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日期:2013-11-18    浏览次数:2

(2011-2015年)

  依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和农业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编制《河北省 “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大力支持农业,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努力克服市场竞争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三聚氰胺”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等不利因素影响,保持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形势。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为“十二五”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省实现农业增加值2563亿元,比2005年增长22.5%。粮食连续七年增产,总产达到2975.9万吨,比2005年增长16.44%。蔬菜播种面积1864万亩,产量达到757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6%和8.85%,总产稳居全国第二位。棉花总产量56.95万吨,稳居全国第四位。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416.8万吨、339.1万吨、439.8万吨,比2005年增长5.36%、-11.96%、和29.23%,位居全国第六位、第三位和第三位。饲料产业迅速发展,饲料总产量达到1086万吨,饲料工业产值29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4.2%和118.5%。水产品产量达到106.3万吨,比2005年增长7.5%。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8.5%,比2005年提高2.3个百分点。农业区域布局成效显现,初步形成了优质小麦、玉米、棉花、果品、蔬菜、牛奶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区。设施蔬菜比重达到44.5%。中药材、糖料、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30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新亮点。水产养殖与捕捞产量之比由2005年的60:40提高到66:34,渔业二、三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

  3.产业化经营跨上新台阶。2010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3600亿元,比2005年增长92.2%,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5%,比2005年提高9.1个百分点。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785万户,参与度达到53%,比2005年提高13.4个百分点,户均受益7293元,增长52%。龙头企业实力壮大,省级龙头企业增加246家,总数达到366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2家),销售收入达到1400亿元,增长一倍,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22家,全省最大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金海粮油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产业集群初步形成,30个示范基地县加工产值达到1680亿元,实现翻番。规划建设加工业园区38个,入园企业1405家。

  4.科技支撑作用不断提高。建设国家级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39个,167个县市区实施了新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强化科技服务,连续两年组织开展“百千万”农业干部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行动,组织农业干部和科技人员1.5万人,下基层9万人次,培训农民1200万人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6.2万个。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设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1.3万个。大力推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两晚”节水高产和玉米“一增四改”等重点技术。大规模开展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活动,规划建设4000万亩粮食核心区。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全省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品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7%、82%和60%以上。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农机总动力达到10151.5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19.6%,居全国第二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7%,建立了玉米、水稻、花生、马铃薯等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5.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不断改善。“十一五”国家和省级财政性投入达到179.3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3倍,优质粮产业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农牧渔良繁体系、渔业增殖放流、草原生态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得以实施。农垦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1.6亿元,增长8.9倍,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建设乡镇区域站1707个,占应建站总数的82.3%。全面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建设完成省部级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79个。加强农村能源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使用沼气农户达290万户,普及率达到18.9%。

  6.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推进力度加大。通过加快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农业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2010年末,全省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8.7万公顷,产量1765.7万吨,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各类养殖小区发展到2300多个,规模养殖场13.4万个,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100%;以蔬菜、畜牧、水产三大产业为重点,制定省级农业标准800项,市级地方标准1400项,农产品各领域、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区152个,示范区总规模达到1280万亩,示范户190多万户,300多万农民直接参与了示范区建设。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率不断提高,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21个,省名牌农产品8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3个。

  7.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集中整治行动,加大对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种植养殖场、奶站和批发市场的监管力度,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企业)2214个,面积879.8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77个、绿色食品513个、有机产品企业32家。建立1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和23个县级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全省蔬菜、畜产品、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8.8%、99.8%和9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农产品实现了质量可追溯。

  8.农村改革和政策支持不断强化。取消了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农村税费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完成土地流转727万亩,流转率为8.6%,提高3.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五位。增加农业补贴,落实粮棉油良种补贴34.8亿元,农机购置补贴15.8亿元,生猪、奶牛及绵羊良种补贴7.9亿元,渔船柴油补贴8亿元。加大农民负担监管力度,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3.5亿元。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试点稳步推进。加强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农业法》、《畜牧法》、《渔业法》、《动物防疫法》、《草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工作。

  9.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迈上4000元、5000元两个台阶,由2005年的3482元提高到2010年的5958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1.3%。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例由37.2%提高到44.5%,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收入比例由57.1%下降到45.8%。农民消费结构日趋合理,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3845元,年均增长12.2%。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