三大红茶之一,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川”字牌老青茶自古以来就是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四是茶文化底蕴深厚。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乡,同时,随州炎帝、神农等历史名人、文化名人以及武当山道教、宜昌三峡、恩施土家族等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湖北历史上是中国茶马古道、马帮进京入俄必经之路,汉口19世纪茶叶进出口贸易量曾居全国首位,被欧洲人称为“茶叶港”。充分挖掘利用我省这些独特的优势,茶产业发展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2、绿茶竞争优势强。我国绿茶占国际绿茶销售市场总额的50%以上,主导世界绿茶市场,价格处于垄断地位。我省是全国绿茶生产大省,绿茶基地规模大,茶农科技管理水平较高,而且我省绿茶自然品质好,极具竞争优势,有利于扩大绿茶出口。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绿茶加工技术显著提高,品牌建设成效显著,采花毛尖,萧氏绿茶,武当道茶,恩施玉露等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愈来愈大,采花毛尖、萧氏绿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进一步提高了我省绿茶的市场竞争力。
3、高档次开发乌龙功夫茶,加快恢复发展宜红茶大有可为。乌龙茶是半发酵茶,目前主产区主要在福建、广东、台湾。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乌龙茶市场快速增长,平均售价是绿茶、花茶的2倍以上,而且乌龙茶产区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继绿茶之后的第二大茶类,其芬芳的香气,醇厚的滋味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推崇。我省近年来开发高档次乌龙功夫茶效益显著,市场广阔。宜红茶是我国历史上三大红茶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的声誉,也是我省传统的外销出口产品,目前高档次宜红茶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市场看好。因此,高档次开发乌龙功夫茶,加快恢复发展宜红茶大有可为。
4、科技基础好,技术水平先进。目前我省有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和恩施、咸宁、十堰、襄樊等市州科研院所,有一大批从事茶叶产业生产、科研的技术队伍,并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科技基础好,技术水平先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二、发展湖北茶产业主要措施
(一)、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加强优势茶区建设。
重点建设四大优势茶叶板块基地,即鄂东大别山名优绿茶、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名优茶和宜红茶、鄂西北秦巴山高香绿茶和鄂南幕阜山名优绿茶及边销茶。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向四大优势产区集中。通过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全省茶叶经济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茶叶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茶叶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把我省四大优势茶叶板块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名优茶、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和出口安全示范区。
(二)、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标准茶园建设。
按照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方案的要求,重点强化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园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茶园栽培管理和加工厂配套,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质量技术标准,加强质量规范管理,重点建设恩施、五峰、英山、夷陵等1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和50个1000亩标准化示范茶园。二是加快良种引繁推广步伐。要坚持发展新茶园必须是无性系良种的科学发展观。重点在四大优势茶区兴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搞好苗圃、母本园和示范园配套建设,大力引进和选育适合本省发展的名特优新品种。三是中低产茶园改造工程。突出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效益,把茶园低改纳入到全省低丘岗地和低效林改造两大项目范畴之中。通过改造提升,建设高效茶园。四是大力示范推广茶树机修、机采、机耕技术,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实用新技术的入户率、到园率和到位率。
3、整合品牌资源,打造知名品牌。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整合现有茶叶品牌资源,重点打造采花毛尖、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萧氏绿茶、英山云雾、鹤峰翠泉茶等品牌,改变湖北茶叶品牌多、乱、杂的现状。支持一个大区域形成一个优势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加强品牌茶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培植在全国叫得响、覆盖面广的知名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4、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完善机制体制,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茶业加工体系。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实行“三个一批”:在茶叶集中优势产区新建一批高标准加工厂,改造提升一批初制加工茶厂,淘汰一批作坊式小厂。二是加快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茶饮料和茶食品生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大力推行全程现代化机械化加工,用工业化的理念、食品级的加工管理、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武装茶叶加工厂,努力提高加工科技水平和劳动效率,加快淘汰传统落后的加工设备和工艺。三是培植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尽快做强做大,同时,大力提倡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鼓励支持采用租赁、兼并、联合等办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促进茶产业升级换代。
5、加强精深开发,促进加工增值。加强茶叶精深开发,促进系列加工增值,将成为今后我省茶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重点扶持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大力支持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生产线,开发各类茶饮料、茶食品、速溶茶、茶多酚等茶制品,以及与茶行业密切相关的茶机械、茶包装、茶文化工艺旅游等新产品,促使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飞跃,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关联度,与食品、医药、精细化工、日用化工等行业实现跨领域合作,大幅度提升茶产业综合开发的系列产值,广泛吸纳城镇居民和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大力支持外贸加工型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大力开发有机茶、低残留茶、宜红茶、袋泡茶、出口眉茶、珠茶等产品,力争我省茶叶出口水平攀上新台阶。
6、高档次开发乌龙功夫茶,加快发展宜红茶。我省有机乌龙茶开发,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全省四大优势茶区,重点选择有优越生态环境、有知名茶叶品牌、有重点龙头企业、有乌龙茶生产基础和发展优势的县市区实施,探索总结具有湖北特色的有机乌龙茶加工新工艺,开发具有湖北特色的乌龙工夫茶新产品。宜红茶是我国三大红茶之一,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良好声誉,也是我省传统的外销出口产品。要以采花茶业宜红茶公司为重点,大力培植加工型、出口型龙头企业,兴建清洁化、标准化生产线,改善宜红茶加工环境,提高生产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自营出口能力。在巩固扩大出口的基础上,着力开发国内市场。通过开发乌龙功夫茶和加快发展宜红茶,努力解决我省夏秋茶鲜叶资源利用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7、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形成内销外贸多渠道拓展的市场格局。要完善提高目前已经形成的茶叶专业交易市场。同时,要大幅提高我省企业自营出口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要大力弘扬茶文化,拉动茶消费,积极支持各地举办茶叶节、茶博会和茶旅游节等活动,大张旗鼓地加大湖北名茶在国家和省市等主流媒体上的广告宣传力度。鼓励到境内外参加展览会、博览会,通过茶文化茶品牌的宣传,提升鄂茶在国内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湖北茶产业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要充分发挥我省茶产业的人才优势,加强农、科、教合作,加快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完善茶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推广体制和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组织实施茶产业培训工程,培训新型职业茶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我省茶产业整体素质。
(二)、加快标准化进程,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一是要广泛宣传和加强培训,强化标准意识,把标准化生产变成生产者的自觉行为;二是要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根据无公害生产和国际贸易的需要,统一组织制订和修订茶产业的有关标准,形成与国际市场 接轨的标准体系;三是生产单位要建立健全自身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原料、产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检验工作,对原料、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四是加强生产投入品监管,推行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建立与完善包括生产档案与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和可追溯制度,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三)、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大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省和茶叶主产县市区要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一批重点项目和重点基地、重点加工园区以及重点龙头企业;二是要把农业、林业、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可用于茶产业发展的资金打捆使用,发挥整体效益;三是要加大金融方面的支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四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茶产业;五是要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增加投入;建立国家、集体、企业、民间资本以及外资等多途径,多元化投资结构和投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