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福建省“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2007-01-18    浏览次数:2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福建经济腾飞,经济体制改革是关键。日前,省政府批复了由省发改委编制的《福建省“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这一我省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进行了详细解读。

  问:“十一五”是我省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五”期间我省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重大发展?

  答:近年来,围绕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我省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突破,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显著增强,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效能不断提升;以税费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区焕发新的活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平稳;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和健全;市场化进程持续加快,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体制保障。

  :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如何?

  答:总体而言,经过二十多年推进,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相对简单的单项改革相当一部分已经完成,今后将推进的改革,则是一些矛盾突出、牵涉面广、关联度大、敏感性强且带有综合性的领域和环节,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风险性加大。社会利益群体进一步分化,社会各阶层对一些改革难以形成共识,将影响到改革的顺利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推进各项改革所必须支付的改革成本将明显增加。全省不同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领域间、行业间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将制约着改革的整体推进。

  与此同时,深化改革也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是中央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福建的改革和发展十分重视,“海峡西岸”写入中央文件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福建对台优势更为凸显,有利于我省在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中争取更大作为;二是全省上下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省第八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思路,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全省力量,攻坚克难,加快发展;三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客观上要求我们进行体制创新,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原有经济增长模式,实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必然要求我省突破原有的体制机制约束,在自主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体制改革,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体制保障;四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群众对改革的承受力有较大提高。

  “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后十年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问:“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体制改革总体上将如何开展?

  答: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认真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围绕省第八次党代会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工作部署,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体制保障。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以政府、市场、社会三种资源为手段,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到201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力争在6大改革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加快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切实转变,部门职能分工进一步理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基本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初步建成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

  ——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效的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确立,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继续提高。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流通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资本、土地、人力、技术和产权市场趋于规范,形成商品和主要要素流通顺畅的市场格局,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独立公正、运作规范的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和行业协会体系。

  ——创新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分类管理,基本形成各种性质服务机构的公平有序竞争局面,逐步解决群众教育、医疗负担重等问题,农村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和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完善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失业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建立基本覆盖全省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得到缓解。

  总之,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要一方面持续已经取得重大成果的改革,另一方面,突破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升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为了提高改革目标的可运作性,促进改革取得实效,《规划》还把上述改革目标分解成9个方面的57项具体任务。为保障“十一五”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任务得以完成,《规划》还从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和统筹、以项目带动促进改革工作的落实、切实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保障措施。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