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印发2014年福建省种植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4-03-18    浏览次数:1

  各市、县(区)农业、茶业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本厅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农业农村工作推进会的各项部署,现将《2014年福建省种植业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切实抓好落实,全力促进我省种植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福建省农业厅

2014年3月17日

2014年福建省种植业工作要点

  2014年我省种植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农业厅农业农村工作推进会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特色园艺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1830万亩、总产在650万吨以上,水果产量增加5万吨,蔬菜产量增加5万吨,茶叶产量增加1万吨,食用菌产量(鲜重)增加5万吨,中药材面积扩大1万亩。

  一、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一)千方百计稳定播种面积。中央明确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在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省作为全国粮食主销区之一,要努力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粮食生产工作力度再加大,措施再加强,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工作的意见》精神,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行政推动,将粮食生产任务落实到乡、到村、到户、到田块。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强化措施落实,加强检查督促,有效解决耕地抛荒和季节性弃耕问题,确保全省183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的完成,千方百计保持我省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

  (二)全力以赴实施粮食产能区建设。新增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在全省30个粮食主产县开展粮食产能区建设,实施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在千亩以上产能区配套建设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示范点100个,每个点建设300m2以上PC阳光板育秧温室和2000m2以上绿化炼苗大棚,配备成套自动化水稻催芽机、自动化水稻播种机、碎土机、育秧硬盘、多层育秧盘架等设备,提升水稻机械化插秧水平与规模。开展水稻“五新”集成推广,对机插育秧良种的每亩财政补贴10元(按出圃秧盘20盘为1亩测算);露天机插育秧示范点每亩秧田财政补贴1000元用于防虫网等的购置,确保产能区良种覆盖、主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五个100%”。扶持水稻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对产能区内流转耕地经营权100亩以上从事水稻种植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按照每亩1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力求通过粮食产能区建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科技增产能力,提升主体经营能力。

  (三)继续推进高产创建。按照农业部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在粮食主产区建立150个以上粮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推进浦城县整县制、宁化县曹坊乡、尤溪县新阳镇等七个整乡(镇)制的高产创建工作,开展增产模式攻关,在总结高产创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形成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成熟技术模式,进一步挖掘科技增产的潜力。加快推进集成技术的推广,重点是加大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水稻机械化栽培、机收再生稻栽培等增产适用技术推广,带动全省粮食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广多元化服务机制,鼓励与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探索规模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提高生产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

  (四)抓好机收再生稻推广。加大力度落实全省10万亩机收再生稻示范推广任务,着力引导、扶持、发展一批种粮大户和涉粮企业种植机收再生稻。福清、长乐、连江等13个机收再生稻重点县(市)要加强工作领导,明确推广计划,制订实施方案,确保示范推广任务和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各设区市都要建立1-2个千亩以上丰产示范片。力争常规稻头季亩产450-500公斤,杂交稻头季亩产550-600公斤,再生季亩产250-300公斤。加强头季适合机收再生稻品种示范推广和品种筛选工作,抓好机插、机收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落实好头季稻烤(搁)田、适时施好保根肥和机收后再生季及时灌跑马水、适时施好齐苗肥等关键技术措施。对中稻—再生稻头季稻机收田块,因地制宜把握留桩高度,确保再生季安全齐穗,促进早熟高产。

  (五)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在浦城等16个产粮大县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项目,建设高产稳产标准粮田5万亩,完善田间灌(排)渠道及田间机耕路等,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机耕面积1万亩,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在30个粮食主产县实施山垅田复垦与改造工程1.5万亩。对连片面积200亩以上、且耕地经营权已集中流转、并有稳定经营主体的山垅田进行复垦与改造,完善山垅田的灌溉渠道、排渍沟及田间机耕路等,改善山垅田基础设施条件,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增加山垅田作物复种指数,避免抛荒、撂荒。

  二、提高园艺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增收增效

  (六)促进园艺作物生产提质增效。以园艺作物重点项目为抓手,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和产业效益。组织实施现代果业项目,开展果树品种结构优化示范、建立标准化示范果园、维护与更新已建柑橘无病苗圃、鼓励果树新品种选育等工作。采取新植或高接换种等形式优化柑橘、龙眼、荔枝、桃、梨、橄榄、葡萄、柿、猕猴桃等9个特色果类品种结构,发展优势特色果品,优化果树品种结构。组织实施第三轮现代茶业发展项目,在重点产茶县开展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改造、现代茶庄园建设、茶叶加工能力提升等工作,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发展名优茶生产,提高茶农经济效益,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在大中城市近郊县(市、区)和蔬菜主产区特别是设施蔬菜主产区,新建或扩建1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提高优良蔬菜种苗供应能力,促进优质蔬菜推广应用。发展设施大棚蔬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积极引进选育适合当地栽培蔬菜品种,尤其是大棚设施主栽茄果类蔬菜品种。大力推进香菇、双孢蘑菇、木耳等大宗品种现代设施化栽培,加快提升杏鲍菇、真姬菇、金针菇等品种工厂化发展水平,积极鼓励引导绣球菌、灰树花等珍稀品种发展。加快我省中药材产业化步伐,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打造名优产品,发展地道药材生产,积极培育闽产药材品牌,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