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工信委 江西省发改委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三五”信息化 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11-14    浏览次数:35

  江西省工信委  江西省发改委

  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4]112号)的要求,我们组织编制了《江西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江西省工信委     江西省发改委

  2016年10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江西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主要成效

  (二)  存在问题

  (三)  发展趋势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二)  基本原则

  (三)  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  构建泛在高效安全的信息网络

  (二)  大力推进和实施“互联网 ”行动

  (三)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

  (四)  构建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

  (五)  加快信息化与城镇化同步建设

  (六)  应用信息化技术支撑绿色发展

  (七)  强化电子政务体系集约化建设

  (八)  推进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九)  发展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  创新推动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

  (十一)全面提升大数据应用服务能力

  (十二)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的可控机制

  四、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

  (一)  健全信息化推进机制

  (二)  加强法规和标准建设

  (三)  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四)  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

  (五)  强化实施评估与监督

  “十三五”时期,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网络强国、“互联网 ”行动、“大数据”等国家战略布局,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和重点,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培育增长新动力,实现全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要求,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我省“十三五”期间政府履行信息化发展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我省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积极实施信息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一)主要成效

  1.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1)基础设施发展全面跃升。“十二五”期间,3G/4G网络覆盖到了所以乡镇及以上地区,3G网络基本覆盖行政村。全省宽带用户普及率得到提高,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到714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3.5%。城市地区用户基本实现20兆比特每秒(Mbps)宽带接入能力;农村地区行政村基本实现通宽带,用户实现4Mbps宽带接入能力。全省电话用户总数3599.4万户,其中移动电话3031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2167万户,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38.2%。实现了南昌、九江通信同城化。南昌、上饶、赣州、新余等成为全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2)广播电视网络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构建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采用直播卫星接收方式在全省完成12333个村(场)的村村通工程建设。全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超过98.64%,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到近690万户,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双向化覆盖超过227万户,全省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化率达81.3%。网内传输数字电视节目频道达到194套。

  (3)三网融合积极推进。“十二五”期间,积极推广南昌市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取得的经验,加快了电信和广电双向业务进入,江西电信网络电视用户达80万户,江西广电网络宽带用户已超过7万户。

  2.经济领域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1)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我省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个十百千万”工程,3个行业、9个工业园区、148家企业被树为两化融合典型示范标杆,创建了一批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技术支持中心。开展了校企合作的信息技术应用对接示范活动,助力中小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2015年我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0.59。

  (2)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创新发展。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71.41亿元,同比增长107.4%,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680.7亿元,跨境电商实现交易额363.9亿元。全省B2B交易额达到2190.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电商交易2340亿元,占全省电商交易总额的83.6%。南昌、赣州两市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省物流快递业发展迅猛, 网络零售快递出货量增长78%,省内居民网购快递量增长82%。

  (3)信息产业支撑能力迅速提升。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350亿元,同比增长14.2%,实现利税总额114.3亿元,同比增长18.8%。通信整机产品手机生产初具规模,2015年产量达4633.9万部,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中部地区第二。2015年,软件企业营业收入达140亿元人民币,软件从业人员人数为1.8万人。全省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了多级互动的信息资源实时综合服务能力,拓宽了地理信息服务市场。

  (4)“三农”信息化建设加快步伐。“十二五”期间,我省“三农”信息化建设进展明显,被授予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示范省。全省“三农”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00%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近97%的行政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点。农产品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初步统计,全省涉农电商企业4000多家,2015年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184.4亿元,增长163.4%。

  3.社会领域信息化务实推进

  (1)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率先实现1772个乡镇(街道)网络全连通,形成了省市县乡全覆盖的“四横一纵”电子政务网络新格局。全省的税务、公安、海关、国土、金融监管、社会保障等有“金”字工程取得长足进步,建成一批重大综合信息系统应用项目,全面提升了政府监管能力和事务处理能力。司法部门在全国率先建成和应用特殊人群安置帮教数据库和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平台。江西政务新媒体综合网络平台建成运行,政府网站成为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的重要平台。各级政府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民情微信群等政务微信平台,进一步畅通政民沟通渠道。

  (2)医疗卫生信息化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建成全省统一的12320卫生热线及预约诊疗系统,每月预约总量超1.5万人次。“阳光医药”药品招标采购系统应用覆盖全省。已有7家国家卫计委试点医院和省内39家试点医院开展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建设。全省96个县(市、区)和11个独立统筹开发区新农合结算及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建设了90余个县级卫生数据中心,初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全省居民健康档案体系。

  (3)社会保障信息化进展喜人。“十二五”期间,我省全面推进金保工程二期项目,在中东部省份率先启动省级大集中建设,建成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劳动关系“三位一体”信息系统,社会保险“多险合一”系统在新余、鹰潭、萍乡、景德镇、九江等五个设区市上线运行。省医保异地就医结算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设区市单向或部分双向到昌就医实时结算。全省社保卡生产发行累计达2500多万张,实现城乡居民持卡缴费。

  (4)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66%、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到60%,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并运行。新建义务教育课程网络资源4666节,内容涵盖小学和初中所有学科,初步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库。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院校均建成了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了网络教研水平,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5)网络文化建设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我省已搭建起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省、市、县、乡、行政村五级服务网络,建成20343个中心和服务点,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传输和光盘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群众。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和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稳步推进,共享国家图书馆数量总数超过120TB的数字资源。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共形成电子档案3940余万页,建立了知青、婚姻登记、公证、收养等数十个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目录数据库。省出版部门大力发展新媒体出版和电商平台建设,数字版权签约8800种,出版物网络销售收入超过9亿元。

  (6)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南昌市、萍乡市、吉安市等11个市、县(区)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在已有资源基础上构建统一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上饶市、鹰潭市、新余市等3个市被列为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南昌市、赣州市章贡区、新余市、婺源县等4个市、县(区)成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

  4.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省11个设区市和省直主要部门建立了信息安全保障机构,初步形成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全省开展了对50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业务系统进行了安全抽查,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建立了网站安全漏洞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持续对全省500余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网站进行安全监测,有效降低了网站安全风险。信息安全测评服务业从无到有,对信息安全保障起到有力的技术支撑。电子认证已广泛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效电子认证证书持有量近30万张。

  (二)存在问题

  我省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得到较大地发展,但信息化整体水平仍处于我国平均水平之下,信息化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信息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和协调,信息化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重建设、轻应用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传统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城乡、区域、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对滞后,信息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信息产业由大变强还需进一步努力,基础软件、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有待突破;信息化人才及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培养和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严峻,信息安全意识和保障能力亟待加强。

  (三)发展趋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对接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促进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历史时期,信息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全球形势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必将导致全球经济发展格局面临深刻变革。世界各国高度关注重大经济危机可能伴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调整,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速度;二是信息化渗透经济社会的广度与深度。主要大国新政牵动世界大转型、大调整向纵深推进,围绕未来发展空间和战略主导权的综合国力竞争将进一步升温。新兴国家争夺网络空间事务话语权,与发达国家博弈影响互联网治理模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重新构建信息化发展蓝图,制定信息化战略和政策,构建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创造投资和消费需求,提高经济效率,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兴业态,抢占金融危机后全球战略竞争新的制高点。

  从国内形势来看,经过“十二五”的发展,我国信息化已过了基础发展时期,开始步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国家大力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推进“宽带中国”工程,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积极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建产业新体系,推进智能制造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各省市纷纷结合区域特色,制定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把信息化作为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运用信息技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信息化在政府管理模式创新、保障和惠及民生、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极大了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调整变革的新机遇,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遵循我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总体要求,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高我省信息化水平,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我省“提前翻番、同步小康”总体目标,把信息化发展放在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抓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大力实施“互联网 ”行动,统筹协调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应用,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构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全面推进“信息江西”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信息化发展新路子。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平衡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推进面向公众的信息化服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民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立足需求、资源共享——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迫切需要出发,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主导,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

  融合创新,注重实效——解放思想,坚持观念更新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创新信息化建设体制和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信息化建设和配置资源的主导性作用,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准,走成本低、重实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统一规范,安全可靠——落实国家信息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正确处理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发展的关系,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三)发展目标

  根据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创新发展为主线,到2020年力争完成“夯实基础、促进融合、加快发展”的信息化总体目标,即夯实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信息化与绿色化融合,加快电子政务集约发展、信息惠民共享发展、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繁荣发展、电子商务跨越发展、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可控发展,“信息江西”基本建成,实现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超过80,以信息化为支撑连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区位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实现信息强省、网络强省的新跨越。

  1. 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目标

  以建光网、提速度、促普及、扩应用、降资费、惠民生为目标,到“十三五”末,实施“宽带中国”江西工程取得成效,城镇地区实现光网覆盖,实现行政村光纤全通达,实现城市家庭用户宽带网络接入能力100兆以上、农村家庭用户宽带网络接入能力50兆以上。互联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85%,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云计算基地、大数据中心、物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等基础设施逐步建成。实现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全面深度覆盖,重点城市适时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建设。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业务融合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5%。

  2.经济领域信息化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全省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建成20个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和400个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0个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示范项目;主要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数字化率达到95%以上,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0%以上,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率达到60%以上,综合集成率达到85%以上,信息技术应用对节能减排贡献率达到25%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电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服务业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产业初步形成,建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100%的行政村建成综合信息服务站,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民户均信息消费年增速不低于15%,农产品网络营销额比例达到40%以上,建成20个左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指数达到0.6以上。

  3.社会领域信息化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省、市、县(市、区)政府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分别达到90%、80%、70%以上,跨部门主要业务协同办理率达到50%以上,信息网上公开率达到95%以上,10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75%以上的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主要事项实现网上一站式服务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公共卫生和疾控信息化体系覆盖所有人口,90%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基本具备开展远程医疗的基础条件,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以上,基本建成校园网并逐步普及无线宽带;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到95%以上,资源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应用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拥有率达到95%以上,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卡基本实现“省内一卡通用”,全省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4000万人,统筹城乡居民的医保系统覆盖全省和对接全国异地就医系统,实现社保卡在外省的异地就医住院即时结算。城乡智慧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设区市全部建成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并覆盖90%以上的县(市、区),民政社会服务信息平台、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基本建成。网络文化日益繁荣,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基层服务点全覆盖,各级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信息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发展各相关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4.信息安全领域目标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情报共享、研判处置、政府与企业网络信息共享等四大机制初步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制度普遍建立;密码应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数字证书广泛应用,电子签名使用率达到70%,网络信任体系基本建立;省、市、县三级信息安全应急联动处理保障体系全面建成,省容灾备份中心保障能力基本满足省级重要信息系统容灾需求,保障和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有效电子认证证书持有量达到100万张以上。

  江西省“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主要指标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长

  指标类型

  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达到80以上,进入中部地区先进行列。

  一、信息基础设施

  行政村光缆通达率(%)

  45

  100

  11

  预期性

  移动电话普及率(%)

  66

  93

  5.4

  预期性

  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数(万户)

  710

  930

  5.5

  预期性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54

  70

  3.2

  预期性

  移动宽带用户(万户)

  1389

  3950

  512

  预期性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42

  90

  11

  预期性

  城市固定宽带用户网络接入能力(Mbps)

  20

  ≥100

  16

  预期性

  农村用户网络宽带接入能力(Mbps)

  4

  ≥50

  9.2

  预期性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97.61

  99

  0.28

  预期性

  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万户)

  98.64

  99.5

  0.17

  预期性

  二、经济领域信息化

  全省两化深度融合综合发展指数

  70.59

  85

  2.9

  预期性

  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数(个)

  9

  20

  -

  预期性

  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数(个)

  148

  400

  -

  预期性

  省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个)

  20

  100

  -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数字化率(%)

  -

  >95

  -

  预期性

  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

  -

  >60

  -

  预期性

  信息技术应用对节能减排贡献率(%)

  -

  >25

  -

  预期性

  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环节的信息化比例(%)

  -

  >60

  -

  预期性

  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1350

  2500

  230

  预期性

  软件和服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140

  500

  72

  预期性

  电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255.4

  302

  9.3

  预期性

  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亿元)

  2871.4

  10000

  1426

  预期性

  网络零售交易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

  11.5

  20

  11.61

  预期性

  全省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指数(%)

  40

  60

  4

  预期性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企业比率(%)

  23

  90

  13.4

  预期性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物联网应用率(%)

  10

  100

  18

  预期性

  农产品网络营销额 (亿元)

  184.4

  500

  63

  预期性

  三、社会领域信息化

  省级政府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

  -

  >95

  -

  约束性

  政府信息网上公开率(%)

  -

  ≥95

  -

  约束性

  网上一站式服务群众满意度(%)

  -

  >90

  -

  约束性

  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信息化覆盖人口(%)

  20

  100

  38

  约束性

  城乡居民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

  30

  70

  12.5

  约束性

  三甲医院具备开展远程医疗的基础条件(%)

  10

  ≥70

  -

  预期性

  城乡居民社保卡和医保卡覆盖率(%)

  60

  ≥90

  6

  预期性

  宽带网络校校通(%)

  66

  ≥95

  -

  预期性

  优质资源班班通(%)

  60

  ≥95

  -

  预期性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

  ≥95

  -

  预期性

  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量(TB)

  -

  120

  -

  预期性

  四、信息安全领域信息化

  省、市、县三级信息安全应急体系达标率(%)

  -

  100

  -

  约束性

  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信息安全认证通过率(%)

  -

  >70

  -

  预期性

  数字证书应用发证数(万张)

  30

  >100

  -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构建泛在高效安全的信息网络

  按照夯实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宽带信息网络体系,形成网络新空间的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江西工程,推进“光网江西”、“无线江西”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有力支撑各领域信息化发展。

  1.加快宽带网络普及。统筹规划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建设,综合利用有线技术和无线技术,系统推进宽带网络发展,带动固定宽带和4G用户普及,适时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商用,鼓励城镇热点公共场所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服务。建设“光网城市”,城市新建区域全部采用光纤进楼、光纤到户,加快已建区域的“光进铜退”改造。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城域网、接入网及用户终端的下一代互联网(IPv6)升级改造。采用有线、无线相结合手段,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宽带基础设施,提高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宽带通达率及接入能力。做好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无线宽带建设全覆盖试点工作,宽带普及程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

  2. 深入推进“三网融合”。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有线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整体转换与网络升级,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统筹规划、升级改造和共建共享,大力发展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等融合业务,推进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健全产业链体系,完善集成播控、监管和相关业务平台建设,构建适应三网融合的发展环境。

  3.夯实互联网应用基础。加快商用云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在重点领域应用,加强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构建大数据中心,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网络应急指挥,建设覆盖面广、可靠高效的无线电监测网,初步形成全方位无线电监测能力;加强无线电频谱管理,优化频谱资源配置,维护安全有序的电波秩序。不断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与应用体系,开发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发展地理信息产业。

  专栏一 “宽带中国”江西工程

  1.“光网江西”。城镇新建区域直接部署光纤宽带网络,已建区域加快光纤接入网络改造,逐步实现县以上城市光纤入户、乡镇光纤到楼,实现光纤到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实现光纤网络覆盖所有城市家庭,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5%,城市和农村地区用户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M和50M,城市部分家庭用户带宽达到1G。

  2.“无线江西”。分层次实现农村、城镇和城市核心区域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持续扩大农村地区4G移动网络覆盖范围,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对农村偏远地区特别是山区居民生活区域移动网络进行信号补盲,做好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无线宽带建设全覆盖试点工作。实现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4G)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实现热点区域无线网络(WiFi)覆盖,鼓励为民众提供无线宽带免费服务。

  3. 三网融合。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网络、业务平台,提供高清电视、手机电视、数字音视频节目、移动多媒体、高速数据接入和话音等三网融合的“一站式”服务,建设NGB管理系统和IPTV监管系统,对业务、内容、网络和用户实现智能化监控和管理,实现广播电视网络跨地区的互通、交换和节目资源共享,实现数字电视网络双向化、节目高清化、内容多元化、应用互动化和运营市场化,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覆盖有线电视网络用户比例达到95%。

  4.建设数据中心示范。推进中国电信江西云基地大数据中心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引导通信运营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将区域性和全国性数据中心落户我省。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信息服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推动重点领域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支撑信息化应用。

  (二)大力实施“互联网 ”行动

  按照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培育现代互联网应用与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信息经济的新格局的发展目标,不断发展信息经济,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1.加快多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 ”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智慧旅游、文化创意、普惠金融、惠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和绿色环保等领域的行动计划,组织实施一批“互联网 ”重大项目,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自身优势,瞄准制造、设计、能源、金融、文化、教育、旅游、养老、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各类新业态。探索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强化支撑产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2.支持创业创新。推进“互联网 创业创新”行动计划,鼓励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互联网 ”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开发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技术与产品。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建设创客空间、开源社区、社会实验室、创新工场等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型众创空间,鼓励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创业咖啡”等多种形式的众创空间。引导大型互联网企业向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创新资源,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联盟。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专栏二    “互联网 创业创新”工程

  1.“互联网 创业”。支持一批互联网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发式服务平台,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体系,向创业者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应用信息技术二次创业,瞄准制造、设计、能源、金融、文化、教育、旅游、养老、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探索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培育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各类新业态。工信、科技、人社、教育、商务等部门依托互联网推进创业服务,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业对接通道,完善在线的创业培育服务和技能培训支撑,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向企业开放专利信息资源和科研基地。鼓励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打造30所以高校为主的“创业咖啡”等多种形式的众创空间,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享受所有创业优惠政策。

  2.“互联网 创新”。依托“互联网 ”等新技术新模式,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创新支撑平台,推动创客空间、开源社区、社会实验室、创新工场等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型众创空间发展,鼓励企业依托省内外第三方的网络平台开展众包众创,推动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等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强化创业创新资源共享合作。组织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高校与企业对接机制,组建“互联网 ”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开发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技术与产品,产学研用相结合促进企业两化融合创新发展,到2020年,支持300个校企合作项目。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

  按照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形成产业发展新形态的发展目标,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实施“互联网 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技术的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1.推动网络环境下管理模式创新。推动一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试点示范,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引导企业提升数据驱动、网络协同、精细管理等各类新型能力提升,推广应用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控系统、生产性服务等领域的关键标准,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2.推进智能制造。扶持一批基于传统产业制造设备的升级改造试点示范企业,鼓励研发和应用具有实时感知、智能决策、自主控制、远程维护等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推进研发设计和生产智能化,实现产品的全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提升航空、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人机交互、增材制造等装备和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建设具有网络化、协同化、柔性化的智能生产方式,推广“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机联网”等试点示范,打造智能化生产管理、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汽车、智能工程机械、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3. 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依托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引导通信服务商和互联网企业整合服务资源,围绕中小微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非金融机构等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等服务。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各类资金的扶持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和集成应用。

  4.提升两化融合支撑服务能力。培养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推动互联网企业或工业骨干企业建立网络协同设计平台试点,促进众创、众包、创新协同设计等研发模式应用,建立产品设计环节的互联网化开放式新型研发体系;培育基于工业云的行业制造资源服务平台试点,推动企业之间共享生产设备、研发工具、检测系统、备品备件等制造资源;实施“互联网 电子商务”、“互联网 高效物流”和“互联网 普惠金融”行动计划,推动工业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物流、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协同和互动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培育企业面向用户需求的产品追溯、故障预警、远程诊断维护等在线服务的典型示范,推进制造业服务转型;发展现代信息产业,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服务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创新,提供急需的应用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支持院校、科研院所和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引导行业协会、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同组织产用合作联盟。

  专栏三 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

  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明确两化融合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成为引导企业战略调整、业务转型、组织变革、新型能力培育的重要途径,形成以管理标准促创新、促转型、促发展的新格局。分行业、分领域遴选一批贯标企业,总结提炼两化融合经验和做法,开展示范推广。到2020年,50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500家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2.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继续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着力推进两化融合,选择产业集群度较高的工业园区,重点扶持一批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园区建设,力争在规划引领、项目带动、企业示范、模式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工业研发设计、工业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和市场、上下游企业业务协同与服务等领域信息化为切入点,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环节全面渗透,扶持一批示范企业成为全省两化融合的标杆。到2020年,建成20个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和400个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3. “互联网 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电子信息、机械、航空、汽车、船舶、服装、生物医药、石化、钢铁、有色等行业,开展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推进数字化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