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的全面升级,大幅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适应城乡互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根据首都功能定位,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现提出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指导意见。
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在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化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
我市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北京农业正处在非常重要的历史性转型期,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十分必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首都农业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
从外部环境看,北京作为全国最大、最密集的消费市场之一,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高等特点,要求农业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科学高效利用各种资源是首都农业的巨大优势。北京集聚了大量的科技、金融和人才等各种社会资源,成为巨大的能量集合体,对郊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首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业的环境贡献功能需要进一步彰显。北京山区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的62%,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需要我们开发利用,放眼未来,丰富的山区资源将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农民增收的实际要求看,由于受生产资源的制约,农业发展已经不能单纯通过数量规模的扩张满足农民增收的愿望,要充分发挥农业对郊区农民增收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根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快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当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社会已逐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合力,并且北京的经济发展具备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部分区县已围绕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因此,北京农业适时转型,借势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实施“221行动计划”为具体抓手,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武装农业,通过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融合,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服务能力。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一是实现郊区农业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加快和实现农业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型多功能转变,使农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相互依托,共同发展。二是实现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化农业转变。运用现代手段,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三是实现郊区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农业转变。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鼓励内涵式可持续发展。加快郊区农业向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转变。四是实现注重生产向注重市场领域转变,由过去单一关注生产以产定销的生产方式,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销定产的方式转变。通过四个转变,使北京郊区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位居我国前列;使郊区农业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和谐发展。
具体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实现以下目标:
1、进一步提高郊区农业的生产功能。结合区域优势,确定区域布局主导产业,通过规划和调整,提高郊区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化水平;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大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装备水平和产出水平;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质量体系和产品认证以及监督检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无害化水平;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郊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名、特、优、新为重点,培育出一批满足多层次和个性化需求的唯一性特色产品,提高郊区农业市场化服务水平。
2、进一步开发和保护郊区农业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加强郊区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建设。开发和推广应用相关农业生态的技术和设备,初步建立起涵养能力较强、生态景观优美、空气水源清洁、高效节能节水和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治理利用、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农业生态体系,实现农业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拓展郊区农业的生活功能。以服务城市为导向,面向消费市场日益多样化,特别是高端消费市场的新需求,使农业在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不断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加快开发以旅游休闲观光和农产品展示交易为主的生活功能,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生活功能相对齐备、经营模式多样、服务水平较高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
4、再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最终形成以农业和农村产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整体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使郊区广大农村发展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发展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要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转变观念、转变方式,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和产业,培育特色唯一性产品,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
坚持产业化经营原则。运用现代的手段,武装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拓展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切实加大一产向二、三产业的延伸力度,提升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社会化、组织化水平。
坚持突出区域比较优势原则。根据北京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各区(县)功能定位,结合本地区自然禀赋优势,以摸清资源底牌为基础,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建设宜居城市和举办绿色奥运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集约型农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原则。立足首都,以利益共享为纽带,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要加强同周边地区的合作,推动郊区农业快速发展。
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在追求农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在保证农民增加收入和企业获得合理利润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布局和主要模式
根据北京大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不同地域的资源状况和功能特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发展布局可以概括为五个发展圈。
一是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四个城区和部分城近郊区,重点发展以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楼宇居室美化以及农产品展示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
二是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六环路以内的城近郊区,具有离城市近的区位优势,以直接为城市消费服务为目标,重点发展园区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精品农业,即高科技示范园区、旅游休闲观光园区、精品农业园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配送中心等产业形式,为市民提供调节城市生活节奏的休闲生活空间。
三是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主要是远郊平原及浅山区,重点发展以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为目标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
四是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是郊区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要积极挖掘山区独有的资源潜力,发展以特色唯一性农产品培育、山区民俗旅游、生态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
五是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依托北京的市场优势,本着优势互补和区域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外埠发展区域合作农业。
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建设重点
(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
各区(县)要根据资源和市场需求两张底牌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区(县)功能定位,按照全市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规划布局的要求,研究确定各自的优势产业,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与本地资源和功能相适应的规模化、区域化产业格局,建设一批优势主导产业带,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产品。
(二)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各区(县)要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结合本地资源和功能定位,大力开发郊区农业的生活服务功能。近郊区要凭借贴近城区、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和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集景观、科技和休闲为主的园区农业。远郊区(县)要积极鼓励发展融教育、体验、观光和生产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要充分利用山区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优势,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
(三)突出发展唯一性特色优质农产品
要适应首都消费市场大、消费层次多、消费水平高的特点,瞄准中高端消费市场,大力创造唯一性特色农产品,并进一步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升郊区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平。着力培育一批唯一性特色农产品,满足多层次个性化消费需求,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四)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减灾、防灾能力。二是要加快设施农业建设,继续鼓励发展日光温室、联栋温室、大棚、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等设施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突出抓好重点农时、重点作物和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以及先进实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四是面向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加快北京农业国际化步伐。
(五)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质量
各区(县)要加强以质量为核心的安全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通过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强化对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区(县)两级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以及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加强ISO9000、ISO14000、HACCP等管理体系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产品的认定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要全面加强动物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对养殖、屠宰、运输、市场各环节的监管。
(六)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
各级政府要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着力培育出一批生产规模大、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加工产品精、辐射区域广的龙头加工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健全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经营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以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科技服务为主的各类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七)建设和健全农业现代流通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结合首都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完善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各类专营店和超市柜台为基础,以现代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多种营销方式为手段的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
(八)积极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要高度重视郊区农业在自然生态中的基础功能和作用,加快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系统。一是大力开展绿化美化。进一步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对郊区农田逐步实行园艺化管理,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绿化农业,减少裸露农田和扬尘。进一步加强城郊园林和绿地建设,要将郊区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荒滩、荒地纳入绿化美化用地规划。二是减少农业生产排污和治污。进一步加快规模畜禽场粪污治理,减少畜禽养殖对周边大气环境和地下水源造成的污染,加快发展种养连动的生态型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积极鼓励加工生产和科学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培肥地力,降低污染;加强生物天敌保护,鼓励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四是要重点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山区自然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五是要大力发展节约农业,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灌溉方式,有效节约水资源。大力开发和广泛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农业。
(九)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要创新机制,本着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公益性服务职能。其次,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科研推广机构以及经营性服务机构开展有偿社会化服务。第三,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行业内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服务。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逐步建立健全高效和富有活力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提高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
大力开展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开展带有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的动植物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节水节能农业、改土培肥、健康养殖配套技术和水土保持、植被绿化覆盖等涉及农业增产增效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科技攻关,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深入推广和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大力推进科技应用,要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力开展科技培训,要采取多部门、多途径、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工作,提高郊区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电视、电话和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并重点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延伸服务网络,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五、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协调工作制度
发展都市型农业是一项涉及领域宽、涉及部门多的系统工作,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站在统筹城乡的全局的高度,全面加强指导,并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落在实处。市、区县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职能,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多层面的推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此,市、区县都要建立由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沟通情况,解决都市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二)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机制
紧紧围绕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各项配套制度。一是进一步加快土地确权,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为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建立和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试行和进一步完善后,用于评估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完善农业多元化投融资办法,充分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郊区农业,形成政府、农民和社会共同投资郊区农业的格局,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的力度,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把政府的资金支持与首都的科技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采取政府购买科技服务的方式,形成资金支撑与科技支撑的有机结合。集中采购一批科技含量高、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作用大的专利和重大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对都市型现代农业重点领域进行科技攻关。
(四)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投入,研究制定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鼓励特色唯一性农产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开发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等系列政策,通过重点项目来整合各部门的力量,集成资金,形成合力。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政策保障体系。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由政府、企业及农户三方共同构成的风险互助等农业风险保障机制,确保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