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创意 为传统工艺注入“强心剂”

发布日期:2011-03-27    浏览次数:2

  我省工艺美术品种齐全,有雕塑、漆艺等13大类100多个品种,在国内业界占据显著地位。但与现代工艺美术产业相比,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以手工制作为主,科技含量低,制作成本高,加之大多生产企业规模小、效益低,造成从业人员和专业人才流失严重,部分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面临失传。

  日前,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福建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办法》意义与亮点何在?对促进我省这一行业发展将起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

  传统工艺不一定要“百年以上”

  “脱胎漆器、彩扎、彩塑、面具、刻纸、锡雕……这些代表福建特色的小品种和特殊技艺日趋减少或业已消失;全国现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00多名,我省仅有29名(在世22名),与工艺美术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参与《办法》制定的省经贸委一位负责人表示,在此现状下,作为全国传统工艺美术四大重点产区之一,福建制定符合本省实际情况的保护办法,显得尤为迫切。

  为扩大我省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范围,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办法》在定义传统工艺美术概念时,避开了“百年以上”的提法。实践中,很多天然原材料如象牙、犀牛角等,是被禁用的,因此《办法》将制作传统工艺美术原材料拓宽到传统原材料。

  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梁祥霖认为,《办法》明确规定了我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工艺美术精品、工艺美术大师的认定制度以及认定的条件和程序,是最大的亮点所在。

  据介绍,我省于2002年和2008年开展过两届省级工艺美术名人认定活动,共认定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216人,在全省工艺美术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今后,每三年一次的评审将更公开、更透明,通过对作出不同贡献的艺人给予不同的荣誉和待遇,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鼓励创新。”梁祥霖说,“不拘泥于传统工艺品的既有模式,通过创新艺术形式,开拓新的市场,不但能传承传统技艺,也是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必要方式。”

  工艺美术是低碳创意产业

  “工艺美术占用的资源很少,产生的污染小,可创造出的产品却有非常高的附加值。一根竹子、一块木头、一点笔墨、一张纸,看似普通,却可以化为神奇。从这个角度讲,工艺美术产业是低碳产业,很符合当前国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省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主任、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陆开锦认为,保护办法的出台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现在讲创意产业,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动漫,实际上工艺美术同样是很重要的一项创意产业,没有哪个作品不是创意的结果。”陆开锦说,当前加快我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应以继承传统和发扬为基础,创新发展为主题,科技研发为动力,以产业集聚和创建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打造品牌、市场建设为载体,开拓市场为目标。

  《办法》明确规定,将由省政府设立保护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开发和园区建设、建立研发机构、开拓市场、培养人才以及保护、发掘、抢救濒危失传品种与技艺。

  为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如福州市将规划500亩用地,力争3年内建成集博物馆、拍卖中心、评估鉴定中心、交易市场等于一体的寿山石文化旅游城,周边再辅以其他工艺美术产品加工、展示、人才培育等相关设施,对整个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起高层次的带动作用;由省联社主管、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海峡工艺美术》杂志,将于近期正式刊发,这是进一步提升我省工艺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又一平台。

  陆开锦表示,“希望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细化指导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更好地整合优质资源,大力发展工艺美术特色区域经济。”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