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14-09-15    浏览次数:5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关系国计民生。计量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计量工作。近年来,本市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计量工作科学发展,基本建立了以质监部门为主导、计量技术机构为支撑、广大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计量工作格局,量传溯源体系逐步完善,计量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计量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本市计量工作基础仍较为薄弱。量传溯源体系、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计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监管手段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计量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缺乏。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发〔2013〕10号),全面提升本市计量工作发展水平,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进一步完善量传溯源体系,提升产业计量服务能力,提高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完善计量监管和诚信体系,深化计量工作体制改革,为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服务发展。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计量检测服务体系;推进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的计量检测服务能力。

  ——重点突破,整体提升。进一步完善量传溯源体系;在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市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计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计量工作整体实力和水平。

  ——健全体系,规范管理。健全计量监管体系;完善计量法规和技术规范,建立风险分析预警机制,创新计量工作方法和手段,全面提升工作效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量传溯源体系更加完善,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全面提升,计量监管更加科学有效,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经济社会领域:建立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量传溯源体系。建设一批符合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的计量实验室,构建产业计量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计量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科学技术领域: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研究一批应用型、实用型的关键测试技术,形成一批计量检测科研成果。加强新型传感器及高端仪器仪表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计量检测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法制监管领域:根据国家有关计量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工作情况,完善本市地方计量法规体系。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地方计量技术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计量监管体系,完善能源资源计量、民生计量等重点领域长效监管机制,全面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量传溯源体系

  1.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科学规划本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重点加强能源资源、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加快改造市、区县两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市级实验室建设,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的量传溯源能力。

  2.推进计量检测服务社会化。大力发展计量检测科技服务业,积极培育计量检测和校准市场,建立市场化运行的计量服务模式。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加强计量检测资源的集聚整合,打造计量检测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计量检测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3.提升企业计量检测能力。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内部计量管理,把计量检测能力建设作为保证企业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鼓励企业加强量传溯源标准建设,采用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积极推进企业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完善企业计量检测体系。

  (二)加强计量基础能力建设

  1.加强能源资源计量基础能力建设。推进用能单位能源资源计量器具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配置,提升水、电、气、热等主要能源资源供应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水平,为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及供热计量收费等能源资源价格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北京),推进能源计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能源计量量传溯源体系。加强节能产品能效检测评价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实现对能源计量数据的在线采集、实时监测和分析应用,提升本市能源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

  2.加强环境保护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环境保护领域计量器具的配备,加强环境保护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的研制,提高对水、气、声、固体废弃物、辐射等环境要素的计量检测能力,为环境污染在线监测提供计量测试数据支持。

  3.加强交通运输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卫星导航及应用等技术,开展智能交通系统涉及的信息、通信、传感器等计量检测技术研究。为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统计与监测平台提供计量测试数据,实现对交通运输领域能耗数据的动态监测。

  4.加强市政管理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供热计量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推进城市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提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方面的计量检测技术水平。提升计量对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保障能力。

  (三)提升产业计量服务水平

  1.提升区域合作计量服务水平。依托首都科技、产业、教育等领域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产业计量技术联盟等方式,开展“产、检、学、研”合作,建立健全京津冀计量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发挥华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作用,加快推进计量检测服务与产业对接,促进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提高区域产业计量服务能力。

  2.提升产业计量检测服务水平。根据本市产业发展需求,建立和完善产业计量检测服务体系,在卫星导航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研究服务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检测技术,建设国家级、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重点建设“国家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3.提升计量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水平。加强新型传感器及高端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仿真、验证技术自主创新和专用设备研发,改造工程方法和技术,完善制造装备,提升工艺水平,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促进自主研发产品在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推广。加强对计量器具型式评价数据和检定、校准数据的分析,开展在用仪器相关性能指标研究及评价工作,引导产业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加快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新型传感器及高端仪器仪表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新型传感器及高端仪器仪表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四)加强计量科技创新研究

  1.加强测量关键技术和方法研究。以城市管理、能源资源、环境保护、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方面为重点,加强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研究,开展具有产业特点的关键参数、计量传感技术、远程测试和在线测量技术以及与微观量、复杂量、动态量、多参数综合参量相关的量传溯源技术和方法研究。加强新型传感器计量测试技术和方法研究。

  2.推动计量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间的科技交流与科研合作,开展重点领域和重点需求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校准方法研究,构建“产、检、学、研”相结合的计量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计量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有效应用。

  3.加强计量技术规范研究。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等方面地方计量检定规程和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完善本市地方计量技术规范体系,提高参与制修订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的能力。

  (五)加强计量监督管理

  1.加强计量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本市计量法规体系,完成《北京市计量监督管理规定》等地方法规、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创新监督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计量监管手段。建立计量风险分析预警机制,提高计量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开展计量法律告知和企业自我承诺活动。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计量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拓宽计量监督的渠道。

  2.加强能源资源计量监管。落实市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市政市容、规划、质监、统计、商务、卫生计生、农业、旅游等部门能源资源计量工作职责,积极研究推进以能源资源计量为基础的行业节能减排整体解决方案,建设能源资源计量标准规范、计量测试评价、节能认证“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本市节能减排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用能单位能源资源计量的主体责任,加强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使用的监督。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评价、能源计量检测、能效计量比对,培育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依托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实现能源计量器具远程监管,加强能源资源计量数据分析评价,为本市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3.加强民生计量监管。加强对食品安全、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相关的重点领域的计量监管。加强对与安全相关计量器具的制造监管,为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等提供高质量的计量器具。强化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相关标准物质的制造、销售和使用中的监管,促进标准物质规范使用。加强对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的计量监管。实施“计量惠民生、诚信促和谐”工程,推动经营者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

  4.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机构监管。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运用实验室间检测比对和能力验证等技术手段,加强对计量检测技术机构的监管,促进检测能力提升、区域间检测互认及信息共享。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机构的法制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计量检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提高计量检测技术机构的公信力。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建立计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加强对计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督促指导,研究协调计量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负责牵头制定年度行动计划,推动工作落实;专家组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负责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

  (二)提升资金保障能力

  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提高对计量规划的资金保障水平,优先保障强制检定设备和其它重点项目。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本市计量发展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计量事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培养计量技术研发、检测和管理人才。扶持和鼓励技术骨干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和注册计量师、计量检定人员培训、考核力度,大力推进实施注册计量师制度。加强对基层计量行政人员的岗位培训,建立一支高水平计量监管队伍。

  (四)加强计量信息化能力建设

  建设计量监管服务平台,提升计量信息化支撑水平,为检测资源合理布局、开展风险监测、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撑。加强计量器具电子检务系统建设,扩大组织机构代码、二维码等的应用,实现动态管理,提升计量核心业务信息化水平。建立能源资源监测信息化平台,实现能源计量监测数据的在线采集、分析及推广应用,实现能源资源计量管理利用的精细化、智能化。

  (五)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加强计量文化建设,构建“度万物、量天地、衡公平”的计量文化体系,通过“世界计量日”、“质量月”、“科技活动周”等活动,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开展计量宣传活动,普及计量知识,宣传计量文化,提高社会公众的计量意识。

  (六)开展实施效果绩效评估

  定期分析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由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具体调整方案,经计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审定、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落实本实施意见的工作责任制;计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要加强对意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4年8月11日

  ①量传溯源是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的简称。量值传递指通过对测量仪器的校准或检定,将国家测量标准所实现的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的测量标准传递到工作测量仪器的活动,以保证测量所得的量值准确一致。量值溯源是量值传递的逆过程。

  ②标准物质是具有足够均匀和稳定的特定特性的物质,其特性被证实适用于测量中或标称特性检查中的预期用途。

  附件

重点任务量化指标

  为落实本实施意见,结合本市计量工作实际,根据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提出的量化需求,制定如下量化指标:

  一、2014年至2020年计量发展量化目标

  (一)完成《北京市计量监督管理规定》的修订;

  (二)新建和改造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医疗卫生、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00项;

  (三)建立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北京)和5个国家级、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四)完成“产、检、学、研”合作重大计量科研项目30项;

  (五)在全市范围内引导并培育2000家以上诚信计量自我承诺示范单位;

  (六)重点用能单位一级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智能化率达到100%,二级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95%,智能化率达到90%以上;

  (七)完成1000家以上重点用能单位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数据实时、在线采集;

  (八)形成京津冀计量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联合实验室。

  二、节能环保重点项目

  (一)研究建立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计量标准装置;

  (二)研究建立液化天然气计量基准装置和现场检测装置;

  (三)研究建立大气颗粒物计量标准装置;

  (四)研制大气中有害气体标准物质;

  (五)研究建立汽车尾气遥测计量标准装置;

  (六)开展温室气体计量研究工作;

  (七)制定一批节能环保领域地方计量检定规程和标准测量方法。

  三、产业计量测试服务重点项目

  (一)卫星导航及应用:开展卫星导航及应用产业关键产品和关键参数的计量检测技术研究,开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测量方法和测试标准的研究。建立卫星导航及应用产业的量传溯源体系和计量检测平台。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光通信、无线通信、云计算等计量标准,虚拟测量仪器计量校准方法,远程校准技术,高端测量仪器测量软件评价等计量技术研究及计量检测服务。开展大数据计量标准的研究工作,促进大数据相关产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开展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生物制造、高端医学诊疗仪器等生物产业领域计量检测方法、量值溯源技术研究,研制相关标准物质和标准装置,建立完善生物及化学计量量传溯源体系,搭建服务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生物医药领域计量检测技术平台。

  (四)汽车与装备制造:开展汽车及零部件、机电、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产业领域计量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数字化精密测量、大尺寸及微纳米高精密测量、复杂几何型面测量、微纳材料力学特性、汽车衡称重等计量检测技术研究,建立计量标准,开展计量检测和校准服务。

  (五)新能源:开展新能源领域关键计量技术研发及核心装备研制,重点开展太阳能、风能等核心设备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计量检测服务体系;推进新能源计量检测认定及标准制定;推动智能用电测量、双向互动服务体系建设。

  四、计量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重点项目

  (一)研究实现冲击能国家基准的宽量程化和智能化,完善冲击能国家基准量传体系;

  (二)研究交通安全领域计量检测技术,研制机动车安检设备动态及远程自动检测系统;

  (三)研究环境监测计量检测技术,研制化学需氧量自动分析仪等检测仪器;

  (四)研究能源计量器具在线检测技术;

  (五)研究医疗卫生领域计量检测技术,开展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计量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

  (六)研究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技术,在区域智能电网、交通运输等领域实现应用;

  (七)研究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并网电能计量技术,研制适用计量标准;

  (八)实现国际通用夏比标准冲击试样的成果转化;

  (九)实现移动式电动出租汽车计价器检测系统的成果转化;

  (十)实现公路管理速度监测仪器检定装置的成果转化;

  (十一)实现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的成果转化;

  (十二)实现全自动模块式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探测器检定装置的成果转化;

  (十三)实现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计量标准装置的成果转化。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