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拟推荐的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发布日期:2012-02-03    浏览次数:4

  根据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要求,现将我省拟推荐申报的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3个项目予以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对拟推荐项目有异议,可在2012年2月13日前,以书面形式直接送交海南省科技厅。异议要签署真实姓名并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方式,否则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65339913  地址:海口市海府路89号  邮编:570203
                                             2012年2月3日
  一、项目名称: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
  侯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侯选人:王庆煌、陈业渊、黄国弟、陈  健、蔡泽祺、李贵利、刘业强、周  华、李  琼、陆超忠
  项目简介:为贯彻落实国务院1986年提出大力发展热带作物的战略部署,针对芒果、菠萝、剑麻、咖啡、胡椒、椰子等12种特色热作产业发展面临的基础薄弱、科技支撑不足的现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联合华南6省区相关研究单位,以培育新兴特色热作产业和促进产业升级、增加热区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项目为纽带,经20多年联合攻关,系统开展热带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形成了一批资源、品种、专利和技术,共获省部级奖励8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制定各类标准36项;审定、认定、登记品种34个;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120多篇。
  二、项目名称:重大外来有害生物椰心叶甲应急防控与持续治理关键技术
  侯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大学
  侯选人:彭正强、沈有孝、徐汉虹、覃伟权、吕宝乾、秦长生、李洪、马子龙、曾玲、李伟东、张志祥、唐超、王东明、谢圣华、周祥
  项目简介:椰心叶甲是一种重大突发性入侵害虫。2002年6月在海南暴发成灾,严重威胁到我国椰子、槟榔及棕榈科绿化苗木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我国海南等热带地区的绿色生态安全和热带景观构成了巨大威胁。项目组针对椰心叶甲的危害特点、国内外防治经验少及生产应用急需等突出问题,充分整合利用各协作单位原有的工作基础、优势和条件,开展联合攻关,在阐明该虫发生为害规律和入侵成灾机理的基础上,研发和集成创新了椰心叶甲应急防控与持续控制关键技术,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新产品登记1项;颁布2项行业/地方标准;完成学位论文16部,发表论文89篇。
  三、项目名称:《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
  侯选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广东省昆虫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林业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
  侯选人:史海涛、侯勉、汪继超、彭建军、范志勇、尹峰、刘宇翔、龚世平、李维、陈沂欢
  项目简介:龟鳖动物(以下简称“龟类”)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面临大批、甚至整体灭绝的危险,其他野生动物资源也普遍遭到威胁。民众缺乏相关知识,乱捕捉、乱放生现象普遍,非法贸易猖獗,监督管理不到位,保护执法不力。这与物种不能快捷和准确的鉴定关系密切,与缺乏简单、易懂的物种识别读物有关。改变这一局面需要保护思路和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好的科普读物的示范和普及。
  在上述背景下,本项目组根据22年研究和保护龟类的知识积淀,14年在国内20多个省市、国外30个国家拍摄龟类图片的丰富积累,自2003年开始精心策划和组织,经过6年的集中创作,用自己独创的形象检索法首次为来自国内外、在我国被贸易的所有龟类编制了这本《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对龟类的起源、文化、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等基础知识进行了概述,对物种的识别特征、鉴别方法做了阐述,全书自前言至附录始终贯穿着动物保护的理念。本书既普及龟类知识,又对龟类保护、管理和执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对其它野生动物类群的保护也具有很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其中的创新点如下:
  1、思路创新:打破沿用200多年的二元、对应和分阶元检索的传统检索表模式,首次提出多元、非对应、无分类阶元的动物检索新模式,及用外部形态特征取代内部解剖特征,所有特征附以照片图解的新思路。由此创建了形象检索的新概念和形象检索表的制作方法,使分类知识变得简单、直观、易学。
  2、方法创新:打破传统龟类检索表自曲颈龟和侧颈龟开始检索的套路,采用我国民众熟悉的龟和鳖(乌龟和王八)的检索开始,每个检索条目凝练出一至两个典型的外部形态特征,每个特征附有高质量生态照片予以图解,首次对来自世界六大洲在我国被贸易的126个龟类物种编制了形象检索表。使没有生物学知识的执法人员和广大读者很能够准确识别鉴定难度较大的龟类物种。
  3、内容及表现形式创新:创建龟类物种描述格式的规范标准,图解鉴定术语,规范中文名。规范标准包括每个种四个角度的特写照片最大程度地展示龟类形态特征,展示性别、年龄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鉴定特征分部位描述;修订、新增鉴定术语,每条术语均使用特写照片予以图解;816张高清晰生态照片具有特征展示的针对性;更改了一批龟类的中文名,以便知识的规范和普及;首次查明在我国贸易的全部龟类的种类。52条专业术语、193条检索条目、126个物种描述等所有文字均经字斟句酌的推敲和提炼。
  4、理念创新:提出生态保护需要分类检索方法的改进和普及,便于全民参与;打破沿用几百年、现已极少人愿学和会用的动物分类以解剖学特征等古老方法为主的传统,倡导不能为了鉴定而解剖动物的环保理念;生物多样性保护无国界,该书70%的种类为国外物种,我们同样需要维护我们共有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受众、发行及评价:受众为林业、渔业、海关、工商等部门的野生动物管理、宣教及执法人员;动物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工作人员;环境保护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龟类养殖户和广大爱好者。第一版印刷12000册,已售完,第二版印刷6000册;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网站公布,免费下载。著名学者在《动物分类学报》、《四川动物》等核心期刊分别对该书作了专门的介绍、评价或报道。国家海关总署、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及大批读者致信予以高度评价。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