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
建筑材料、非金属矿和无机非金属材料是基础原材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构建适应需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建材产业体系,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现实选择。为加快建材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状况
“十一五”时期,全省建材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总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的同时,行业面貌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1.生产规模稳步增长。主要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行业经济效益实现大幅增长。2010年,全省水泥产量1.26亿吨,较2005年增长53.6%,居全国第四位;平板玻璃1.2亿重量箱,增长142.4%,居全国第一位;卫生陶瓷2320万件,增长55.5%,居全国第三位;建筑陶瓷1.37亿平方米,增长48.8%,居全国第九位。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92亿元,比2005年增长201.5%。
2.产业结构显著改善。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池窑玻璃纤维、新型墙材等已居绝对主体地位,以主要产品结构为代表的建材产业结构实现质的跨跃。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88%,比2005年提高45个百分点;浮法玻璃比重80%,提高47个百分点;池窑玻璃纤维比重60%,提高18个百分点;新型墙材比重60%,提高20个百分点。
3.节能减排进展加快。至2010年底,全省88%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40%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已配套余热发电系统,窑炉提效、电机变频、脱硫除尘等一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开始加快推广应用,全省建材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从6.93吨标准煤下降到2.9吨标准煤,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目前,全省建材工业年利用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近5000万吨,占总利用量的1/3以上;利用水泥窑无害化最终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有毒有害废弃物及工业废弃物已开始起步。
4.科技进步成效明显。立窑水泥、平拉玻璃、坩埚拉丝等落后工艺已基本淘汰,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主体工艺装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超高强水泥、在线LOW-E玻璃、硼硅玻璃板、光伏玻璃、微晶板材、特种工程材料等不断开发应用,一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加快。
(二)主要问题
总体看,目前全省建材工业依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方式仍未根本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消耗高,环境影响重。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墙体材料等主要建材产品,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以上;非金属矿开采、利用、恢复水平还比较低,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排放存在很大的下降空间,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置有待深入发展。
2.加工制品少,产业链条短。水泥基材料及制品有待拓展和深化,平板玻璃深加工率还在35%左右,新型建材部品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非金属矿高纯、超细、改性等深加工产品少、规模小,陶瓷薄板、屏显玻璃、陶瓷纤维、电子玻纤布等大批高端产品仍属空白。
3.产业布局散,规模优势小。水泥熟料、浮法玻璃、建筑卫生陶瓷、非金属矿加工等基地化发展有待完善,墙体材料、水泥粉磨等生产分布与市场需求还不协调,生产加工聚集优势、企业规模效益还未充分发挥,建材工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效应尚未充分体现。
4.品牌效应差,竞争力不强。在建筑陶瓷、新型建材、非金属矿等众多领域还缺乏名牌。全省建材驰名品牌与国际、国内同类名牌相比,在知名度、美誉度、公认度上还存在巨大差距。高端建材品牌严重不足。
(三)面临形势
1.基本判断。在我省未来产业格局中,建材工业仍具有重要地位,高度重视并加快建材产业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一是构筑合理的产业结构离不开建材工业。钢铁、装备、石化是我省三大支柱产业,建材生产能够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钢铁、石化等产业的废渣,适度发展建材工业是促进我省产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依靠建材工业。主要建材产品不宜长途运输,建设需求大多依靠就地取材,发展建材工业是满足我省建设需求的必然要求。三是产业发展优势仍然突出。市场需求、能源和资源供应、交通运输等综合优势支撑着我省建材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加之在资产、技术、人才等方面积累的雄厚产业基础,发展建材工业是我省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