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区农业所占比重低,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左右,是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全区共有耕地24.82万亩,农业人口8.55万,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9亩,而且耕地质量较差。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需求量急剧增加,致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资源流失较为严重,导致农业发展用地捉襟见肘,耕地面积减少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这一现状,红山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加大支农投入,狠抓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城郊型特色农牧业,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为能更好的使农业调优、农民增收,红山区以设施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以“高、精、特”为特点的精品农业,并确定按照“高、精、特”的农业发展总体思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明确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高:是指在效益上创造高附加值,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为目标,促进农民增收;精:是指在示范作用上发展精品,以精品为示范,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特:是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
几经调整改革,通过几年的发展,红山区城郊型农业走出了困境,创出了“高、精、特”的发展模式,累累硕果展示出城郊型农业的发展之路。
一、效益求高有妙招
“菜园子”既是城市的“菜篮子”,更是农民的“钱袋子”。红山区坚持把“菜篮子”工程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通过走产业化推进、集群化发展、品牌化经营、科技化提升、社会化服务之路,“小菜”已经成为关系民生的大产业。以“围城沿路、靠近村庄、规模化发展、模式化种植”为发展思路,采取统一建棚标准、统一作物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的模式,以集中连片的小区为主,红山区全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坚持“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自2008年以来,红山区政府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农民累计投入2500多万元,银信部门贷款2000多万元,发展设施农业近2万亩,其中百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13处,年生产无公害蔬菜18.896万吨,累计创造产值近14亿元。实现项目区年人均收入8424元,年人均增收3500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红山区以“高投入,高标准”为设施农业建设目标,达到了农业产业“高产出、高效益”的目的。
充实农民的“钱袋子”,红山区一方面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从源头抓起,实现蔬菜标准化、原生态种植,通过蔬菜新品种推广和结构调整,“三诱”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二氧化碳施肥、生物菌肥、组培技术、秸秆反应堆、硫磺熏蒸等配套种植技术相继应用到设施农业及特色产业中。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和推广“带动主体(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业主大户、营销经纪人)+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技术培训和市场对接,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解决了农民“卖菜难”与居民“买菜贵”的矛盾,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市民得到了实惠,为地方经济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二、示范作用出精品
红山区重点培育的花卉产业,以新品种、新技术、高科技打造设施花卉精品示范基地。设施花卉种植不断推出精品工程,形成了梅花一点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城的局面。
红山区把发展设施花卉和特色水果产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制定了完成设施花卉及特色水果基地建设1200亩的目标,初步形成满足本地市场,辐射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全力推进“1431”工程(即建设一个高标准花卉市场交易平台,发展四个设施花卉种植园区,培育三个营销网络,成立一个技术服务体系),红山区花卉产业驶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按照“规模化种植、多样化发展”的思路,增强设施花卉产业的精品示范作用。2013年红山区重点发展了四个设施花卉种植园区,打造100亩特色鲜花种苗种球繁育基地。截至目前,红山区花卉种植面积达到420亩,预计全区年产鲜切花400万株;年繁育鲜花种球及特色鲜花10万盆,产值超过700万元,对红山区及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红山区花卉产业不断以新品种、新技术占领市场前沿,几年来,共引进、繁育、推广的花卉品种达到数千种,盆花达1400多种。2012年红山区又着力进行了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示范,繁育引进鲜切花品种20余种,新引进的鲜切花品种石竹梅、金鱼草、黄莺、剑兰、彩色玫瑰(白玫瑰、粉玫瑰、黄玫瑰)等均已试种成功,这些新品种的市场前景好、价格高,预计金鱼草年产值达6万元/亩、石竹梅达4万元/亩、彩色玫瑰4.5万元/亩、黄莺和剑兰1万元/亩。
区组建了天鑫蝴蝶兰组培研发中心,与高校签订了蝴蝶兰、欧洲花楸组培研发项目,提升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天鑫鲜花繁育园区从北京引进30000多株蝴蝶兰组培种苗,配合组培研发项目的顺利开展。组培研发项目的确立,标志着红山区花卉生产实现了自主研发、培育花卉品种,集约化、工厂化育苗的新突破,使红山区花卉产业在技术上走在全国前列。
特色产业带动营销市场网络化,营销市场助推特色产业大发展。红山区重点培育了三个花卉营销网络,一是以春蕾花卉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外销网络。红山区鲜切花配送不但从市区拓展到周边地区,还远销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区,实现年销售额350万元。二是以天虹花卉市场内经营大户和市区内花店为销售终端的地产地销配送销售网络也已经初见规模。市场产品可远销北京、河北、辽宁、吉林等地,成为联通华北东北、辐射周边区域的综合性专业市场。三是以物流园区云计算中心为纽带的电子销售网络,更进一步延伸和拓宽了花卉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半径,形成了合作社 销售网点 电子商务为一体的花卉销售网络。
红山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红山区花卉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天虹花卉市场为主体的观光销售中心,以天虹花卉市场为依托的花卉储运中心,以优新品种研发、生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示范的创新辐射中心,以优新种球种苗、高档盆花和优质切花设施栽培生产试验示范的全市花卉产业生产试验示范中心,以花卉信息咨询和花卉文化创意服务为引领的全市花卉产业市场消费中心。
三、农业调优讲特色
红山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不断对农业结构进行调优,充分发挥红山区的地域优势,以特色种植、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休闲观光等为特点的特色农业已成规模。
(一)、特色水果种植上档次
以特色水果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对城郊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作用不断加强。2013年红山区新增了黑沟门村设施葡萄种植园区,三眼井村小三家特色水果种植园区,文钟村特色水果种植园区三个特色水果种植园区,目前,红山区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共有600多亩,品种主要有红提、草莓、火龙果等,预计丰产后年产值可达400万元。特色种植业在壮大规模、增加效益的同时,不断引进新品种,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产业优势。在三眼井村璞农循环生态示范园进行了脱毒草莓原种苗试种栽培试验,试验了3个新品种,预计亩产量2000公斤以上,亩产值可达4万元。在文钟村特色水果种植园区试种火龙果品种1个,预计亩产量3000公斤以上,亩产值可达3.6万元。在南大营子营房村试种北虫草已经取得成功,预计每亩年产值将达18万元以上。特色种植创造的高效益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农民的种植热情,对传统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
(二)、生态农业发展有特色
璞农生态农业观光园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以发展近郊型、都市型现代农业为核心的理念,通过公司(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文钟镇三眼井村计划投资4000万元、规划面积2200亩,建设体现“高、新、特、优”的为特点的现代大型都市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园。公司注册了 “璞农”农产品商标;建立了完善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跟踪记录,番茄、黄瓜、猪等多个品种获得农业部有机认证。有机农庄计划开设VIP宅配直送服务、社区直供连锁店、有机产品专卖店和有机产品网上商城等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高档次的有机食品和特色服务,实现了农业和艺术的统一,延伸了农业的观赏价值。
以采摘、垂钓、农家乐为主的城市近郊休闲旅游业蓬勃兴起,城市周边地区可供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项目日渐增多,农家乐已初具规模。目前红山区农家乐经营户已经达到30多家,有采摘、垂钓等休闲项目的有10家,采摘园6处,总面积950多亩,年接待总量超过20万人次,经营性收入260万元,直接带动农民就业300余人,间接拉动果蔬种植、农畜养殖等行业,引发带动效应非常明显。
(三)、私家菜园建设有创意
依托有利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立足市区“菜篮子”工程,发展“私家菜园”,改变了传统农业仅提供农产品的单一功能,赋予其休闲、观光、教育等内涵,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和领域。红山区“私家菜园”示范园现有菜地34亩,可供市民选择的菜地310块。示范园项目启动后深受市民欢迎,被市民认种的200多块菜地今秋已获硕果,市民们不仅收获了自己亲手种植的新鲜蔬菜,更体验了劳动和收获的喜悦。私家菜园为农民创造了农业工人的岗位,不仅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增值流转,还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增收,也为市民体验农耕乐趣提供了平台,实现了农民、市民双赢,是城郊型农业中一种新的经营形式的探索。
三、基本经验
(一)、政府推动,区域化发展
红山区委、区政府制定了《红山区2008-2014年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每年都下发年度《设施农业专项推进实施方案》,采取“处级干部包镇(办)、区直部门包村”的办法,各镇(办)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专门组织,实施专项推进。此外,在立项建设、税费政策、投资奖励、权益保护、宣传推广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要求区财政部门确保设施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及时到位;农业部门搞好整体规划设计,开展好技术指导和标准化生产,重点做好科技示范和人员培训工作;水利、林业、土地等涉农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提早谋划,全力配合,切实做到早安排、早落实、早施工、早生产;组织部门将设施农业纳入了农口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这些举措确保了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二)、项目拉动,多元化投资
红山区针对发展设施农业资金匮乏的实际,坚持“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整合农业开发、水利建设、扶贫开发、农机补贴、农村能源沼气、农村路网改造及其它涉农项目资金,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资金支持。相继下发了《2009年红山区设施农业补贴办法》和《红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设施花卉及特色水果产业发展的有关意见》,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及特色产业。
(三)、服务促动,标准化建设
在具体工作中,以参观学习为主要形式。为确保设施农业及特色产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多次组织区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镇(办)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有关村干部、大棚经营者、花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花卉种植大户赴北京、山东、辽宁、云南等省市地区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的蔬菜种植、花卉栽培、特色水果种植技术。通过学习和考察,大家开拓了视野,坚定了发展设施农业及特色产业的信心。组建了蔬菜技术服务中心,聘请专家和技术员对全区设施农业生产进行全天候指导和跟踪服务。邀请农业大学的专家讲授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新技术,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技术水平。采取专家集中授课、技术人员现场办班、典型农户示范引路等形式,向大棚经营者传授蔬菜种植、安全使用农药、合理施肥、棚室多样化栽培等实用技术。
(四)、镇村联动,规模化经营
各镇(办)通过介绍经验、对比效益等举措,发动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知度。成立了驻村工作队,采取镇干部驻村包点的办法,协助发展设施农业及特色产业。
目前红山区正在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努力把红山区建成以“稳定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一流的园艺业、活跃的流通业、先进的加工业”为特色的城郊型农业强区。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探索城郊型农业的发展道路,调整城乡二元结构,使 “离乡不离地,离地不离乡”、“种田不比打工差”成为红山区农民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