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茶产业链条带动山区茶农增收

发布日期:2014-12-09    浏览次数:3

  一直以来,农民收入低问题制约着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宣恩县茶产业和农民收入进行实地调研,探索依靠延伸茶产业链提高山区农民收入的途径与方法。

  宣恩县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的典型山区县,地处世界最大的富硒地区,气候湿润多雾,适合种植茶的土地面积占全县三分之二以上,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一、茶产业现状

  (一)茶叶种植情况

  2013年底,宣恩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7.8万亩,其中有机茶园2.12万亩(含转换期),无性系良种茶园12.7万亩,常年育苗面积600亩以上,年出圃茶苗近1亿株,茶园面积居湖北省第十,产量居第九,良种率居第二。

  2013年宣恩县茶叶农业产值达到6.5亿元,综合产值12亿元,2014年预计产量14800吨,产值7.0亿元。

  (二)茶农收入情况

  宣恩县有人口35.3万,农业人口31.6万,五个茶叶主产乡镇人口17.8万人,约7.5万人直接从事茶叶生产,茶农人均茶园面积近1亩,茶农人均收入约为5857元。

  以庆阳坝村为例,该村自2008年起全面改种茶叶,主要劳动力在2至4月份间务农,春茶采摘结束后外出务工,2013年该村人均年纯收入5842元,高于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5010元,其中农业纯收入收入1928元,占33.0%,高于全国农村人口务农纯收入的比重19.3%。茶叶种植的劳动力刚需更低,收入更高。

  (三)茶产业化发展情况

  2013年宣恩县有茶叶企业13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40多家,其中产值过亿元规模企业2家,5000万至1亿元规模企业5家,2000至5000万元规模企业10家,500至2000万元之间规企业17家,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9家,具备进出口权企业1家,通过QS认证企业19家,通过ISO国家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5家,通过有机茶认证企业7家。

  二、茶农收入落后的原因

  (一)茶产业链发展缓慢

  宣恩县的茶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游,以干原材料销售为主,由于中小型茶叶加工企业占大多数,其主要生产经营模式为:收购本地鲜叶并加工成原材茶销至省外,由省外进行精加工和包装。庆阳坝村红毛茶年交易量达200至300万公斤,由于宣恩县没有红茶精加工企业,收购来的红毛茶销往江苏省和安徽池州等地,一部分直接贴牌销售,一部分经精加工后出口。

  产业化程度低,红利外流,致使茶农增产不增收。

  (二)本地品牌小而杂

  一是茶企规模小,宣恩县有大小茶企137家,除了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34家核心企业外,其余大部分为小型企业和作坊式加工厂。在2013年度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排名中,湖北茶企入围9家,宣恩县茶企无一入围。 受规模局限,这些作坊式加工厂的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无法应用更先进的技术成果,也无法进一步开拓市场。

  二是市场开拓不力,宣恩县有大小茶叶品牌30多个,同质化严重,主打公共品牌“伍家台贡茶”局限于本地市场,在本县市场占有率为70%,在恩施州为20%,在武汉市为8%,其他市场仅为2%,作为全国茶叶生产大县,这样的占有率显然还远远不够。本地茶叶市场的长期无序竞争,致使本地茶企群龙无首,品牌效应薄弱、产业发展缓慢。

  本地茶叶无法迈向更广市场,限制了产业链上游茶农的增收空间。

  (三)茶产业综合开发滞后

  与恩施州其他县市的旅游业相比,宣恩县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茶乡旅游开发尚未成熟,茶叶消费主要是直接饮用,茶具、茶家具、茶美食、茶保健用品、茶艺培训等商业化开发未形成规模。

  茶叶中高利润的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小,茶农收入依赖茶叶种植,增收缓慢。

  三、带动茶农增收几点建议

  (一)发展有机茶园, 不断提高标准化程度

  一是提高标准化程度,茶叶生产有着较为复杂的流程,在建园、选种、管理、采摘中差异,会大幅增加加工环节成本,对成品茶叶质量产生巨大影响。所以从长远来看,必须提高茶叶标准生产程度,要对现有低产老茶园进行改造,继续提高无性系良种率,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生产合作化。

  二是推进茶园有机化,有机茶园能够有效提高整个茶产业总价值,直接提高山区茶农收入,通过对宣恩县有机茶园调查发现,有机茶亩产值达6800万元,较常规茶园亩产值高出36%,农民亩增收1800余元。推进茶园有机化可以推动茶农生产从“量多价低”向“量少价优”转变,利于山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企业要大力推进标准化有机茶园的建设和认证进度,可将部分集中连片茶园打造成高质量有机茶园作为试点,探索适合宣恩县的生产加工经营模式,逐步在全县推广。

  (二)推进品牌整合,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政府要对大中型茶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向山区茶产业倾斜,同时提高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借 “富硒”、“有机”两大亮点开发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探索茶叶深加工领域,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延伸产业链长度,紧抓精深加工、包装和销售等高利润环节,引领宣恩县茶产业跨越发展,带动茶农增收。

  二是做大优势品牌,政府要在各方面给予扶持,加大 “伍家台贡茶”品牌宣传力度,推进小微品牌整合,先建立公共品牌的生产技术规程、加工标准和退出机制,允许一定时期内母子商标共存,力争将全县主要茶企吸纳到“伍家台贡茶”品牌下,再探索合理方式将各茶企逐步合并成为集团公司,将“伍家台贡茶”品牌打造成湖北省著名商标,乃至中国驰名商标。在未来,应凭借宣恩县位处宜红茶主产区之一这个巨大优势,不断深入挖掘红茶资源和市场,积极致力于宜红茶品牌的回归与整合。

  (三)挖掘茶文化底蕴,加强茶产业综合开发

  一是开发利用茶文化,茶文化作为茶产业独有资源,是与其他作物产业相比的巨大优势。宣恩县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茶文化底蕴深厚,如土家茶歌、茶舞、茶诗、茶俗、茶艺、茶叶民间故事等。这些宝贵财富正随着农村劳动力输出而流失,当前。政府要对这些茶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开发,形成易于为人们接受的表现形式。

  二是打造茶乡旅游,针对宣恩茶产业综合开发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应从茶文化旅游着手,将茶乡旅游与土家族文化与旅游和生态养生等元素结合起来,茶农通过为游客提供食宿等相关的接待服务,增加茶农的增收渠道。要加强旅游基础配套建设,完善茶文化旅游功能,提高茶文化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利用丰富的茶园资源,打造出一条集观光、茶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成熟旅游带,吸引游客来宣恩游茶山、尝土家菜、品宣恩茶。将旅游和生态养生等元素融入茶文化,通过茶叶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带动山区农村人口就业增收。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