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商务厅关于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16-01-26    浏览次数:4

苏农信〔2015〕6号

各市、县(市、区)农委(农林局、农业局、林牧业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
    为切实贯彻中央有关电子商务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农市发〔2015〕3号)和《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166号)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农业电子商务在培育经济新动力、打造“双引擎”、实现“双目标”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实施“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努力把农业电子商务打造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扎实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实施“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为契机,把推进农业电子商务与我省“一村一品一店”发展工作相结合,与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相结合,与国内知名电商及相关部门的农村电商战略实施工作相结合,按照“县域有特色、乡村有特品”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农村网络创业群体,建立完善农业电商平台,加快形成“县域服务中心 乡镇服务站 村服务点”三级电商运营服务网络,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提高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加强政策、规划、信息指导,强化制度建设和市场监管,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注重农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分类别、分阶段、分区域拓展和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应用。重点探索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支持发展产地田头市场、城乡仓储、冷链物流、终端配送,突破发展瓶颈。三是创新驱动,示范引领。推动技术、管理、服务和制度创新,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电子商务的各领域各环节,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典型培育和经验总结,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工作与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相结合,推动互联网与农业产业融合,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注重实效,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五是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立足需求导向,坚持必要和可行的原则,明确方向和重点,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策略,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有力有序推进,避免盲目跟风,保障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三)工作目标。到“十三五”末,全省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基本健全,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和品牌,电子商务在农产品营销、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休闲观光农业推介中的应用明显加强,全省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1000亿元以上,成为“三农”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1、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培训。围绕提升广大农民电商应用能力,整合培训资源,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重点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以农产品网上销售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电子商务“万人培训”和农民用网推广活动。联合有关教育培训机构、电商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使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农家乐网上营销策略和技巧培训,培养一批实践能力较强的农业电商人才。引导涉农大专院校特别是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及地方职业学校,开设农业电子商务课程,鼓励在校学生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实践,为农村培养输送电商人才,壮大农业电子商务队伍。
    2、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充分发挥农业、发改、商务部门牵线搭桥作用,积极组织、引导电商企业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加强农业电商自营平台建设。依托各类会展平台和论坛,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经销商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电子商务交流活动,对接各类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设网店、特产馆,有效衔接市场需求,着力扶持优质农产品、民俗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乡村观光旅游产品等上线营销、推介服务。
    3、开展农业电子商务拓展行动。积极支持苏宁农村电商计划、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京东“渠道下沉”战略等在我省全面实施、生根开花。支持有条件的传统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销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加强政策和信息引导,鼓励综合型电子商务企业拓展农业电子商务业务、进军农村市场。支持省内涉农商务信息发布平台向在线交易平台转型,发展一批专业化农产品电商平台。扶持垂直型农业电商企业发展壮大。
    (二)切实强化农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
    1、加强县域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要借助社会力量,调配人员、资金、场地等资源,成立县域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或农业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培训等相关服务,组织县域内农产品上网营销,做好农业电子商务市场秩序维护、差异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质量提升、消费需求研究等方面工作,引导农业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2、加强镇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结合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财政部和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等的实施,大力整合政府及通信、电商、物流企业等的资源,以乡镇农服中心、村综合服务中心、村信息服务站、农村商超、农资店、科技超市、农家书屋等为载体,通过改造升级,加快建设集上网购销、产品集散、培训指导、信息与互联网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和村电子商务服务点,打通农业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同时,建立健全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工作机制,加强站点人员培训,扩大站点覆盖面,提升站点电商服务能力。
    3、加强农产品网络推介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放心吃”网等农产品展示推介平台功能,在继续做好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的同时,强化平台网络集货功能,打造网上展厅,加大宣传力度,严把产品质量关,提高推介平台的知名度和消费者信任度。利用江苏国际农业展览中心、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等平台,建立相应的线上宣传推介平台,大力推进农产品O2O模式发展,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江苏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4、加强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宽带、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在农村的覆盖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物流园、创业园。支持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建设仓储、冷链、分级包装、智能配货等设施设备,改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基础条件。鼓励产地和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市场流通基础设施、质量检测设备、产品流通渠道等更多更好地应用于农业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优势,推动批发市场创新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三)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业电商化
    1、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行动,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网络营销额较大、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特色产业。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品牌农业”建设结合起来,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农业特色产业电商化路径,推动农业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发展。
    2、积极开展“一村一品一店”行动。全面推广宿迁“一村一品一店”经验,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构建以“一村”发展“一品”、以“一品”做响“一店”、以“一店”致富“一片”的“互联网 农业”新业态,培育一批扎根农村的电子商务企业。切实强化农产品标准化、精深化、差异化加工和包装设计,充分发掘农产品文化内涵和功能,提升农产品档次。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开发生产适合网络营销的新的农产品,加强网络宣传推介,树立农产品电商品牌,加快农产品营销电商化步伐。
    (四)着力完善农业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1、加强政策支持。联合相关部门,大力加强农业电子商务政策研究,推动出台并落实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意见。针对农产品流通的特殊性,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田头集货、产地预冷、冷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运输车辆、集散仓储、城市配送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按照相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等支持范围。鼓励农业市场主体参加各类电子商务相关的行业展会、峰会论坛、创业创新活动等,学习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经验做法,提高我省农业电子商务水平。
    2、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加强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产品质量行业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制修订进程。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制定适合电子商务的农产品产品质量、分等分级、产品包装、物流配送、业务规范等标准。引导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标准化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
    3、积极推进信息共享。逐步建立完善政府部门、批发市场、电商企业等之间的农业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农产品产销动态监测统计,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加快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预警分析,及时全面准确发布农产品产销、供求等市场信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公开力度,推动涉农数据信息开放共享,为市场主体开展农业电子商务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服务。
    4、加强质量监管。进一步完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功能,加强对上网营销农产品特别是“名特优新”、“三品一标”、“一村一品”等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监测、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及认证等全程数据采集,加快建立网络经营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协作管理制度。探索与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信息互联互通,加快实现农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责任可追查,保障上网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部署要求,加快部门职能转变,把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积极争取投入。要尽快制定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要调配人员,组建农业电子商务工作班子,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会同有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为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模式创新。以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积极引导市场主体探索众筹、众建、众创等农业电子商务投入模式。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农业企业或合作社与城市社区开展合作,共同设立农产品体验店、自提点和提货柜,试点“基地 城市社区”的鲜活农产品直配模式。推动销地批发市场发挥优势,探索“批发市场 宅配”模式。鼓励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企业,依托村级信息服务站,探索“放心农资进农家”模式。
    (三)加强督促指导。将农业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工作督查和动态跟踪,研究制定有关评价指标,强化绩效考评,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强对农业市场主体开展电子商务的指导,及时总结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搭建多元农业电子商务工作交流平台,建立工作交流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组织现场观摩、座谈交流,汇总通报有关情况,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全省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
    (四)加强典型宣传。重点抓好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县、示范乡镇、“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示范单位评选建设工作,培育树立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典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电子商务在促进产销对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农民网络创业比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农业电子商务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关注并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商务厅
    
    2015年12月31日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2016年1月4日印发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