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因素制约,看病难和不便凸显
近年来,省会中心城市医疗卫生事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衍生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医院资源总量不足。省、市属三级医院规模总体偏小,医院和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矛盾比较突出。
医院布局不合理。省会中心城市医疗资源,特别是三级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鼓楼和台江区的五一路、八一七路两侧和二环路以内,而中心城市新拓展区域没有同步规划建设医院。
医院结构不合理。省会中心城市医疗资源隶属关系多样,导致医疗服务网层次不清楚,功能定位不明确。医院重点学科建设重复,特色科室优势不够明显。传染病、精神病等专科医院规模小,功能不齐全,服务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
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不平衡。许多本应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涌入城市三级医院就诊。三级医院过多承担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任务,超负荷运转,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不足,整体效率和效益不高,基层医疗资源闲置浪费。
新增6所医院,新增床位11270张
根据《意见》,到2015年省会中心城市新增6所医院。2010年在仓山区金山新建省立金山院区,在闽侯大学城新建福建医大附属第三医院,在仓山区盖山镇新建1所民办三级综合医院;2011至2012年,在仓山区新建1所台资举办三级综合医院;2013至2015年,在晋安区新店、鼓山各新建1所500张床位的三级综合医院。2011年按500张床位的三级综合医院规模,扩建省老年医院。
增加床位。2010至2012年,新增床位6670张,其中,新建医院床位1700张,改建医院床位4970张;2013至2015年,再增床位4600张,其中,新建医院床位3000张,改建医院床位1600张。
整合机构。将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与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合并;条件成熟时,将市属位于鼓楼、台江区规模小的二级综合医院进行整合,向医疗设施完善区迁建发展为三级综合医院;充分利用现有一、二级医院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等资源,逐步改制或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加强儿科感染性疾病科和血液中心建设
加强薄弱学科建设。重点做好感染性疾病科、儿科、重症医学科建设。到2012年,三级综合医院应设立独立的感染病区,感染病床应占总床位的2%,其中,省立医院金山院区和福建医大附属第三医院分别设立100张和50张床位的感染病区。儿科床位应占医院总床位的5%,重症医学科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4%;到2015年,三级综合医院儿科床位应占医院总床位的6%-7%,重症医学科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5%;继续加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救护中心和儿童医疗救治中心建设。
加强血液中心建设。扩大省血液中心规模,配齐人员,增添和更新血液采集、制备、检测和储存设备,提高采供血能力,为省会中心城市医疗资源增加提供临床用血保障。
加强急救体系建设。加强省急救中心和三级医院急诊科建设,建立以省急救中心为龙头,三级医院急诊科为基础,布局合理,统一指挥,反应迅速,救治有力的省会中心城市急诊抢救体系。
组建7个省级慢病防治中心
根据我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防治工作重点,依托省、市属医院建立7个省级慢病防治中心。即在省立医院建立慢病(糖尿病)防治中心和慢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防治中心;省肿瘤医院建立癌症中心,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建立慢病(冠心病)防治中心;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慢病(高血压)防治中心;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建立牙病防治中心;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建立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