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财政关键词:统筹协调

发布日期:2008-01-23    浏览次数:4

  在18日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省财政厅厅长马潞生受省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了2007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08年预算草案,省财政厅新闻发言人万崇伟随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详细解读报告具体内容,总结财政工作关键词,即“统筹协调”。

  万崇伟指出,统筹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根本方法,它既要求在工作中能突出主题、突出主线,又要求注重统筹、注重协调。2007年,我省各级财政部门围绕“雪中送炭、做大做强、集中财力、真正为民”,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雪中送炭 着力解决基层和群众困难

  2007年,我省财政继续着眼解决统筹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把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缓解基层财政困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四个倾斜”,即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向基层和困难地区倾斜、向特殊困难群众倾斜。

  在率先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础上,从2007年1月1日起,我省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原来的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1200元,对“五保”供养对象实行全额保障,全省财政共投入5.25亿元用于这项制度的实施,有77.6万人得到保障。同时,拨付近1亿元,专项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减轻困难学生生活负担;落实优抚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生活补助水平;拨付0.25亿元对低收入群体及大中专学校困难学生因农副产品涨价实行临时补助;省级财政还积极筹措并及时拨付救灾救济资金4.25亿元,支持灾区群众恢复生产、解决生活困难。

  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着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2007年,省财政共下达市县调整工资专项转移支付21.89亿元,用于确保市县区调资政策落实,并对困难县(市)给予全额补助。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保障范围,继续安排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7亿元,将教育、卫生、计生、社会保障、公检法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纳入转移支付标准支出范围。制定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革命老区人民的关怀落到实处。

  这些政策的落实,使困难群众通过公共财政再分配,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使相对困难的县乡,通过规范和加大转移支付,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做大做强 着力培植和壮大财源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2007年,我省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我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我省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通过实现“四个转变”,促进经济发展,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一是转变资金分配方式,将财政资金分配由过去的“撒胡椒面”,向集中财力办大事转变。投入39.85亿元,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等的构建;在继续实行出口退税超基数省级统一负担政策基础上,追加支出0.8亿元,促进外贸稳定发展;安排4亿元,用于省对县(市)财政“六挂六奖”补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二是转变资金扶持重点,将建设公共财政与支持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财政资金由过去支持个别企业,向支持产业集群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转变。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行业,对重点龙头企业的重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给予贴息和补助支持。三是转变财政支持方式,综合运用税收、贴息、以奖代补、担保等手段,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政府鼓励投资的领域。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围绕节电、达标排放、循环利用等目标,支持节能减排;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省级财政支出6.45亿元,支持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海洋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建设。

  集中财力 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集中财力办大事是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在财力有限情况下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2007年,我省各级财政部门通过深化改革,统筹财力;科学运作,整合财力;加强监管,盘活财力。

  实行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支出管理改革,规范分配行为,强化预算约束,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统筹预算内外资金和政府性基金,实施综合预算,集中财力重点办一批事关全省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大事实事。推进以单一账户体系为核心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省直一级预算单位和9个设区市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并对工资统付、政府采购、基建和专项资金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减少资金运行环节,提高资金统筹调度能力。

  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加强财政监督。对部分地区省级收入征缴情况开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漏交和收入级次划分错误问题进行了纠正。加强预算执行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开展支农资金整合,以“六千”水利工程、闽台农业合作、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通过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整合各部门、各渠道支农资金,形成合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实行扶贫资金捆绑,集中省直部门和中央驻闽单位扶贫资金,推进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造福工程”建设,重点用于扶持贫困村发展生产,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改善贫困村和自然条件差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真正为民 着力改善民生

  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公共财政的根本要求。2007年,我省各级财政部门继续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就业等投入,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切身利益,。

  在连续5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居全国第一的基础上,2007年,我省财政继续优先扶持教育事业发展,共投入158.79亿元用于教育,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和困难学生倾斜。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全省361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学杂费免除;对城乡家庭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继续实行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无偿资助制度;实施高校政府奖学金和中职校政府助学金制度等。

  医疗方面,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资助标准从人均40元提高到50元,城市医疗救助试点也从24个市(县、区)扩大到53个,占全省市(县、区)总数的63%,财政共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救助资金达11.7亿元,较好解决城乡居民后顾之忧。同时,省级财政从超收财力中安排13亿元,专门用于解决医改前关闭破产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在福州、厦门、南平三个城市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以外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全部纳入保险范围。

  加大就业投入,全省财政筹集近5亿元,用于支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援助有劳动能力的“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实现一户一就业工程等再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调整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财政贴息经营范围、提高贷款额度、拓宽贷款渠道、降低反担保门槛。这些创新性政策措施、与包括相关的税费减免、保险补贴、就业服务等,形成了我省较为完善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体系。

  万崇伟表示, 2008年,我省财政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不断提高生财、聚财、用财、理财水平;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努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争取更大的作为、实现更好的发展。

  2008年1月18日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