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2014-2018)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4年6月4日
山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2014-2018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的通知》(工信部信[2013]317号)要求,推动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18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由2012年的76.6提高到88。着力实现“五个提升”:
1.传统产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研发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不断普及,工业装备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高,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由2012年的50.2%提高到75%。
2.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技术及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聚区。
3.两化融合衍生新兴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北斗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驱动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由2012年的33.3%提高到60%。
4.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得到全面推广,重点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由2012年的38.8%提高到80%,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由2012年的38.1%提高到60%。
5.信息技术对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的贡献明显提升。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全部建立节能管理信息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增强;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信息实现可追溯。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六大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落实《山东省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鲁政办发[2013]37号),加大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的融合渗透,提高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再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1.轻工。重点推进信息化与生产制造、技术创新、现代服务、节能环保融合,提高专用装备数字化控制水平。造纸行业重点推广应用节能控制、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信息技术和设备,在连续蒸煮、烘干、制浆、抄纸、涂布等重点环节实现在线测量。食品行业重点在白酒、乳制品、肉制品企业开展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搭建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皮革行业重点使用转鼓群控、计算机涂料配色等自动化生产技术。家电行业重点推进物联网条件下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数字化、协同化,创新智能家电生产模式。家具行业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大规模定制生产技术。
2.纺织。重点提升专用装备的数字化控制水平,推广信息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深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专业化进销存、供应链管理等应用。棉纺织行业积极推广应用配棉管理信息化以及生产自动检测、管理系统。服装行业积极推广网络化、个性化、规模化的量身定制,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系统集成,提高个性化生产能力。化纤行业重点应用生产过程集散控制系统和各类自动控制装置。印染行业重点应用织物染色印花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技术,以及有利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自动控制系统。
3.机械。重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一体化,提高企业两化融合综合效率。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扩大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产品开发设计环节的应用,鼓励数控改造、模块化控制、可重组柔性生产线技术和产业链协同技术的研发与普及,提高装备数控化率和工艺信息化水平。着力开发信息化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广泛采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自动控制、自动故障诊断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汽车产业积极构建异地多层次协同研发体系、网络化协同制造体系和供应链协同商务体系。加快推进自主工业机器人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培育和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
4.化工。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严格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改善能源资源利用率。在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橡胶化工等领域,针对流程控制与优化、故障诊断、监控与安全、工程设计等环节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在线检测和生产流程智能化水平。推进管控一体化,有效集成生产自动化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的综合集成和协同。加强对农药、危险化学品的智能监测监管,实现低碳清洁安全生产。
5.冶金。结合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调度优化,降低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型钢铁有色企业以实现跨地域、多制造基地一体化管理为核心,搭建管控一体化、支持管理创新、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信息化基础架构和应用系统,开发集团化经营的采购、销售、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综合管理系统,提升协同管理水平。中小型钢铁有色企业推广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关键设备核心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冶金冶炼技术水平和过程自动化控制能力。
6.建材。重点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水泥行业重点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自动化控制水平,推广应用窑头温度检测控制、筒体温度检测系统、节能减排控制系统、废气污染物在线监控系统和在线仿真技术,完善并推广管控一体化和水泥配料专家系统。在散装水泥、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等行业推广应用运输车辆监控调度管理系统。玻璃行业重点提升产品柔性设计创新能力及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加强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切割分选全自动控制及炉窑的自动控制。陶瓷行业推广原料制备控制系统、窑炉控制技术、压机控制系统、施釉机器人控制技术等。
(二)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水平,推动产业倍增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和协同创新,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抢占发展制高点。
1.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突破核心元器件、高性能芯片、高端软件三大核心技术,构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超级计算中心四大应用创新平台,形成从材料、芯片、元器件、整机、终端设备到应用系统,从数控机床到智能机器人,从硬件、软件到信息技术集成服务的完善产业链。大力发展两化融合急需的应用电子产品,以及各类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新一代互联网络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积极承接软件外包业务。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软件和工具,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和效率,增强工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
2.新材料。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支持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建立新材料研究开发、分析测试、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推广应用等专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提高新材料研发、制备和使用全过程的环境友好性。鼓励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建立管控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在线监控和生产经营信息动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