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解读之二

发布日期:2013-04-01    浏览次数:2

    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迫切要求创新驱动,以人才优先发展支撑和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

  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高端人才聚集,是“海纳百川”人才计划的一个基本思路。因此,计划确立“突出点,重在线,兼顾面”的思路,围绕重点产业需要来设计人才聚集工程,立足重点产业建设来培育人才聚集高地,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打造人才聚集平台,从人才特区、特色人才聚集区、产业人才聚集基地、企事业人才高地等四个层面提出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重点工程。

  打造厦门、平潭2个人才特区

  厦门人才特区以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以推进两岸人才交流合作为特色,围绕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对台贸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实行人才发展特殊政策、特别机制、特事特办,培养造就一批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及团队。用5年时间,初步建成高端人才集聚、对台优势明显、科技创新活跃、人才效益彰显,带动厦漳泉,辐射海西的人才特区和人才创业港。

  平潭人才特区以“四个一千”人才工程为抓手,用5年时间,面向台湾引进1000名专才,面向海内外招聘1000名高层次人才,从省内选派1000名年轻干部到平潭工作,培养1000名实验区人才,以特别开放的胸襟、特别优惠的政策、特别灵活的机制、特别优良的环境推进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建成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海峡西岸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实验区、海内外创业创新人才宜居宜业聚集区。

  建设8个特色人才聚集区

  鼓励和支持其他设区市根据产业发展阶段和主体功能区布局,研究确定重点人才工程。

  福州建设闽都人才聚集区,支撑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漳州建设重化工业人才聚集区,服务大项目和城市建设;泉州建设民营企业人才聚集区,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莆田、宁德分别建设湄洲湾、环三都澳海洋和临港产业人才聚集区,服务福莆宁城市联盟和港口群建设;三明建设海西生态工贸人才聚集区,服务绿色腹地产业振兴;南平建设武夷新区人才集聚区,支撑生态闽北跨越发展;龙岩建设红土地人才聚集区,支撑闽西老区加快崛起。

  我省将认真研究制定人才特区、人才聚集区评选奖励办法,重点对人才工作力度及人才资源规模、人才综合竞争力、人才贡献率增长提升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每年评选1个人才特区或人才聚集区,结合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给予表彰奖励。

  建设20个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和25个企事业人才高地

  研究制定加快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建设意见,每年评选4个省产业人才聚集基地。围绕县(市、区)、各类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广泛凝聚产品研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建设具有明显产业特色、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产业人才队伍,形成20个具有明显产业竞争优势的高端人才聚集基地。

  研究制定企事业人才高地评选办法,每年评选5个企事业人才高地。重点培育人才聚集度高、贡献率大,科研成果居全国前列或核心技术产业化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事业人才高地。其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人才高地必须拥有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科研领军人才,组成若干个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灵敏高效的科研核心团队,科研方位居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具有领先性、创造性和突破性。企业人才高地必须拥有国内或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产品年增加值达1亿元以上,成长性和人均利税明显高于国内同行业水平。

  产业聚集与人才聚集相互促进

  “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在提出4个层面高层次人才聚集重点工程的同时,把搭建六大工作平台作为重要内容,即闽台人才合作交流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人才孵化平台、人才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覆盖发达国家地区的引才网络平台、人才资源市场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人才投资基金,推动人才与资本、科技、项目、产业有机结合,确保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这种制度设计,基本策略是把人才工作重点放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将人才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重点产业高端人才队伍上来,把人才工作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做深做细,促进人才工作融入当地产业发展工作链条中,以更宽的视角、更长的工作链条、更科学的机制,探索一条效益更高的高端人才开发和聚集路子。

分享到: 收藏本文