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标准化战略纲要

发布日期:2012-09-17    浏览次数:1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支持“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实施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提升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保障能力与水平,制定本纲要。

  一、序言

  标准是科学技术传播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桥梁与媒介,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工具,是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有效方法。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标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国家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首都标准化工作有力支撑了首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幅提升了首都城市服务管理水平,支撑了首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力保障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重要活动的成功举办。

  目前,首都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阶段,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难题:一是首都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依然艰巨;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首都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三是城市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着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问题的挑战;四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五是社会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在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更好地克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加快实现精细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

  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首都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促进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有助于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竞争力;有助于减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有助于提升城市科学管理水平,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新期待。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基础保障、创新推动和技术引领作用,坚持“统筹、创新、服务”的标准化发展理念,构建国际协作、中央地方协力、区域协同的标准化发展格局。构建首都标准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和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创制和应用,全面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大力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力争到2020年,标准化工作对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显著增强,将本市建设成为先进标准创制的引领区、城市管理标准化的示范区、高端标准化人才的聚集区、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活跃区。

  (二)阶段目标(到2015年)。

  ——首都创制标准的能力明显增强。主导或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数量稳居全国前列,形成一批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服务业标准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优势主导农产品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明显增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创制先进标准的企业和标准联盟,形成若干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准。

  ——标准化对民生改善和政府精细化管理的作用明显增强。依法制定实施一批更加严格的涉及保障民生、健康、安全和环境的标准;形成一批支撑政府精细化管理的先进标准;初步建立地方标准与法律法规的衔接机制。

  ——首都标准化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吸引百名以上掌握专业技术、熟悉国际标准化规则的高端人才,集聚千名以上标准化专家,培养万名以上标准化业务骨干,为广泛参与标准化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明显增强。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标准组织;承担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即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和ITU(国际电信联盟)的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数量居全国首位;承办国际标准化活动数量大幅增加。

  ——形成涵盖范围全面、层次明确、结构合理、系统科学、符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首都标准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实施中关村标准创新试点示范工程,提升企业标准创制和应用能力。

  围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标准科研、标准制定、标准实施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试点示范工程,探索标准化促进中关村自主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激发企业的标准创新活力,快速提升其标准创制和应用能力,促进中关村成为世界先进标准创制的引领辐射区。

  1.实施中关村标准创新试点工程。

  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标准创新试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综合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领域和首都重点建设项目、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超前部署一批重点标准研制项目,大力开展标准研究、标准创制和标准实施,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应用前景的先进标准。

  2.引导、鼓励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

  支持企业开展标准研究和制定,构建企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专利纳入企业标准,促进科技研发、标准创制和成果产业化协调发展。支持企业承担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

  3.推进产业联盟标准化发展。

  在首都重点发展领域,支持、引导形成以大中型骨干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标准为纽带的产、学、研一体化标准联盟。鼓励联盟企业自主研发和联合攻关,支持跨行业、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形成一批有核心技术、有广阔市场前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广泛认同并积极遵守的联盟标准,实现联盟企业间的技术互补和兼容。鼓励已有的标准联盟发挥整体优势,促进技术标准的产业化,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加强重点产业标准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标准化工作,以标准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1.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

  发挥首都科研和标准化资源优势,以关键技术的标准创制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强化战略高技术和优势技术标准化。鼓励企业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形成产业或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实施。支持成立一批技术标准联盟。配合物联网、云计算、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项目的实施,着力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制,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标准技术内容更新和提高,促进本市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转变。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标准化。

  加大标准对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度,扩大服务业标准化覆盖面。围绕拓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加强支撑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和四大高端产业新区发展的标准研制,提高服务标准的市场适应性。重点选择金融服务、流通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创新性标准化工作,促进服务业精细化管理。重点围绕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新兴准金融机构的发展,推动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总部型金融服务标准体系。深化旅游、商贸等传统服务行业的标准化。以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服务业企业的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支持中关村率先建立带动全市、辐射全国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提升企业服务品质,打造“北京服务”品牌,推动本市服务经济做大做强。

  3.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标准化进程。

  依靠标准创新驱动,不断丰富文化样式和文化生产、传播模式,抢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高点。鼓励在文化艺术、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广告会展、古玩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领域开展标准创制和创新。支持完善和实施地面(移动)数字电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标准。规范文化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有效支撑首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巩固和提升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品质和优势地位。

  4.加快拓展农业标准化领域。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供应和应急安全为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过程及农产品供应等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化基地分级管理,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开展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观光农业的标准化试点示范,支持农业与服务业相融合,打造农业高端产业。

  (三)强化城市管理标准化,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标准化,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领域的标准研制和实施,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1.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标准化,保障首都绿色发展。

  加强新能源利用与资源综合利用,借鉴国外实施节能标准的经验,建设符合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要求的高效能源利用标准体系,大幅提高节能水平。严格实施国家有关能效标准,加大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设力度,推进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加强城市能源供应相关设施设备、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等方面的标准化。大力推行太阳能、热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标准。推进城市循环水综合利用标准建设,实施严格的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用水器具、设施设备的节水规范。

  完善本市地方环保标准体系,积极发挥环保标准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的引导、调控作用。继续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研究制定更加严格的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和电磁辐射等排放控制标准,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推动郊区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相关标准的建设,规范评价指标体系,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进一步健全首都园林绿化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城市绿化建设中规划、养护和保养等基础性标准的研制和实施,提高城市绿化美化技术水平。

  2.推动城市建设管理标准化,提升首都都市品质。

  围绕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和城乡一体化,完善城市规划、旧城改造、建筑安全和住宅产业化等相关标准,打造高水准城市建筑。加大涉及城市热力、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的研制和实施力度,建立协调统一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标准。

  紧密结合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加快研制和完善数字市政建设、网格化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标准,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以垃圾处理关键技术、市政公用事业服务、城市环境建设与改善、市政市容管理绩效评价等领域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城市市容环境建设标准化水平。

  围绕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交通快速通勤网络建设,优化公共交通布局,加快推进城市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化和公共交通服务标准化。加强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相关标准研制和实施。加大城市公共图形标识、停车系统基础设施等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提升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围绕“智慧北京”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推进泛在、智能、可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平台建设的标准化,强化各类信息共享、智能监测和智能服务专项平台建设的标准化。加快制定完善无线网络、电视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进三网融合。

  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地下文物埋藏区、重点历史建筑和旧城整体保护,建立高水平的旧城、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市政工程及地下空间建设标准体系。

  3.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标准化,提高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水平。

  推进高水平、全方位的安全防范与应急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在治安管理、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安全生产监管、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保障、灾害预警预防、特种设备等领域的标准化水平,积极应对传统和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隐患,确立首都在全国公共安全标准化领域的引领地位。完善首都公共安全标准体系,制定社会信息采集及管理标准,建立符合首都特色的基层应急标准体系。

  (四)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提升民生保障能力。

  抓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标准化工作,强化标准在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支撑作用,推动社会和民生事业发展,有效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1.加强社会保障标准化,支撑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标准手段重点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衔接。针对老龄化问题,加强城乡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推进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社会福利和保障等公共服务标准制定,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2.推进卫生服务标准化,提高居民健康保障能力。

  实施居民健康标准工程,构建市民健康标准体系,全面提高市民整体健康水平。推行医疗服务标准化,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医疗服务标准体系。重点加强医院服务流程标准化和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加快推进首都医疗机构公共医疗信息化和管理服务标准化,实现医疗信息电子化,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和水平。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标准体系及重大传染病防控标准体系,提升首都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

  3.推进教育领域标准化,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重视校园治安、校舍安全、食品安全和出行安全等关键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提升全市学校和幼儿园的安全环境质量。以提升素质作为着眼点,尝试用标准化手段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全面构建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标准体系。

  4.加强社区标准化建设,促进社区服务管理水平提升。

  建立健全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配置、社区公共环境治理、社区服务站和社区工作者管理、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推进规范化、标准化,推动社区“一刻钟服务圈”建设,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和质量。

  5.探索人力资源标准化工作,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

  逐步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标准体系,推行劳动力就业、人才流动一站式服务标准化,提高岗位对接能力。推动标准化人才队伍能力评价,促进人才合理使用。

  (五)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加强与标准化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在标准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发挥首都优势,集聚标准化资源,为建设国际创新枢纽提供完善的标准化服务。

  1.汇聚国际标准化服务资源。

  推动中关村与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的战略合作,探索建立双边信息沟通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吸引国际标准组织及其技术机构入驻北京,开展服务。

  2.加强中央地方协调和区域标准化协同发展。

  建设中关村标准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集聚中央在京标准化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构建中央地方标准化战略合作机制,挖掘、策划、遴选重大标准化合作项目,开展项目攻关,共享标准化成果,共同服务首都发展。

  以京津冀都市圈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地区标准化交流与合作,加强协调联动,搭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的互动平台;围绕京津冀城市发展的共同需求,开展标准化联合攻关;选择具有共性的领域,开展标准一体化试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推动首都特色标准走向国际。

  推动首都优势技术进入国际标准化工作领域。引导和支持产、学、研联合攻关,促进首都优势特色技术、战略产品和关键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外技术标准的制定。

  鼓励本市企业在国外进行首都特色标准的推广应用,促进其主导制定的技术标准走向国际,占领国际市场。

  支持出口型企业按照国际标准或进口国的标准与技术法规组织生产,鼓励企业积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企业的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增强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

  为企业搭建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桥梁,探索与国际、区域标准化组织合作新模式。引导企业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承办国际标准化会议、举办国际标准化论坛。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在标准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5.强化首都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

  加强对国际标准和主要贸易国标准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分析、评议和预警首都大宗出口产品进口国和目标市场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维护首都经济安全和产业利益。

  五、保障措施

  (一)创新首都标准化工作机制。

  创新标准化工作统筹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统一推进全市标准化工作的统筹机制,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研究决定重大战略问题,部署重要工作事项,协调解决重大实际问题。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机制。围绕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和民生保障等领域,以重大工程、重大需求为引导,集中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推动实施一批重大标准化项目,发挥示范和带动效应,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由政府引导、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标准、检测和认证一体化推进机制。引导和鼓励中介机构开展标准符合性评定、检测和认证工作,强化政府对检测、认证结果的采信。

  健全激励机制。建立标准创新奖励制度,奖励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标准项目,以及在标准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和个人。

  (二)完善地方标准化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

  研究地方立法推进本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的具体方式,制定和完善与标准化战略实施相适应、符合首都标准化事业发展实际的配套地方性法规、规章。

  制定扶持政策,完善本市技术标准制(修)订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对本市企事业单位参与制(修)订技术标准的支持力度。制定引进国际国内标准组织机构的支持政策。进一步鼓励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单位,在科研的同时开展技术标准研究创制,将形成技术标准草案作为项目评定指标的组成内容。对具有引领、规范作用和市场应用前景的标准,作为各项成果认定、评奖指标和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企业及联盟承担国际国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鼓励政策。研究知识产权纳入企业标准和培育标准化咨询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完善政府采购政策,鼓励采购标准指标领先的自主创新产品。研究建立标准化统计制度。

  (三)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建设结构合理的首都标准化人才队伍。充分利用首都资源和政策优势,重点引进一批首都重点发展领域急需的国际型、复合型标准化领军人才。汇聚一批既掌握标准化专业知识,又熟悉专业技术、精通外语、了解国际规则、懂得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的标准化专家人才,建立标准化专家智库。对技术人员进行标准化基础知识和概念培训,培育一批标准化业务骨干,开展标准化专业技能考评,提高基层队伍的标准化工作水平。

  (四)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加大政府对标准化经费的投入力度。增加社会公益性标准化工作经费,重点保障公共安全、健康、环保、节能减排、城市基本建设、公共交通和其他涉及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方面的重要标准研究、制定、推广和实施;加强对重大标准化项目的经费支持,重点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影响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准研究、制定、推广和实施。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加大标准化活动资金投入。逐步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投入、共同支持标准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

  加大对标准化资金的统筹力度。建立标准化经费统筹机制,结合各部门职责分工和项目需求,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市级标准化资金联合工作组,统筹协调、指导全市标准化资金使用,形成协同推进标准化的工作格局。

  (五)加强标准化基础建设。

  根据首都产业发展和城市管理需要,加快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以首都标准网为依托,形成国内领先的标准数据库,提升标准信息服务水平。加快培育和发展标准研究、咨询、服务、合格评定等标准化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建立标准化中介服务市场运行机制,推动标准咨询服务业发展。建成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打造标准化研究机构和标准化中介服务组织相对集聚的标准化研发与服务基地。

  (六)加强标准化宣传培训。

  实施标准化知识普及工程,推进全市标准化宣传与教育培训。建立市、区县及街道、乡镇标准化宣传网络,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普及模式。推进标准化培训、教育、研究进高校、进党校工作。加强标准化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育标准化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良好氛围。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