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3-11-20    浏览次数:2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良好的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产业效能有效释放,旅游业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面完成了各项规划目标。

  (一)政府主导明显加强,旅游大发展的环境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将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后,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落实文件的具体政策措施,新增旅游产业基金1.7亿元,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引导和支持。全省上下对旅游业作为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形成了统一认识。旅游业发展氛围空前浓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景区景点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宣传促销日趋活跃,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投融资大幅度增加,基本形成了促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全省旅游业正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功能进一步释放

  到2010年底,全省已开放景区600多家,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99家(全国列第7位),星级饭店520家,旅行社1200多家。 “十一五”期间,全省入境旅游人数和创汇年均增长9.2%和11.5%,总量分别达到376万人次和15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6倍和1.7倍;国内旅游人数和创收年均增长13.1%和15.9%,总量分别达到5.6亿人次和3150亿元人民币,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8倍和2.2倍。2010年全省接待游客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05%。尤其在2009年,全省旅游业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9.7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4.70%和27.97%,相当于全省GDP的4.17%和第三产业的11.96%,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作用明显。

  (三)产业融合聚集不断推进,区域旅游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大力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工业旅游蓬勃发展,旅游业的科技文化内涵大幅提升,产业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全省在空间上加强了资源整合,引导同类产品区域聚集,如温泉聚集区、滑雪聚集区、草原聚集区、滨海休闲度假聚集区等,增强了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河北省还先后与国家旅游局、河南、山东、北京加强了合作与协作,构建区域无障碍旅游体系,促进了京津冀豫鲁区域旅游合作,使河北有效融入了环京津、环渤海和中原协作区。

  (四)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全省旅游业步入升级换代阶段

  自2007年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全省环京津地区集中围绕滨海、草原、温泉、冰雪、皇家、运动等休闲旅游产品,每年新开工旅游项目100余个,规划投资额上千亿元。截止2010年底,全省在建项目规划投资达2500亿元。随着一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投放市场,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由观光、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组成的产品体系,旅游产品类型和季节结构明显优化,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推动了河北旅游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历史性发展机遇

  (一)宏观政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强调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和“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将“积极发展旅游业”作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由于河北省产业结构偏重,必须紧抓国家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重大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河北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二)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

  环渤海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速度成为中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经济增长极。区域内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其强劲的经济实力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也必将促进城际间交通更加便捷、城市形象大幅提升、旅游要素逐步完善、旅游协作更加紧密。而河北省作为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将借势发展,在休闲度假、邮轮游艇、会议会展、自驾车旅游等方面大有作为。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