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政策必须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发布日期:2014-06-05    浏览次数:2

  好政策必须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部署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决定对国务院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2014年已经过去了5个月的时间,如果把政府的工作比喻成一次长跑比赛的话,赛程马上就要过半了。在过去的这5个月的时间里,为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比如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决定大幅增加国家创投引导资金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比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今年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发挥市场作用、着力改革创新,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

  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无不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与衷心支持,如果它们能够真正被落实到位,发挥效果,必然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在促进就业,稳定增长,改善民生方面发挥“助推剂”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政策举措虽然是由国务院拟定发布的,但是最终却要由国务院各部委局办,由地方政府来落实,来推进,来付诸实践。按照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这些政策举措在推进落实的过程中,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遭受各种各样的阻力,甚至是推进不下去,无法被贯彻落实。而更多的时候,则是政策规定有十分,落实到地方却只剩下六分五分甚至是更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政策出不了国务院”的原因所在。

  国务院出台的政策举措之所以得不到彻底的贯彻落实,或者是落实情况大打折扣,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人对政策的理解不够,对问题的重视不够;比如因为政策本身触及了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其推行落实阻力自然大大加强。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果中央政府已经出台公布的政策举措在现实中得不到贯彻落实,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其负面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一方面,它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让百姓对中央政府的政策举措从满怀期待到失望沮丧,长此以往,政府的公信力必然大受损害,而且以后再出台什么政策举措,也往往无法得到百姓的理解与之策。

  另一方面,任何一项政策举措的推进与落实,其中必然都隐含着对各级政府和官员职责上的要求,有些时候甚至会给他们带来各种压力。如果上一个政策举措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也没有人受到追究问责,那么等下一个政策举措出台,就会有更多人不把其当回事,不会认真对待。更别说一些政策举措本身就会触及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会遭受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了。

  也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这次国务院会议才提出要对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尤其是针对落实进展缓慢的政策,要查找原因、提出对策,打通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消除影响政策落地的体制机制障碍。所谓打通“最先一公里”,就是要打破万事开头难的规律,实现破局效应;而政策举措遭遇的“最后一公里”,也往往是阻力最大的地方,如果不集中力量加以突破,难免会让百姓产生望洋兴叹的失望感觉。

  本次会议还要求,此次对已出台政策进行全面督查的工作,要有创新意识,既有各级政府的自查与实地检查、又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既督地方、也督部门。国务院将派出督查组,对落实不力的严肃问责,促进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有了这样充满创新意识的督查举措,有了对落实不力部门和官员的严厉问责,中央政府已出台的政策举措,才有望得到落实,发挥作用,惠及百姓。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