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加快推进瓜菜大棚建设

发布日期:2015-01-22    浏览次数:3

  近年来,海南省财政安排大量资金支持常年瓜菜设施大棚建设,目的是为了促进瓜菜种植规模化发展,提高瓜菜的品质和产量,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但从相关审计及媒体曝光情况看,补贴资金被虚报、冒领现象严重,已经摞倒多名政府官员,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迫切需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加强财政政策顶层设计。

  从省审计厅对全省11个市县近三年大棚建设补贴资金进行审计的情况看,当前,省财政支持瓜菜设施大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大棚建设质量不过关,存在有规不依、偷工减料等现象,在钢管质量、建造工艺等方面严重缩水,大棚的抗风、抗雨等指标明显达不到设计要求。二是项目建设使用管理不到位,部分市县主管部门失职严重,项目立项审核不严格,项目验收走过场,面积缩水、质量低劣等明显问题普遍存在,大棚建成后缺乏后期管理。三是骗取财政补贴资金现象严重,部分企业和个人通过收集农民身份证复印件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以假的合作社或当地农户名义骗取大棚补贴,有的企业甚至注册多家合作社。四是夏秋季设施大棚闲置严重,部分市县设施大棚闲置或者种植非瓜菜农作物的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实现常年瓜菜设施大棚的建设目标。

  财政支持常年瓜菜设施大棚建设出现的这些问题,表面原因是相关部门验收把关不严、制度执行不到位,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机制缺失,在于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参与市场资源配置太过直接。迫切需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建立市场主体“冲锋在前”、政府部门“保障在后”的瓜菜设施大棚建设财政扶持新机制。这一做法,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以市场为主体的瓜菜设施大棚建设财政扶持新机制,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性领域资源的直接配置,通过财政与金融政策的融合,调动市场机制,将政府的角色从“台前”移居“幕后”,变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控制为间接调配。二是减少腐败现象发生。在新机制下,项目建设业主享受政府间接扶持,并不直接接受政府补贴资金,其套利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三是解决大棚建设投入不足。构建以市场为主体的瓜菜设施大棚建设财政扶持新机制,通过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有效引导金融资本投入“三农”。四是推进财政金融政策的深度融合。新机制在提高财政政策精确性同时,将原先散落的扶持政策进行有机整合,打起“组合拳”,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合力作用。

  按照业主基本不需要资金投入、基本不承担自然风险为前提,地方财政从担保、贴息、保险等方面着手,构建财政支持瓜菜设施大棚建设扶持新机制。

  建立设施大棚贷款财政担保机制。为解决常年瓜菜设施大棚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省和市县财政根据每年常年瓜菜设施大棚投入情况,采取风险补偿方式,支持金融机构设立一定授信额度的常年瓜菜设施大棚贷款担保基金。对各市县纳入常年瓜菜基地建设范围的业主,金融机构按照“无抵押、无担保、短期限、低成本”的要求提供贷款。

  建立瓜菜设施大棚贷款财政定向贴息机制。为降低常年瓜菜设施大棚业主融资成本,省和市县财政进一步加大其贷款贴息力度,包括提高贷款额度限制、放宽贷款期限、提高贴息水平等。对常年瓜菜设施大棚建设贷款贴息,由省和市县财政在设定的贷款额度内,采取事后贴息方式,即借款人按约定向经办金融机构按期还本付息后,省和市县财政再按一定水平给予贴息。

  建立瓜菜设施大棚自然灾害风险补贴机制。为增强项目建设业主应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省和市县财政,采取定向补贴方式,对各市县纳入常年瓜菜基地的设施大棚,进行保险保费全额补贴。保险保费补贴周期可依据常年瓜菜设施大棚盈利周期来确定,对盈利周期外的设施大棚,省和市县财政的补贴比例仍维持在目前的60%水平。

  建立瓜菜设施大棚保险风险补偿机制。常年瓜菜设施大棚建设投入较大、风险较高、收益较低,为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提高其参与常年瓜菜设施大棚建设的积极性,省和市县财政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扶持,对金融机构每年新增发放的常年瓜菜设施大棚贷款、保险金额等,按一定的比例,给予定向风险补偿。

  (作者单位:海南省财政厅;海南大学经管学院)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