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访谈:着力支持促进医药卫生改革

发布日期:2014-08-19    浏览次数:5

  [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来到福建省财政厅政务信息网,参与“福建财政”在线访谈。今天,我们邀请了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陈书华处长接受专访。我们将与陈处长就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跟大家进行交流和互动。

  [陈书华处长]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与广大网友交流。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改革目标,着力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在此改革背景下,我们开展了一些具体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主持人]那么,先请陈处长介绍一下,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进展情况。

  [陈书华处长]2009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五项重点改革任务,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总体来说,与百姓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以下三项:

  一是构建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到2009年底(比全国提早1年)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并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医疗费报销比例,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0%和75%左右,此外还建立了包含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红十字城乡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大病保险在内的医疗困难救助体系,对困难群体的医疗费给予额外补助。

  二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从2009年起,由各级财政按照全省常住人口数(约3750万人)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城乡居民提供宣传教育、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残疾人康复等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4年人均经费标准已经提高到35元。此外,全省财政每年投入近1.5亿元开展城乡低保妇女常见疾病免费检查、城市低保和农村孕产妇免费产前诊断、为农村孕妇免费发放叶酸、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三是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所及部分县级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和诊疗环境大幅改善,医疗设备得到更新,历史债务基本化解,人才队伍更加充实,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主持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与财力保障和财政支持密不可分,能否重点介绍一下这几年财政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陈书华处长]概括起来就是十二个字:增加投入、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将医改列入“五大战役”的民生工程项目,尤权书记、苏树林省长多次对医改和卫生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要求各级财政增加投大,确保医改工作顺利推进。按照这些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大幅增加改革投入,据统计,2009-2013年全省各级财政对医改投入资金达657.1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31.4亿元,比改革前2008年的52.9亿元增加78.5亿元,增长148%。

  与此同时,省级财政加强政策研究,完善财政补助政策,针对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制定并实施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和补助办法,保障医疗机构平稳运行。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建立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多渠道补偿机制,对于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差价部分,通过调整完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建立人员经费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合理补偿、政府适当补助等多种渠道解决。对于村卫生所,设立药品零差率专项补助,通过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设立一般诊疗费和政府给予专项补助等政策,保证乡村医生合理待遇水平不降低。对于县级公立医院,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三条渠道给予补偿。

  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和跟踪检查方面,主要是通过定期对新农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卫生重点惠民项目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确保财政资金落实到位。

  [主持人]今年,我省将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请问公立医院运行过程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改革?

  [陈书华处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越居世界第二。但在医疗服务市场方面,仍然沿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积淀下来的公立医院发展模式和体制,问题诸多、矛盾凸显,比如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政事不分;“以药养医”现象普遍存在,医院、医生和药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医药不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既负责举办医院又负责管理医院,管办不分;公立医院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儿科、急救、中医等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科室建设;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与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现象并存;公立医院服务态度差、运行效率低等。“看病贵,看病难”仍是当今大多数群众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总体感受,医闹事件时有发生,医患关系依然紧张。因此,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主持人]能不能介绍一下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进度和时间安排?

  [陈书华处长] 公立医院改革涉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分配机制等综合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的问题。2014-2015年,是我省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今年底前,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范围实现“点面双过半”:“点过半”指全省59个县(市)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面过半”指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有一半以上的市全部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2015年以前,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将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

  [主持人]公立医院改革在财政保障政策上会有哪些新变化?

  [陈书华处长]我归纳一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后,财政保障政策主要有三大变化:

  一是更加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全省财政将按照医改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等6个补助项目。实际上,从2009年以来,各级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已经快速增长,2013年为31.6亿元,比2009年的12.2亿元增长159%,年均增长26%。按照“公立医院硬件投入靠政府”原则,全省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财政部门足额落实定项补助政策后,各级政府每年约需投入49.9亿元,比2013年投入的31.6亿元增加18.3亿元,增长55%。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承担改革成本,目的是促进公立医院加快综合改革,建立促进发展的新机制。

  二是补助政策向县级医院倾斜。考虑不同等级医院的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能力,政府投入向县级公立医院倾斜,更加突出县级公立医院公益性,更加体现“强基层、保基本”的改革目标。我省将建立差别化补助机制,财政部门对区域内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别医院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对省级、市级、县级医院实行分类补助:县级公立医院硬件投入由政府承担,人员基本工资由财政托底,建立常态化的办医经费补助制度;市级公立医院硬件投入由政府承担,日常运营经费由医院承担,政府按项目给予补助;省级公立医院硬件投入由政府部分承担,日常运营经费由医院承担,政府给予适当专项补助。

  三是设立零差率政策性亏损补助。各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后减少的收入,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财政补偿和医院分担三个方面进行补偿。补偿机制遵循越往基层价格调整幅度越小,财政投入越大、医院分担越少的原则进行。县级公立医院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补偿82%、财政补偿15%,医院分担3%;市级公立医院通过价格调整补偿85%,财政补偿10%,医院分担5%;省级公立医院通过价格调整补偿90%,医院分担10%的比例予以合理补偿。各级财政部门在保证原有补助不变的基础上,将医院因实行药品零差率减少收入中由财政补助的部分列入政策性亏损补助,并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形成对取消药品加成后长效、可持续的财政补助机制。

  [主持人]感谢陈书华处长接受专访。各位网友,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

  [陈书华处长]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